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故乡》渗透着鲁迅对游子乡愁乡思题材的现代性经验,包含着作家关于心理故乡与现实故乡、归乡与离乡之间的丰富复杂的情感内涵,传达出作家对故乡、人生的哲学关怀,在创作论上体现出超越传统文学题材的现代性经典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诗歌史上,歌咏望乡、思乡、归乡的作品蔚为大观。出于传统深厚的乡土情结和旅途中的坎坷际遇,诗人们在写作时将故乡与归乡之旅过分地理想化。相比之下,古代的小说家们虽然对乡土情怀保持相当的尊重,实际上却通过旅行者的各种遭遇展示了归乡之旅的复杂性。本文试图通过对古代小说中的归乡故事的梳理,反思归乡母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含义,并对小说研究与思想史研究相结合的可能性与方法论加以探索。  相似文献   

3.
通过奥德修斯和埃涅阿斯战后回归故乡和寻找家园的漂泊历程,揭示了人与自然、乡土的关系及其在生态危机的现实语境中所具有的深远意义,同时在文化反思中表达了人类应该具有的生态情怀和生态责任。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故乡》中的“归乡”叙事既留下了丰厚的启蒙思想遗产,也留下颇具问题性的思想“债务”,即“知识分子道路”这一经典问题。在思想主题与结构形式上,当代作家张承志的中篇小说《黑骏马》与《故乡》构成了富有意味的“对话”与“互文”关系,前者对主人公两次归乡经历的叙述潜在地回应了“知识分子道路”的问题。在“归乡”之不可能与可能的辩证关系中,《黑骏马》重新开启了启蒙者/知识分子不断“归乡”——“回归民众”的“思想道路”。张承志以此表达了对“知识分子道路”这一经典问题的另类思考,从而与“八十年代”产生了复杂的思想与美学张力。  相似文献   

5.
“乡土”既是中国人赖以生存的物质性存在,也是中国人寄托情感的精神性存在.在现代文学时期,故乡作为背离乡土的现代作家童年经验中的重要部分,能充分满足现代作家精神返乡的需要,在作家笔下成为了主要的文学表现题材.没有哪一位作家能够完全绕开自己的故乡,他们以故乡为依托,建构起自己的文学大厦.现代作家的故乡书写又和古代作家的怀乡有着本质意义上的不同,现代作家是在获得了现代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之后站在文化的制高点上再反观故乡的人和事,虽然也对故乡家园含有浓浓的思乡之情,有对亲人的怀恋和对故乡景物、人性人情的赞美,但更多的是对故乡文化的审视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陈映真是在 2 0世纪中后期,台湾文学由现代主义向现实主义回归的转折时期出现的乡土文学作家。在乡土文学论战中,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立民族文学的思想。1983年,陈映真抱着将 历史真相 "告之于众的目的,发表了影响颇大的 铃铛花 、 山路 等力作。1985年,他又创办了大型报道纪实杂志 人间 ,着力于思想文化战线的战斗。尤其是 90年代以来,站在 中国人"立场上清理台湾社会历史,反思文学现状,直面现实,与文化台独和文学台独论者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战斗。从 1999年开始,陈映真的文学创作 再出发 ",为文坛奉献了 归乡 、 夜雾 、 忠孝公园 等力作。无疑,陈映真创作的震撼力再次迸发, 像一个文学领域的探险家,从不满足于脚下的获得,不断地踩着坎坷的路前行,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相似文献   

7.
安部公房是日本少数几位享有世界声誉的"现代派" 作家之一,有日本的"卡夫卡"之称.其文学的根底中深藏着"失去故乡"和"追寻故乡" 两个相反的潜意识.这都缘自安部公房"没有故乡"的人生背景.而其文学中"故乡"的意象是这些问题交织在他文学中的一个迷阵.从文学本质论出发,以安部公房主要作品中所出 现的"故乡"为线索,以此揭示其文学上的象征及其现实寓意.  相似文献   

8.
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存在两种文学潮流一是激昂凌厉地前行于历史潮流中紧贴政治脉搏的文学,一是坚韧地潜行于文化追求的文学.前者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一个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生存和文化困惑中作出艰难选择以及在寻找中失落的过程.乡土中国的落后现实,既是现代文学的摇篮又是障壁,它导致了以个性主义文学为起始的现代文学的寻找和分化.贴近现实生存、和政治保持同一步调成为当时文学的选择,它经历了鲁迅为代表的个性主义文学的寻找、瞿秋白为代表的在政治和文学面前的现实困惑以及文学从表现个性转为对群体的关注和追寻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的价值追求或表现是历史的、变化的,往往呈现出一种背反性的演化规律.对它的认识可以采取多种角度和方法,一是历史演化轨迹,二是进化、回归的背反互补取向,三是内在和外在的不同追求.当代世界文学价值嬗变经历了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从文学的学术性、创新性上看的确是在不断前进和发展,但它在我国目前怎么说也不该成为主流,对后现代主义价值追求应自觉加以调适.文学进化性价值追求是指不仅关注现实,而且对现实的发展基本持肯定或支持的文学价值取向;回归性价值追求是指对既往或传统的价值标准、范型或倾向的肯认、怀恋的文学倾向.在现实中,应对回归性价值追求自觉地加以提倡和引导.文学的内在价值指文学自身的文学性、审美性所具有的价值等,其外在价值一般指政治价值、道德价值,或曰认识价值、教育价值等.一般地说,由于受统治者的提倡和干涉,对文学的外在价值的重视往往居于强势,成为主导倾向.这种倾向到了现代,更是被推向了极致.正因为如此,对它的背反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以至于后来又出现了过分追求文学内在价值的偏畸化倾向,也需要再进行相反的扭转和调适.对于文学价值,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任务正在于清醒地认识其演进规律、现实状态,发现并阐明其不平衡的现实,进而从理论上予以反拨、矫正.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的价值追求或表现是历史的、变化的 ,往往呈现出一种背反性的演化规律。对它的认识可以采取多种角度和方法 ,一是历史演化轨迹 ,二是进化、回归的背反互补取向 ,三是内在和外在的不同追求。当代世界文学价值嬗变经历了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 ,再到后现代主义 ,从文学的学术性、创新性上看的确是在不断前进和发展 ,但它在我国目前怎么说也不该成为主流 ,对后现代主义价值追求应自觉加以调适。文学进化性价值追求是指不仅关注现实 ,而且对现实的发展基本持肯定或支持的文学价值取向 ;回归性价值追求是指对既往或传统的价值标准、范型或倾向的肯认、怀恋的文学倾向。在现实中 ,应对回归性价值追求自觉地加以提倡和引导。文学的内在价值指文学自身的文学性、审美性所具有的价值等 ,其外在价值一般指政治价值、道德价值 ,或曰认识价值、教育价值等。一般地说 ,由于受统治者的提倡和干涉 ,对文学的外在价值的重视往往居于强势 ,成为主导倾向。这种倾向到了现代 ,更是被推向了极致。正因为如此 ,对它的背反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以至于后来又出现了过分追求文学内在价值的偏畸化倾向 ,也需要再进行相反的扭转和调适。对于文学价值 ,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任务正在于清醒地认识其演进规律、现实状态 ,发现并阐明?  相似文献   

11.
十七年的爱情小说颇有先锋的意味,犹如旷野中的突围,对于同时代的其他作品来说,在艺术上有着超越性的意义。它打破禁区,背离当时文学主流传统,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创新并对主流传统提出了挑战,它为当代文学找到了一种新的现实,展现了对日常生活的亲近的姿态。十七年文学中的爱情作品是对反人性、反人道的反拨,是对五四文学精神的延续,是对美好生活、美好人性的歌颂与热爱,它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作品。  相似文献   

12.
马尔克斯强调具有"现代"色彩的《百年孤独》是一部用密码写就的现实,是对世界的揣度,它以生活中的现实为依据,就跟梦境一样,从而奠定了作家本人文学认知的主基调:从生活中的现实出发进入到想象的奇异现实。马尔克斯的文学观和创作思想,其中对涉及到中国作家对人的观念的调整,思维中心的转移和艺术模式的突破与创新等方面,其产生的影响力表现为激活或唤醒。分析这种影响力对中国当代作家创作的异质化作用,在于弄清它是怎样激发出中国当代作家魔幻写实中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重视作家个人独有的精神文化品质和对中国文学地域性血缘文化进行新的追寻的。检讨这种在马尔克斯创作思想的启迪和反思中的文学探索,是怎样在背负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历史重任的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学实践中,将那种所谓的"思考后"写作与"思考前"写作融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文学正处在自审、调整与整合的阶段。本文认为新时期的文学视角先后经历了社会政治视角、文化视角、生命意识视角和生存意识视角的转换。十年来的文艺革新的每一成果和深厚的文学传统都将深刻地规范和影响未来文学的发展。因此九十年代文学发展的总体流向是在向现实主义的深刻回归中寻找一种新的超越,它体现在对多种文学视角、艺术原则的汲取和融合中。  相似文献   

14.
寻根文学的崛起和衰落成为一个文学历史之谜 ,不少的文学评论家以及当时担纲创作的作家们都不断在回顾反思。本文的再寻思建基于他们的反思基础之上 ,认为寻根文学的衰落与作家群体在寻找文学的“根”时 ,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存在某种误读现象 ,以及无力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内在紧张从而导致文学发展存在着先天的内在危机 ,而这些危机的出现与作家自身的文学视野和对“传统”作为文学的“根”的狭隘理解有相当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面对强大的男权社会的对垒,女性性别意识在历史和残酷现实竞争中不经意蜕变雄化,性别迷失.文学是人学,在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影象中,女性文学在女性主义高涨的浪潮里,同样返照着女性自救征途上无法避免的男性化倾向.其现状源于沉重的"第二性"历史和四面楚歌的残酷现实,而女性文学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必然是摆脱男权意识和男性性别参照,认识自我,认识人类已有的文明和秩序,寻求与外部世界抗争和合作的勇气,寻找女性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本体回归.  相似文献   

16.
文学理论界近年来盛行消解理论的不良风气,这其实是对理论的误解.理论的核心是观念的问题,观念的性质不仅是认识的,而且也是实践的.理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是反思的和批判的.要使文学理论在现实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最根本的就要在建立我们的文学观念上下功夫,以求为我们对现状进行反思和评判确立自己的思想依据.文艺批评的价值迷误表明,由于文学理论研究完全放弃了对文学本质、文学观念等根本性质问题的探讨,致使文学批评失去了自己的理论立场、眼光、原则和标准.  相似文献   

17.
西方现代主义作家的宗教回归倾向是在资产阶级现代化的背景下发生的,但是这种回归并非完全回到传统的宗教意识形态中,而是努力以文学的形式寻找宗教中的古老智慧,并以此作为建立新的价值体系的精神根基。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近、现代西方激速膨胀的物质文明及物欲泛滥进行着严肃的反思,表现了一股向精神文化回归态势。从而在创作方法上与过往的创作传统有所相异:向内转──由追求再现现实的存在形式发展到反映生活内在样式,写出生活的深层真相,表现出了对人类精神处境的关注。而罗曼·罗兰花了二十个寒暑创作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便是突出的样板。诚然,小说有对现实包括艺术、道德、政治的批判,但对文化的批判与重构却成为它表现的主体。比如在主人少个体人格的塑造上,在对德、法民族精神与性格的审视上,乃至…  相似文献   

19.
文学批评向来是各种理论和学说的竞技场。但关于文学批评本身的本体论研究,受西方理性传统的影响,一直留恋于对"彼岸世界"的向往,而忽略了"此岸"的自我。本文从文学的审美特性入手,结合中国的文学批评传统和西方哲学对审美活动的思考,探讨了文学批评的本质,指出文学批评首先和本质上是一种审美认同基础上的审美反思,即感悟,而非理性的反思,从而使文学批评得以回归自我。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来的历史文化学批评,是在社会历史批评基础上的发展,它更注重文化因素在文学中的作用,将文学看作一个民族文化史的一部分.首先它突破了狭隘的阶级和经济分析,使文学研究回归本位;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时代,传统文化受到他者文化的冲击,文化冲突促使文化认同产生,历史文化学批评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借鉴中,加强了文化认同,并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