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澜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杰出的民盟创始人与领导者,是我国德高望重的国家领导人之一。他创办过小学、中学和大学,经历了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他提出的民主办校,重视学术研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严格教学管理,勇于实践,敢于改革,尊重人才,任贤用能等主张,对当时四川的教育界和思想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当今,我们深入研究张澜的教育思想,对强化学校管理、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著名实业家周学熙积极倡导实业救国,在教育、实业、财政方面均有建树,过去人们一般认为他的发展是袁世凯及北洋集团大力扶持的结果。文章试图通过对清末民初周学熙创办教育、实业和执掌财政过程中与袁世凯交往的考察,分析周学熙多次被袁世凯重用的原因,旨在探析两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认为 ,实业是富强之本 ,一个国家只有在先具备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之后 ,才可能强盛 ;而实业教育是根本的根本 ,一个国家只有在培养出大量自己的实业科技人才之后 ,才能不依赖于外国 ,走上独立自主的富强之路。因此 ,大力兴办近代实业和实业教育 ,应是晚清“自强求富”的根本大计。在此思想的指导下 ,张之洞领导了中国近代许多重要的军事、民用工业建设 ,创办了大量的实业学堂 ,确立了实业教育在中国近代教育中的地位 ,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近代化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当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教授、博士下海创办公司,开办学校人们已司空见惯。然而,时钟追溯到19世纪末,张謇毅然抛弃自己26年寒窗苦读得到的圣果──一甲一名、状元及第的功名,弃官从商,创办实业,发展教育,走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之路,实属亘世未有。 从屡试不中到大魁天下 1853年7月1日,清王朝在太平军的猛烈攻击下摇摇欲坠之时,在江苏海门镇的中等农民兼商人家庭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一个仁人志士──张謇诞生了。13岁时,张謇已能“制艺成篇”。先生出对“人骑白马门前去”,他应对“我踏金鳌海上来”。先生惊诧…  相似文献   

5.
论晚清政府的华侨教育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海外华侨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教育政策上也进行了很大调整。由于华侨在海外普遍受到歧视和压迫,华侨子弟被禁止进入当地学校学习,这样华侨只有仿效国内的私塾创办“义学”。随着驻外机构的设立,以左秉隆、张之洞为代表的清政府官员注意到海外华侨恪守中华伦理道德,并具有清政府可资利用的经济潜力,如不设立学校对华侨子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他们就面临被西方文化同化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的一些洋务官员开始在海外创办了一批华侨学校。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挽救其封建统治,一方面提倡实业救国,积极吸引海外资本投资国内实业;另一方面大力创办教育,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战败也深深地触动海外华侨,受国内兴办教育热潮的影响,海外华侨也形成一股兴学之风。清政府也采取措施,加大了对华侨教育政策调整力度,鼓励国内教员到海外侨校任教,改善海外侨校师资状况;派员巡查,加强对华侨学校的管理;鼓励创建侨校,扶持侨校的发展;在国内建设华侨学堂,鼓励华侨子弟归国就读;极力招揽学成人才,提高华侨政治地位。清政府改变华侨教育政策有着明确的目的,其一要宣扬忠君思想,消弭维新派和革命党人对华侨的影响,巩固其统治;其二要吸引华侨资本,兴办国内实业,摆脱经济危机。但清政府发展华侨教育的种种措施在客观上促使海外殖民政府改变华侨教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华侨的教育状况,同时也大大激发了海外华侨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加强了华侨同祖国的联系和感情。  相似文献   

6.
福中(中福)公司成立后,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矿区职员、工友子弟受到良好的教育,发展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西方近代文明改变封建专制主义,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社会文明的程度,先后在各个矿区创办了中福、培英、育英等15所小学校,成为民国时期创办基础教育机构最多的合资企业。不经意间,她的作为既为焦作市这个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化、近现代化奠定了扎实的人才基础,又为现今焦作市的转型成功储备了一大批视界开阔、勇于创新的人才资源。本文简述了15所小学校创办和成长的历程,列举了这些学校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过程,指出了企业发展、城市现代化与学校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教育的发达有待于实业的隆盛和市镇的城市化,而实业的隆盛和市镇的城市化也有赖于教育的发达。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实业教育发展伴随着“西学东渐”的脚步,同时经过了一个教育本土化的吸纳和转型过程。近代华北由于其特定的地理、经济、文化区域位置,形成了实业教育特定的办学特色。近代华北的实业教育发展大致经历了实业学堂的兴办、实业教育制度的确立和职业教育制度的转变三个大的阶段。在为华北地区培养各级专门人才、促进民族工业发展、推动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救亡图强的社会背景下,为适应民族经济发展的需要,浙省创建了全国最早的实业教育机构──杭州蚕学馆。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文学堂章程》之后,在农业实业教育的基础上,浙省各类型的实业教育机构相继出现,到民国初年,具有浙省特点的实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它为浙省乃至我国近现代民族经济的发展以及以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人物。他一生中,不仅在政治上产生过一定影响,在兴办实业、发展民族资本方面,作出过贡献,而且办了许多教育事业,提出了不少颇有远见的教育观点和主张。过去研究张謇,侧重于政治与实业方面,对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不够。本文拟通过通州师范学校的创办及其早期发展情况的初步分析,反映张謇教育思想的某些侧面,以期对研究张謇、研究我国近代师范教育起参考的作用,对今天搞好师范教育也有所借鉴。 (一) 张謇是我国最早倡议师范教育者之一,并亲自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师范学校。我国近代之有师范教育,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9)创办的南洋公学,其所设的四院中就有师  相似文献   

10.
作为身处同一时代,但背景和经历却有所不同的两名教育家,严复和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在大方向上颇为一致,而于细节处却又不尽相同。两人都认为应当革新人们关于实业教育的观念,并提高实业教育的普及程度,又都各自提出过相似的实业教育教学理念。但当具体到以何种方式改变人们的教育观念,以何种途径提高实业教育的普及程度,以及教学理念的细微之处时,严复和张謇的看法其实是有分歧的。比较两人的实业教育思想也可以为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论张謇的经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赛的经济主张有:实业是抵御外敌、富民强国之本;要发展实业只有采用官助绅领商办的形式,才能避免官商不通之隔,又避免官方直接插手企业带来的弊端,让商民自由经营,无业不兴;实业与教育相辅相成,以实业辅导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在中央创设商部负责振兴工商实业经济。商部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发展近代工商业经济的措施,其中,大力倡办近代实业教育,培养实业人才是重要措施之一。商部主导倡办的近代实业教育影响深远,对中国传统经济向近代工商业经济转型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3.
陆小波先生作为江苏省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实业家.也是主张“实业救国”的公益人物之一。他一生创办了百余个企业,数十所学校,为镇江近代工业的兴起、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因而他与冷御秋、严惠宇一起被镇江人民尊称为“镇江三老”。  相似文献   

14.
安徽的高职高专教育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自清末高等学堂、高等专门学堂和高等实业学堂创办以来,相继经历了安徽高职高专教育的初创、衰落动荡、发展和巩固、稳步发展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崛起和迅猛发展时期。回顾安徽高职高专发展的这5个时期。以史为鉴,作出思考,将会更有效地推动安徽高职高专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代工农业发展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曾经起过作用的许多士大夫、民族改革家和企业家所作出的贡献。他们中间,张謇是一个中心人物。他在从政、创办实业过程中,积极主张开展对外贸易,鼓励实业产品出口,为中国开展同世界各国的贸易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也为中国民族工业品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一定条件,奠定了  相似文献   

16.
盛宣怀的实业实践活动是在清末社会政治危机、经济衰微亟需振兴的条件下进行的,由此产生的实业思想代表了当时国人对自强求富的普遍思考。盛宣怀认为,只有创办实业才能使国家转贫弱为富足,只有富足才能自强,只有自强才能免受外侮。创办实业须师法洋人,同时与洋人争利。盛宣怀的实业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对抗日时期张澜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文章通过相关文献资料和论文的初步搜集和梳理,得出学术界对张澜的研究集中于其民主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两个方面,对张澜的研究有一定的不足和空白,有进一步提高和扩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张澜是四川保路运动的领导者之一,曾与清廷新任川督赵尔丰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成为引发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关于张澜与赵尔丰首次说理交锋的时间,学界有三种说法,究竟哪种说法正确,成为研究张澜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在考订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实业教育观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业教育观是张之洞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张之洞与外洋抗争思想的直接结果之一。它以创办实业学堂、派遣留学生及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主旨 ;以培养近代农、工、商业人才 ,推动经济发展为目的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影响较为深远。  相似文献   

20.
松毓投身于资产阶级革命,联合创建了吉林自治会,创办《公民日报》,组织爱国绅商和青年学生开展反帝、民主运动,响应武昌起义,首倡吉林独立,出资支援北伐。松毓努力兴办工商实业与教育,创办《民国新闻》报、《新吉林报》,与友人共创吉林毓文中学。孙中山先生称松毓为“率一族人参加民族革命于旗下的满族豪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