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结合甘南藏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香浪节,首先对其起源和发展作了简单介绍,重点分析了其蕴含的藏族文化和传承意义,旨在充分了解甘南藏族地区的民俗文化,更好地发挥其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
牛刚  吕培 《民族论坛》2011,(4):44-45
节目庆典是观察民族文化的一个窗口,是研究地域文化的一把钥匙。“跳花节”是苗族的重要节日,集中呈现了苗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在区域旅游开发背景下,节庆活动具有文化现象与经济内容的双重载体功能,本文以湘西风凰县山江镇苗族的“跳花节”为例,分析“跳花节”对苗族民俗文化的整合功能,并对此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3.
是谁。促成了花街节从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嬗递 花街节作为花腰傣的一种传统文化,在旅游业兴起的背景下,逐渐成为了能带来各种利益的文化资本。这种从文化资源转向文化资本的过程,绝不是文化自然本性所然,而是人为建构的结果。也就是说,在花街节文化表征活动中,牵涉了各种社会关系的互动,形成了一个花街节文化表征场。  相似文献   

4.
以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为理论支撑,结合七夕节的历史发展演变对其进行分析。梳理七夕节节俗形态的传承与演变,重点以明清时期成熟的七夕节节俗形态为对象进行功能主义分析。同时对七夕节在当代作为情人节的节俗形态进行分析。从而考察七夕节在现实生活中功能的传承、转变、置换及功能对接的缺失或移位。认为七夕节节俗形态的传承和演变是由其在民众生活中所承载和需求的功能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姜晶晶 《民族论坛》2013,(4):101-104
以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为理论支撑,结合七夕节的历史发展演变对其进行分析。梳理七夕节节俗形态的传承与演变,重点以明清时期成熟的七夕节节俗形态为对象进行功能主义分析。同时对七夕节在当代作为情人节的节俗形态进行分析。从而考察七夕节在现实生活中功能的传承、转变、置换及功能对接的缺失或移位。认为七夕节节俗形态的传承和演变是由其在民众生活中所承载和需求的功能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任小波 《中国藏学》2012,(2):114-119
敦煌P.T.1287号《吐蕃赞普传记》第5、8节载有两组松赞干布时期的盟歌,是涉关吐蕃王朝前期政治文化的重要文献。综观以往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有学者对其内涵和功能作过细致的解说。本文对这两组盟歌作了重新翻译和分析,初步揭示了其文学情味与政治意趣的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7.
刘晓 《中国民族博览》2017,(20):135-136
20世纪70—80年代,仪式成为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等领域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在民族音乐学视域下,以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为切入点和研究视角,不仅拓展了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视野,还使其成为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学术资本,具有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红坎村"哈节"祭仪的深入研究,阐释哈节仪式音乐中蕴含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川南都掌蛮铜鼓文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川 《民族研究》2004,(3):85-92
在历史上拥有巨量铜鼓的川南都掌蛮 ,既是铜鼓的使用者 ,又是铜鼓的铸造者和铜鼓文化的原创者。都掌蛮铜鼓在使用、流传过程中 ,充分发挥了伴歌节舞、媚事鬼神和夸富显贵、集众征战的社会功能 ,铜鼓是都掌蛮的神灵之物 ,也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都掌蛮铜鼓文化与悬棺葬俗交融渗透、融为一体 ,不仅极大地丰富了铜鼓文化的内涵 ,更从本质上表现出铜鼓文化是都掌蛮古老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总目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节作为京族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从产生之初到现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了传统节日内容的精髓.哈节的各种仪式,表现了京族丰富的文化精神.哈节寄托了京族的理想追求和审美情趣,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标志,成为凝聚京族的重要方式;哈节反映了京族浓厚的怀祖追宗的历史意识;海洋文化贯穿于哈节的始终,表现了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情怀.  相似文献   

10.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的民歌节和乌饭节。近30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和现代旅游经济的介入,畲族"三月三"节庆的内涵、活动内容和参与主体都发生了变迁。旅游经济发展强化了畲族"三月三"节庆的民族特征和旅游经济功能,并对畲族文化元素产生差异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通过5·12汶川大地震救援进程的推进案例,分析了国族与族群在具体情境下的转换规则,并探求其中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2.
古迪(Jack Goody)在追忆其所亲历的英国人类学的转变时说过以下一段话: 涂尔干的事业,对于人类学家界定其问题意识,无疑起到巨大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来自埃文思-普里查德本人,而且也来自那些受牛津大学训练的学者以及诸如福忒思、格拉克曼、斯瑞尼瓦斯(Srirvivas,1916-1999)等较年长的学者,这些人像杜蒙一样,曾担任该大学的教员.  相似文献   

13.
李翎 《西藏研究》2006,(3):59-62
敦煌藏经洞出土了许多精美的幡画,其中有的注明为“引路菩萨”。通过图像特征,可以确定这种“引路菩萨”属于观音菩萨的一种身形,其宗教功能是作为阿弥陀佛的助手,引导死者往生西方净土。同时,在藏传佛教造像中广泛流行的“莲花手”观音,虽然在造型、名号上与前者并不相同,但经过笔者的考察,证明汉传佛教中的“引路菩萨”与藏传佛教中的“莲花手”在宗教功能上是一致的,是观音菩萨在不同的宗教系统中所呈现的不同图像样式。  相似文献   

14.
严庆 《民族研究》2006,(4):20-29
"整合"和"民族整合"两词在当前的学术论著中出现频繁,学者们对"民族整合"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实现学术话语的趋同性认识和使用,有利于消除歧异性理解,形成认知上的共识.本文在对"民族整合"的不同表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认为"民族整合"是不同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同化的功能和过程.  相似文献   

15.
历史视野中的"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世界民族》2007,4(2):13-18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一方面,它们是矛盾着的对立面,全球化的发展似乎注定要带来对民族-国家及其主权的否定;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的,它们统一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之中。二者都是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所引发的必然的社会结果,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只要资本主义还存在,只要阶级还存在,无论全球化如何发展,民族-国家都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16.
《想象的共同体》中的"民族"与"民族主义"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和“民族主义”在概念界定上的模糊及由此导致的实践层面上的泛滥,使它们成为某种不言自明的东西。一系列贴上民族主义标签的伪命题有助于政治色彩的动员,却无益于认识民族主义的本质。对于它们的历史根源及历史变迁,不同领域的学者有其各自不同的视角,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①一书中就试图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民族主义这个“异常现象”提出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解释。一、民族产生的根源安德森开宗明义地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成为本质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inherentlylimite…  相似文献   

17.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设有大监军使,简称监使,又称为节儿监军,藏文写做khri spyan或rtse rjespyan,即万户悉编或节儿监军,也可简称为节儿,是仅次于敦煌乞利本(khri dpon,万户长)的当地第二号军政长官,主管军事、司法、农业生产等事务。另外,吐蕃在敦煌还先后设置了汉人部落监军、汉人监军(rgyavi spyan,亦译为唐人观察使)等官员,地位在大监军使之下。在吐蕃统治下的河陇、西域及其他地区也设有悉编(spyan)一职,为吐蕃在该地区的重要职官。这一职官对后来河西归义军政权的职官制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鞑靼斯坦与车臣共和国是俄罗斯联邦境内的两个自治共和国 ,它们曾分别于 1 990年 8月和 1 990年 1 1月提出了主权要求 ,但是其结果却有天壤之别。前者经过与俄联邦中央谈判 ,达成妥协 ,拥有很大的自主权 ,形成了联邦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的新模式 ;而后者却发展成为严重的政治危机 ,并升级为旷日持久的武装冲突 ,造成了灾难性后果。本文试图分析 :为何“主权之路”起点相近 ,其政治结果却截然不同 ?一、历史发展道路鞑靼与车臣都是在沙皇俄国的长期武力征服过程中被并入俄罗斯的。鞑靼人早于车臣人与沙皇俄国发生了联系。“鞑靼”这一族称最初泛…  相似文献   

20.
通过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学校对学生的教化作用,及田野调查的资料论述西藏藏族农民洁净观念的转变,以及"洁净"和"卫生"观念在藏族农村社会的整合,认为从"洁净"到"卫生"的转变过程折射出西藏社会文化变迁以及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