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六四四年,统治中国二百七十六年的明王朝,被李自成领导的伟大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接着,满洲贵族在汉族大地主的勾结和配合下,在共同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建立了清王朝。广大农民反对封建剥削,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还在激烈地进行着;城市各阶层人民反对薙(音替)髪、反对民族奴役的斗争也在蓬蓬勃勃地展开。一部分效忠于明王朝的官吏和地主,也在不断组织“南明”政权,妄图东山再起,与清军进行了将近二十年的争夺。  相似文献   

2.
清军入关后一段时期内,由于满族贵族集团推行民族高压政策,强制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薙发、易服、当奴隶,凡不“归顺”、“迎降”者,“即行诛剿”。因此,民族矛盾激化,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了以衣民军为主体的波澜壮阔的抗清斗争。南方的抗清斗争坚持的时间更长,斗争更为激烈。广西的桂林曾一度成为南方抗清斗争的中心。在这里,有抗清将领瞿式(耒吕)坚守桂林达四年之久。他领导桂林军民多次击退清军的进攻,获得了桂林保卫战的胜利。其后,清军孔有德部攻陷桂林。但不久,农民军领袖李定国又打败孔有德,收复桂林。桂林的抗清斗争事迹,可歌可泣,影响极为深远,值得认真研究。史学界对桂林的抗清斗争尚  相似文献   

3.
洪焕椿同志在《清初农民军的联明抗清问题》(载《历史研究》一九七八年第五期)一文中,认为“清军进关后的阶级矛盾仍然是国内的主要矛盾”,“清初的抗清斗争,不是汉族反对满族的斗争,而是农民阶级反对封建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的革命战争”;而“农民军在斗争策略上从一开始就犯了‘联合明室’的错误,使抗清斗争造成惨重牺牲而终于失败。”我认为历史情况远比以上所说的曲折复杂。现就两个主要问题:一、清军入关后的阶级斗争形势与人民抗清斗争;二、农民军的联明是斗争策略上的错误吗?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一六四四年,以满族贵族为主的清统治者占领北京后,一面疯狂镇压农明军,一面企图用武力在全国建立自己的统治。明末大顺、大西农民军余部面对新的形势,采取“联明抗清”的斗争策略,继续战斗了二十年,为我国农民战争史谱写了新的篇章。一、农民军的“联明”主张是怎样提出来的有的同志说,大顺、大西军余部“‘联明’是汉族官僚地主阶级对农民军进行欺骗、引诱、腐蚀和拉扰的结果。南明统治集团之所以要拉扰农民军,并不是为了要联合农民共同抗  相似文献   

5.
清初,满族贵族集团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国内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抗清斗争风起云涌。大西农民军在张献忠牺牲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内部团结一致,克服了全军复没的危险,保存了革命实力,  相似文献   

6.
明朝末年,朱氏统治日益腐朽、没落,阶级、民族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都十分尖锐。各种反抗斗争风起云涌,“群盗如蝟毛而起,中原鼎沸”;地处东陲的满族,也在努尔哈赤率领下,反抗明朝的民族压迫,并迅速强大起来。当时,在中国大地上角逐的,主要是明王朝、李白成等领导的农民军和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结果,后金取胜,在1644年占领北京,建立了清朝。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的社会矛盾是复杂的;斗争是尖锐的。从明朝中叶以来积累下来的社会矛盾,在这个时期,都激化了。几种矛盾交互错综成为复杂的情况。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山海关失败以后,满族贵族于1644年入关建立了清王朝,以后又经历了二十年的时期;用武力逐渐统一了全中国。汉族人民对于清朝的武力,进行英勇不屈的反抗。民族矛盾激化了,成为当时的主要矛盾。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没有得到最后的成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有三种社会矛盾:一是阶级矛盾,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三是民族矛盾。这三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哪一个是主要的?我们认为要具体分析。一、从清军进关到李自成农民军主力失败(1644——1645年),这一阶段满汉地主阶级和农民军之间的阶级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当时,亡明官僚地主正在进行着种种推翻大顺政权的复辟活动。他们钻进起义队伍,用封建意识改造农民政权,他们窥伺时机,组织反动武装,听到大顺军放  相似文献   

9.
张献忠之死     
张献忠是明末农民军的杰出领袖之一,既带领苦难中的人民群众起义,英勇反抗明朝封建统治阶级,又领导农民军中的爱国将士,奋起抗击清朝满族贵族入侵者。其丰功伟绩,炳彪史册,千古流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可对其死事的记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公元一六一九——一六九二年)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天崩地解”的大动荡的时代。那时,中国封建社会已日趋没落,而它的内部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王夫之二十六岁那年三月,李自成领导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经过多年的革命战争,终于推翻了腐朽的朱明王朝,在北京建立了大顺政权。然而,在同年五月,明朝汉奸将领吴三桂与满清贵族相勾结,勾引清军入关,残酷地镇压起义军,攻陷了北京,这样反封建统治的农民革命战争随之转化为反民族压迫的反清斗争。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王夫之也积极地投身这一斗争之中。一六四八年(清顺治五年)王夫之在湖南衡阳组织义军抗清,兵败后,他又投奔南明小朝廷,以图“反清复明”。南明小朝廷的腐败政局使他大失所望,于是,愤而脱离桂王,辗转流离于湖南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最后隐居在他的家乡石船山下,从事著述。  相似文献   

11.
12世纪末13世纪初兴起的大蒙古国对当时的亚欧世界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金末元初的汉人地主武装就是在蒙古对金战争中兴起的,随之而来的就是割据统治半个多世纪的"汉人地主武装"。金末元初汉人地主武装的兴起主要是由于蒙金战争,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红袄军的李全、花帽军的郭仲元和中原的地主武装张柔、史天泽等;金朝对汉人地主武装的态度和政策是前期怀疑反对、中后期放任,而蒙元对汉人地主武装的态度和政策是前期全力招集争取,中后期不得不用、却不敢重用;金末元初汉人地主武装兴起的历史意义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保护人民和恢复生产,二是加速了蒙元灭金和统一全国的进程,三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影响了野蛮落后的蒙元。  相似文献   

12.
李自成是我国十七世纪中叶叱咤风云的农民领袖。他领导的起义军,长期坚持了武装斗争,终于以雷霆万钧之力,把崇祯皇帝赶下历史舞台,结束了明朝二百七十余年的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其他原因,使这次规模很大、历时又最长的农民革命战争,终于在满洲贵族和汉族地主中的投降派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但李自成的名字却长留天壤,他的革命业绩,也永远铭记在广大人民的心中。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元代的社会问题,基本上仍然是地主与贫苦农民的阶级对立,但由于蒙古统治者实行了残暴的民族压迫政策,阶级矛盾便与民族矛盾融合在一起,使得当时的斗争更加尖锐化和复杂化。尽管如此,但有一点是应该肯定的,就是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仍然是阶级矛盾,它也带有浓厚的反民族压迫的特色。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目前史学界中是存在分岐的。有些同志并没有真正地瞭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矛盾实质上就是阶级矛盾这一个真理。同时,这个真理在元代正是完全适用的。因此,当他们看到蒙古统治者实行了民族压迫的“四等级制度”,以及一系列限制汉人入仕和掌握兵权等措施后,便过份夸大汉族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生急剧变动的时代,波澜壮阔的明末农民大起义和各族人民的抗清斗争,持续了四十年之久。在这幅历史的画圈中,太湖地区的广大渔民用自己的鲜血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图景。在清军占领江南、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年代里,太湖地区的渔民在其杰出的领袖赤脚张三的领导下,联合汉族地主武装,坚决反抗清军对水乡人民的野蛮屠杀和掠夺;抗清斗争失败后,赤脚张三继续率领渔民起义队伍,出没在碧波万顷的太湖之中,坚持斗争达十七年之久。可是,在以往的历史文献中,对这支曾经在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的渔民起义队伍,却很少记载,即使偶尔提及,也竭尽污蔑之能事。建国以后,我国史学界虽然已开始注意到赤脚张三的起义史迹,在部分通史和一些明清史的著作中有所论述,但由于历史记载零星寥落,大都语焉不详。因此很有必要把散见于方志、邑乘和笔记、杂著中的有关史料集中起来,加以分析、整理,以供学术界的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对清军入关的问题向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封建正统的史学家,视满族为“虏”,恣意加上种种诬蔑之词,这在史书上屡见不鲜;乃至解放后的部分历史著作,又从农民起义军角度出发,谓清军夺取了农民军的胜利果实,至今仍有人持这种意见。现在,我们有机会共同讨论这个问题,以求达成共识。 那么,我们究竟应如何看待清军进取中原呢?这需要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客观地评价这一重大历史问题。应该看到,清军定鼎燕京,取代明朝统治全国,是当时中国境内三方面势力角逐的结果,“不过是许多世代的承先继后的交替”。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时外国殖民主义势力已从南北两个方面逼侵我国,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的安全。在这生死的紧要关头,我国又处于三方面势力鼎立的局面,需要尽快地统一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军进入中原统一全国,不仅可以抵御外来的侵略,而且也巩固和扩大了祖国的版图,应该说是有功无过,无可指责。我的这一管见,不一定正确,谨祈方家赐教。  相似文献   

16.
明朝灭亡之后,北京的官绅已经出来拥护大顺政权了。但清朝进入北京后,人们不愿意接受满洲这个异民族的统治,而希望在南京建立以朱家皇室后裔为皇帝的新政权。清朝刚入北京即颁行带有民族歧视和民族侮辱的“剃发令”,遭到人民的反抗,抗清斗争风起云涌,分别拥立明朝藩王以号召民众,这种斗争需要一个新政权来组织领导。李自成的无暇南顾,使河北、山东以及苏北的大顺政权被明朝官军和地主武装所摧垮,这对建立新政权极为有利。清兵占领北京之后,汉族官绅不愿出仕清朝,纷纷南下,把希望寄托在即将建立的新政权上。大量的商人和市民也纷纷南来,使新政权具备了人心条件。拥兵自重的明朝将官等待观望,坐视清兵长驱直入,甚至攻城掠地,祸国殃民,此时正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组织军队,重整河山。弘光政权一经建立,豫、鲁、苏、皖和江北地区原明朝官员和地主武装起而应之。弘光政权的建立确实符合了明朝大多数官绅和民众的愿望。  相似文献   

17.
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发展起来的大西农民军,从1644年在张献忠领导下进军四川,建立大西农民政权开始,到1662年李定国病逝于云南为止,与西南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亲密团结,进行了长达十八年的抗清斗争,充分表现了大西农民军与西南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反抗满族统治阶级的革命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8.
元朝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第一个全国性政权。蒙元统治者为了保持蒙古贵族的特权,实行四等人制的民族等级政策,使身为被征服者的汉人和南人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处于弱势地位。在此历史背景下,中原汉地出现了一种颇为流行的社会风尚——汉人"蒙古化"。汉人蒙化表现在各个方面,取蒙古名就是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与女真族(满族),分别是建立了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元朝和清朝的统治民族,在汉族统治阶级建立的明朝统治时期,他们都给明朝的统治者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同样作为东北的少数民族,蒙古族与女真(满族)在民族性格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存在许多差别。这些差别不仅导致了民族发展的不同,也决定他们所建立的王朝统治寿命的长短。  相似文献   

20.
一六四四年三月,大顺农民军开进了北京,结束了明王朝的腐朽统治,但不久农民军功败垂成,被迫退出北京。久居关外的满族王公贵族窃取了农民军的胜利果实。次年秋冬,大顺军与南明政权联合起来,进行了有名的“联明抗清”斗争。后来大西军也走上了同一条道路。“联明抗清”前后近二十年,对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