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与外部原因,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顺应过程.以此为研究视角和探讨的理论基础,指出翻译行为不仅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选择和顺应的意识行为,也是实施这一意识行为的动态过程.选择和顺应不仅体现出翻译行为的特点和复杂性,同时也体现出从多角度和多层次的视域阐释和指导翻译行为的过程和原则.  相似文献   

2.
人际语法隐喻的语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际语法隐喻是语法隐喻的主要类型,包括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从语用的角度看,人际语法隐喻中的语气隐喻相当于言语行为理论中的间接言语行为。在一定的语境中,人们使用人际语法隐喻可以维护礼貌原则,有效地表达对别人的礼貌。根据关联理论,人们理解人际语法隐喻的过程是一个寻找话语和语境最佳关联的推理过程。以顺应论来考察,人际语法隐喻是交际过程中说话人顺应交际语境作出的话语选择,是在与交际语境的动态顺应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3.
以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依据,在对日语间接言语行为语料分析的基础上,对间接言语行为的特点、分类以及如何针对间接言语行为进行教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日语教学中应重视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4.
间接指令一直是间接言语行为研究的热点话题,不少理论对其进行过阐释,但目前国内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汉语间接指令行为的成果较少。认知语言学发现,意象图式理论在解释间接指令的认知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言语行为的实施过程符合力图式的基本特点,因此可以用力图式来解释看似不相关的间接指令行为背后一致的认知机制。从意象图式理论的角度来研究汉语间接言语行为,使我们对人类的思维、推理和交流过程的认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不礼貌言语行为的顺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不礼貌言语行分为表面不礼貌言语行为、实质不礼貌言语行为、有意识不礼貌言语行为和无意识不礼貌言语行为.在此分类的基础上,运用索绪尔的"顺应理论"对不礼貌言语行为的产生和导致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认为,无论是哪一种不礼貌言语行为,都是说话人努力顺应交际需要的结果,不同在于有些不礼貌言语行为顺应了交际的需要,而有些不礼貌言语行为则没有真正做到顺应交际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间接言语行为及其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斯汀创立的言语行为理论将日常行为学派的理论推向高峰,而塞尔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则进一步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他从语言的使用和交际角度对语言意义进行研究,为解释言外之意的本质提供了独到的认识方法.文章从言语行为的哲学渊源入手,探讨了间接言语行为的解释、分类及其语言哲学思想,并指出其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Verschueren(1999)提出的顺应理论从认知、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语言使用规律进行跨学科研究,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话语的产生是一个对认知、社会和文化语境进行顺应的过程.Sperber和Wilson(1986/1995)创建的关联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提出话语的产生是一个明示的过程.说话人的关联假设决定话语方式的选择.在吸取上述两理论各自优点的基础上,提出顺应一关联交际模式.此模式在强调语言认知关联功能的同时,使认知、社会和文化语境具体化,统一了顺应理论对话语描述性充分性和关联理论对话语解释充分性,动态解读了交际中产生的歧义现象.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学术界委婉语动机研究比较多。主要是基于文化和语用的视角。文化动因包括禁忌、传统道德、社会规约、心理因素,以及宗教。而委婉语的语用原则包括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面子理论和顺应论。本文将运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阐释委婉语产生的动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揭示了人类行为动机的实质,而人类选择使用委婉语本身是一种特定的行为,因此,这一理论必然会给委婉语动机带来极大阐释力,为我们理解委婉语动机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从1975年塞尔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之后,间接言语行为尤其是间接指令这种语言现象就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近年来,人们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认识间接言语行为,如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以及原型范畴理论.从认知语言学的三大认知模型之一--事件域认知模型出发,通过其模型的两个主要因素:行为和事体来分析并解释间接指令,并且兼顾动态行为以及静态行为,对于重新认识以及理解间接指令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自我表扬的言语行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仍然喜欢通过自我表扬的言语行为来表现自己。本文旨在运用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关联论、面子威胁论、会话分析以及顺应论等理论阐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我表扬言语行为,以进一步分析人们自我表扬的各种目的。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家在整合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和Verschuren的顺应理论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顺应-关联理论。本文尝试性地运用该理论探讨言语交际中的反语现象,旨在更深入地探索反语生成和理解的本质过程,为反语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借鉴作用。本文结合该理论对大量的反语实例进行定量分析,充分地向人们展示了反语的使用过程是一个顺应语境因素为实现最佳关联而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动态过程。另外,本部分结合实例阐释了反语的使用过程也是策略选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顺应论是比利时语用学家耶夫.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提出的具有强大解释力的语用学理论。顺应论所指出的语言的变异性和商讨性为语用奠定了选择的基础,而顺应性则是语用的核心。本文基于顺应论(尤其是其中的顺应性观点)考察英语间接礼貌言语的本质动机,论证了间接礼貌言语是具体语境中语言顺应与选择的结果,进而诠释了其本质动机是顺应了互动参与者的切身利益、互动参与者规避责任的心理需求或者听话人的认知期待等。  相似文献   

13.
语用预设作为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一直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在回顾和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为依据,提出了广告语篇中语用预设的顺应模式,并指出广告语篇中语用预设的选择和使用是广告者对交际语境进行顺应的具体体现,顺应的具体语境因素可分为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分析了前人关于言语交际原则的基础上,认为作为言语交际理论的原则应是简单、稳固、相对客观的,而且是实用、可操作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言语得体都离不开语境系统的制约,并提出言语交际的原则是语境顺应原则和语义、语用衍推原则。  相似文献   

15.
因为把言语行为范畴的“合作”与社会行为范畴的“合作”混为一谈,所以造成对格赖斯合作原则的理解相当混乱。如果把“合作原则”理解为是言语交际者遵守社团交际规约,对交际目的和具体言语行为实施方式的共同磋商过程,合作原则就具有相当强的阐释功能。其理论基础来源于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和语言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16.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从提出至今已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奥斯汀(Austin)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其学生塞尔(Searl)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该理论体系的形成对于语用学的发展有着巨大促进作用.实践表明,言语行为理论能让我们把各方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去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7.
间接言语行为及其会话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接言语行为是以一种以言行事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的表达方式间接地实现的。也就是说,在实施一个间接言语行为时,说话人同时实施两个言语行为:一个是主施事行为(实际上要表达的),一个是次施事行为(话语本身的行为)。例如,?(你能把盐送给我吗?)这句话表面上是询问对方是否有能力把盐递过来,而事实上是请求对方把盐送过来,前者(询问)是次施事行为,而后者(请求)才是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即主施事行为。塞尔指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用意”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意”、听话人又是如何从说话…  相似文献   

18.
在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指引下,以凯特·萧邦的《一个正派的女人》为文本进行语篇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间接言语行为在刻画人物心理与凸显作品主题中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语篇分析工具,为文学语篇分析提供了功能解释的语言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副+名”结构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 名"结构问题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包括理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试用Verschueren的语用综观顺应理论,对交际者在言语行为中选择"副 名"结构作为语用策略的情况进行了综观分析,指出它们是与交际者的语言现实、心理动机和社会规约相互顺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言语活动论是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核心理论.其创建者А.А.列昂节夫在继承俄罗斯维--列--卢学派理论的基础上,从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活动观出发,提出了言语活动过程的动态发展理论,并在活动与意识相互统一的原则下,阐释了言语活动的动机目的性、意识控制性、社会文化性和动态结构性等特征,为其理论的实践应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