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格非 《学术研究》2006,(10):93-97
美国著名环境史学家马丁·麦乐西在北京大学就公共史和环境史进行了精彩的演讲。他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介绍了公共史在美国的兴起、发展及其与学院派历史的异同。在谈到环境史时,他主要介绍了两个内容。一是汽车在美国历史上的作用,认为汽车不但塑造了美国的城市,还改变了美国的景观。二是美国环境正义运动,认为从民权运动借鉴的权利观念为环境主义运动吸引了新的支持力量,扩大了它的社会基础,同时也改变了美国环境史研究的发展方向。马丁的演讲对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对中国环境主义运动的发展也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环境史研究刍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著名的历史学者伍斯特、伊懋可与多佛斯都为环境史下过各自的定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史逐渐成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中国环境史可以从以下十个主题开展研究:人口与环境,土地利用与环境变迁,水环境的变化,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工业发展与环境变迁,疾病与环境,性别、族群与环境,利用资源的态度与决策,人类聚落与建筑环境,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之运用。  相似文献   

3.
拉丁美洲环境史研究启动虽晚但成果丰富.拉美环境史研究在森林史、采矿史、外来物种侵入史、土著民族与国家的环境关系史、环境主义史等方面成果突出,但也存在突出当下主义、忽视城市环境史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环境史的兴起和学术渊源,中国学者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并形成了两类典型的叙述.在此基础上,值得进一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看待国外环境史的引入以及此前中国学界许多领域所涉及的相关研究对于当前中国环境史学科建构的意义.如果说,国外环境史成果为我们展示了构建环境史学科框架的蓝图,那么,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则为我们提供了建设中国环境史学科的基石和砖瓦.迄今,中国环境史学科大厦尚处于设计之中,其建设必将是一项巨大、艰辛的工程.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麦克尼尔教授和《环境史》和《环境与历史》等杂志组织的学者先后对环境史研究在新世纪的发展进行了展望。2009年8月,第一次世界环境史大会在丹麦召开了。从本次会议上发表的成果来看,他们当年提出的一些需要研究的领域,如海洋环境史、军事环境史、俄罗斯和前苏联环境史都有了喜人的进展;他们当时尚未给予足够重视的领域,如极地环境史、奥斯曼帝国环境史、世界体系环境史也有了新探索。所有这些学术推进都建立在新史料的发掘和新概念、新方法的应用上。  相似文献   

6.
美国环境史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茂红 《中国学术》2002,3(4):217-244
  相似文献   

7.
王皖强  李时雨 《学术研究》2020,(12):105-112+178
詹姆斯·马林是美国西部史学的早期代表性人物,他的史学研究成果丰硕、特点鲜明,其中对生态学的关注及整体史的研究最值得重视。具体而言,他率先将生态学的视角引入西部史学研究之中,不仅从新的角度解释了大平原的历史,修正了传统西部史学理论,而且对西部史成为环境史的学科前哨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他强调整体史研究,这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研究方法的革新,对促进环境史的发展居功甚伟。  相似文献   

8.
9.
从环境的历史到环境史——关于环境史研究的一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梅雪芹 《学术研究》2006,42(9):12-22
什么是环境史?如何研究环境史?对于这类问题我们要有自己的认识。有关环境的研究大体有三类,即:作为自然史研究领域的环境的历史;作为“社会的历史”之研究范围的环境的历史;作为人与自然之关系研究领域的环境史。环境史与环境的历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后者尤其值得重视。环境史研究与第一类研究和第二类研究的关键区别分别在于它对人和自然的看法,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历程时,会以一种具有特色的人与自然互动的视角来重新解释历史和人事,由此可以领悟环境史研究的“不能”与“能”,并把握它的内在限度和认识特征。环境史研究的兴起是时代与社会现实的产物与要求,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明确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历史的三种时间量度与三种理解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研究应在自然时间量度、社会时间量度和心灵时间量度中针对历史事实、历史规律、历史意义建立实证、理论和解释这三种基本的理解范式,在多种学科界面的有序而多层的研究基础上,实现历史研究的真实性、客观性、价值性,达成对历史科学、有效、合理和完整理解的研究目的,从而使历史在当下文化语境中得以真实地复现并昭示全部历史的文化价值,促成历史研究对现实主体未来的人文关怀和超越设计,有效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技术概念包含三个层次:物化的人造物、制造者的意向及所遵循的自然科学原理、人造物的制作工艺流程。技术全球化有三个特点: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全球化、技术成果的全球共享、全球性技术管理,且主要通过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来实现。从技术概念的三个层次出发,技术全球化的三个特点是人造物被全球分配、制造者的意向及使用的自然科学原理全球共享、人造物制作工艺和流程成为专利被保护并商品化三个层次的外在表现。因为技术概念三个层次自身的特点,专利制度和专利商品化是技术全球化的核心,因而国家和企业推动技术创新不仅是增强竞争力的必需,也是顺应全球化趋势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3.
于培娟 《理论界》2014,(1):12-15
本文认为,应该从理论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维度理解党的群众路线。唯物史观和共产党的宗旨是理解群众路线的理论维度。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是理解群众路线的历史维度。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是理解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维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聚焦于日本的固定污染发生源引起的大气污染问题,对其治理举措进行了历史性考察.明治时期以后,随着近代工业化的急速进展,日本四大矿山的"烟害"、煤尘和煤烟问题出现,随后又转化为"工厂公害"、"化学公害"和"城市公害".在二战之后高度经济成长期,伴随着石油的大量燃烧,硫氧化物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限制硫氧化物污染,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原料和燃料低硫化"、"排烟时脱硫"、"促进能源节约和向污染低的产业结构转型",等等,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治理大气污染的过程中,日本独特的政治经济体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看或被看,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状态。就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在场观看?观看者和被观看者处于什么关系?透过我们的观看,呈现的是自己文化的影像记忆,还是现实人文的多重镜像?我们的图像如何具有我们的文化特质等问题,本文结合2009年在昆明召开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研讨情况,对“我看人,人看我;我看人,也看我;我看人怎么看我”三个视觉人类学角度做些论述,以期和学界同仁分享大会研讨成果。  相似文献   

16.
村民自治的价值是多维度的。它的社会价值在于社会整合功能。它的政治价值在于培养现代民主政治的主体,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主体条件;清除民主政治的思想障碍,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铺平思想道路;加速现代民主政治的进程,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它的法律价值在于秩序、自由、正义。  相似文献   

17.
现实环境状况的困难,导致人类的思维路径一方面以问题导向实际面对生态困境,另一方面以形而上学的反思省悟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与作为。立足环境哲学这个范畴,生态文化之自觉需要回归价值、道德与意义的思辨。从自然、地理、社会与文化的不同层面,对生态文化自觉进行环境哲学的概念阐释,是建构生态文化自觉之理念认识的重要桥梁。以生态文化自觉切入人类在当代社会的环境状况,需要对现代社会内在价值理性缺失的困境进行思考,也需要进一步对于现代性的弊端进行反思的解构。二元论哲学模式表达的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意识与物质两个实体;它导致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在人与自然界相对立的层面产生了一个人类的世界与另一个自然的世界。从人类的世界看,生态文化自觉要以清醒的生态理性走出从19世纪以来现代性的迷宫。从自然的世界看,生态文化自觉不能沉迷在开发式劳动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当中。生态文化自觉之向度表现为追寻一种人类与自然界相互契合的框架,为未来的人类与久远的自然界找到永恒的坐标。它可从人类观念内在属性的个体自我与生态整体、主动与被动、理性与情感的几个方面关系进行分析。它需要把被人为割裂的两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在体现实质合并的连接式融合中才能塑造符合生态循环原理的稳定、协调与优化的整体世界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8.
高玉 《江苏社会科学》2006,9(3):204-210
语言具有三个维度:工具性;思想本体性;诗性。相应地,文学语言学研究也有三种路向:在语言形式上研究文学;在思想本体上研究文学的思想内涵;在诗性的层面上研究文学的“文学性”。在当今文学研究中,对语言的诗性和从语言诗性的角度来研究文学,是最为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19.
<环境史资料>一书体现了目前法国环境史研究的现状.在该书探讨的法国环境史的重要问题中,有三个问题特别值得重视:环境概念和相关的境地概念在法国的演变;19世纪以来景观的变迁及其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变化;19世纪以来环境问题的发展以及法国社会和政治的回应.这三个问题揭示了环境观念在现代法国的成长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