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著研究的3部专著都涵盖了台港澳地区的现代文学史论著,表现了中华文学大一统的气概,但3部专著都撇开了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一个症结。作为第一部中国现代小说史,夏氏专著奠定了新的、更完备、更科学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小说史的基础。正因如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绝不能闭口不谈夏氏《小说史》。只有将夏著纳入自己的版图,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才真正称得上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
这两年,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内,关于文学史,是个热门话题。就我所知,仅这二三年内,新出版的现代文学史已达数十部,其中单是山东高教界,就有五六部之多。在这许多部新著内,由朱德发、蒋心焕等主持编写的《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明天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下称《新编》),是一部很有特色之作。 凡有志于重新编著文学史者,大都锐意进取,力图闯出个新路数,但由于极其复杂的原因,结果又往往力不从心,憋足劲一跳,睁开眼看时,仍站在如来佛的掌心。比一比,同为自己所不满意的旧文学史并  相似文献   

3.
魏绍馨教授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我是读了多遍。我以为,驾驭文学思潮的历史恐怕比把握作家、作品的历史更为艰难。不然为什么象《中国现代散文史》、《中国现代小说史》等多种专门史早已问世而且被一写再写,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却偏偏是千呼万唤才出来呢?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奔涌,波翻浪叠、泱泱大观。《中国现代文学思潮》首先让我们感到了这股澎湃洪流的壮阔。该书以不到三十五万字的规模容纳了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学思潮的整个进程。作者独有见地地把这一进程划分为他所分别论述的五大部分;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思想启蒙与文学革新运  相似文献   

4.
台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周锦,对中国现代文学喜爱和执著的热情毅力,确实令人钦佩。他在继完成了《中国新文学史》、《朱自清作品评述》、《朱自清研究》、《〈围城〉研究》、《论〈呼兰河传〉》等论著后,又完成了一部工程浩大的三卷本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书名大辞典》,继而又完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乡土语汇大辞典》,还计划编著《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术语大辞典》、《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笔名大辞典》。《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书名大辞典》于1986年9月由台湾智燕出版社印行,而由美国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葛浩文作序并协助出版。《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书名大辞典》收集了自1919年至1949年全国的、1950年至1985年台湾的文学作品共7895册。其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现代文学学科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各种类型的新文学史著的编撰得到了重视,其中小说史的编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小说史的编撰在这次重写文学史的热潮中,表现出了调整与拓展。其不仅对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事件的评价作出了调整,更反映在小说史体例的变化上,专题史受到青睐,人物史、流派史、文体史、思潮史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小说史体例上的变化直接变现出小说编撰学术化的倾向,体现出了小说观的变化。本文主要通过田仲济、孙昌熙主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严家炎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和陈平原的《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体例的变化,透析小说史编撰模式的转变和小说史观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以来,几乎每年都出版一部甚或几部有关中国现代文学史方面的著作;《中国现代小说史》也出版多种了。相对说来,研究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的书却很少。1990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论》(李丽莹、李见锋著,以下简称《史论》),则从“史论”的角度,勾画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规律,显示了著者的工力和史识,是一部颇具特色的专著。首先,作者紧扣报告文学这种文体的内在特征,以历史主义的态度,清晰地理出了我国  相似文献   

7.
王瑶,山西平遥人,著名的文学史研究专家。鲁迅研究只是他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分支.1953年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史稿》,这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这为他后来从宏观角度研究鲁迅打下了基础。此前,出版过《鲁迅与中国文学》。1983年,他把近三十年来所撰写的论文,分别编为《鲁迅作品论集》和《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前者是研究鲁迅专著,后者有些篇也论及鲁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还有一些研究鲁迅的论文,散见于各报刊。  相似文献   

8.
陈文新 《江汉论坛》2006,1(2):141-142
我手头的这部三十余万字的论著,既不以“中国文学论稿”为名,也不以“中国文学批评论稿”为名,而以“中国文学观念论稿”为名。王齐洲教授的这一选择,颇有深意。20世纪30年代初,郭绍虞先生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学术名著《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册,其自序谈到他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动机时说:“我屡次想尝试编著一部中国文学史,……终于没有更大的勇气以从事于这巨大的工作。……所以缩小范围,权且写这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我只想从文学批评史以印证文学史,以解决文学史上的许多问题。”这里,郭绍虞先生是把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学批评史…  相似文献   

9.
优秀作品与文学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在60岁以上的从事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大都有一个“文学史情结”,即钟情于文学史写作,他们至少参加过现代文学史写作,更多的人还独立写过、主编过现代文学史。因此,写史的酸甜苦辣,具有普遍意义。如果说前代人将修史看得相当困难,后来者却以为写史并非难事,文学史著作也就愈出愈多。文学史著作愈出愈多,还与现代的大学教育有关,各大学都开设了《中国现代文学》必修课。一般教师认为成果“不发表,即死亡”,于是往往将自己的教材经过修订找一家出版社出版。据黄修己先生统计,“各类新文学史著(含文体史、地区史、阶段史等)约…  相似文献   

10.
许志英、邹恬两位先生主编的洋洋百万字的《中国现代文学主潮》(以下简称《主潮》) ,是一部深沉厚重、锐意开拓、力求突破的现代中国文学史。这种创造性的重写 ,不仅标志着现代中国文学的研究登上一层楼 ;并且也表明现代文学研究摆脱了政治的附庸地位 ,纳入了真正科学研究的学术轨道。“一部文学史主要是作品的历史 ,而一个时代的思潮也是更生动更丰富地体现在作家的创作中。”(见本书《跋》)这一文学史观不只是具有重要的重构文学史的实践意义 ,也富有不可低估的史学理念的建设意义。由于它与文学思潮相溶合而提出一个与理论思潮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11.
过去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著史视角,始终驻留在以农耕文明 为主体的中原文学板块和以现代文明为主体的东南沿海文学板 块上,以游牧文明为主体的西部文学仅有局部的、表层的涉及, 很多重要的文学现象、社团流派、作家作品甚至被视为阙如;即 使有局部的、表层的涉及,也仅仅是对中原文学板块与东南沿海 文学板块的一种陪衬,没有展现出西部文学独立的精神内涵和 美学特征。《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丁帆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年出版)的学术贡献首先在于将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的面 貌置于一个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学科研究序列,用一种西部文化 精神的整体观来统摄西部文学中的每一个文学现象、社团流派 和作家作品,从而实现对中国西部现代文学的美学特征和审美 价值的全面、深刻的把握。这一学术成就填补了中国现代文学 史写作上的一项学术空白,具有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小说史研究的有益开拓——评《中国中篇小说史》程王月目前,我国出版的小说史研究专著已有许多,王万森、张达合著的《中国中篇小说史》(百花文艺出版社,以下简称《中篇史》)无疑是其中较有特色的一部。它以中国中篇小说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试图说明它的体裁特征...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大陆改革开放和台湾的“解除戒严令”而兴起的台港文学研究热潮,贯穿了整个八十年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一至六届“台港、海外华文文学研讨会”的极不完全的统计,十年中全国各报刊发表的有关论文近四千信,出版专著数十部。仅台湾文学史方面的著述,就先后出版了诗歌史、小说史、文学批评史以及好几种台湾现代文学史。认真总结十年来这方面研究的发展历程,吸纳其中有益的经验,将有助于这一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洋洋一百二十万亩的闽版(海峡文艺出版社)《台湾文学史》(上、下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福建是最早…  相似文献   

14.
<正> 张振金先生的《岭南现代文学史》出版了,我非常赞同李育中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的:“这是一个前所未有过的工作,富有创新的意义”.我以为这部新著的意义,在于具有开创、促进、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首先,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地区性的现代文学史专著.在此之前,只有白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有人写过台湾现代文学史,而大陆各省份、各地区的现代文学史,尚未有过.已出的《江西苏区文学史》、《武汉抗战文艺史稿》、《山西抗战文学史》、《山东解放区文学概观》、《晋察冀文艺史》等书,只限于某一特定时期,未曾贯通整个现代.张著既然是第一本,当然具有开创性.先行者的成功与不足,对于后来者必定具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其次是它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促进作用.中国现代文学史面向全国,对史实的描述往往不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正面临着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通俗文学能否入史 ,另一个问题是对拟入史的通俗文学作品应采取一种怎样的批评标准。显然 ,这两个问题是否能妥当解决 ,不仅仅关系到通俗文学价值本身的认识 ,还关乎治史者的史学观的逐渐完善 ,关乎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的理性客观。正是在这样的意义层面上 ,汤哲声先生的这部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研究专著《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重庆出版社 1999年 1月版 )也就具有了特有的时代意义与学术价值。这几年新出版的几部现代文学史著作已经将部分通俗小说作家及其作品收入 ,这是对文学史的…  相似文献   

16.
近年出版的一些《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在论及茅盾的文学创作时,有编著者认定茅盾创作于一九二七年九月至一九二八年六月的处女作、成名作《蚀》,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三部曲,并给予历史的评价。比如黄修己主编的中央电大教本《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六月出版)认为:“他(茅盾)不仅开了‘幻灭’主题的先河,而且还是三部曲形式的首创者。”(见该书第二百二十二页)专门研究茅盾的叶子铭在他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的不断重写,在世纪之交几乎成为文学研究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文学史的写 作与文学史的研究,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学术水准。文学史的个人化书写,文学史的多样 化,也普遍得到了共识和认同,且不说诸多版本的文学史著作,就是各种类型的文体史和文 学思潮史也不胜枚举。当反省文学史的写作,思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在新世纪究竟应该如 何突围之时,我读到许志英、邹恬主编的厚厚两大卷100余万字的《中国现代文学主潮》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以下简称《主潮》)。它的大部头和当下读者有一种潜在 逆反现有文学史的心…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以降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二十年代就有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晚清部分)胡适的《五十年来的中国文学》(1872—1921)、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18—1921);三四十年代又有钱基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860—1924)、李何林的《近二十年中国文艺思潮论》和阿英的《晚清小说史》等.它们对这段文学史都没有严格的界定和分期,“近代”、“现代”两个概念的使用也比较含混.解放以后,随着现代文学史作为一  相似文献   

19.
对于人生的讽刺和感伤──钱钟书《围城》症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34-36岁时写成的一部长篇小说,长时期来在现代文学史上并不被认为是一部重要作品,即使在今天,也还有人持有类似看法。前不久,在一次会上,我还听到一位日本学者说:钱先生的《围城》里都是一些玩笑,没有什么严肃的意义。首先给予《围城》高度评价的,是夏志清先生的《中国近代小说史》。八十年代以来,现代文学界对于《围城》事实上另眼相看了。九十年代以来由于电视连续剧《围城》获得了巨大成功,长篇小说《围城》成了家喻户晓的作品。现代文学学者徐乃翔曾经给我讲过钱钟书对于某些现代文学作品的看法。在…  相似文献   

20.
学科史写作成为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现代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等四部学科史著作的问世,引出了对学科史写作的有关思考。衡量一本学科史著作的标准,首先是要求搭起历史的架构,其次是要将历史的面貌细致地描绘出来,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精当的点评,最后要对历史进行总结和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