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于入声的性质,岑麒祥先生曾提出"入声非声说"。但从声调的性质以及入声调与入声韵的关系两方面来看,岑说似非。  相似文献   

2.
从山西定襄方言看晋语入声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概括介绍了定襄方言 (西北部 )入声的情况 ,然后参照城关话分析了其演变的特点 ,最后结合晋语其他方言点的情况考察了入声字从喉塞尾向零塞尾演变的具体过程。入声的演变包括入声韵的主元音、塞音韵尾、声调三个方面 ,把这三方面结合起来更有助于我们发现其渐变的特点及变化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3.
将现代吴、闽方言的阳声/入声韵与中古音进行历时比较,分析现代吴、闽方言阳声/入声韵与中古非阳声/非入声韵的衍化问题。现代汉语阳声韵与中古非阳声韵的衍化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部分中古阳声韵在现代吴、闽方言中读作阴声韵;其二,部分中古阴声韵在现代吴、闽方言中读作阳声韵;其三,部分中古阴声韵在现代吴、闽方言中读作鼻化韵。现代汉语入声韵与中古非入声韵的衍化主要有两种典型情况:入声舒化和舒声促变。  相似文献   

4.
从在金代曲韵中入声韵的保留与否、入声韵派入阴声韵的情况以及在《中原音韵》中入声派入阴声韵的情况等几个方面对金代曲韵中的入声进行考察,最后得出结论:在金代曲韵入声已经消变,分部派入了阴声,分派的规模以及规则与《中原音韵》大体相同.从中可以看出金代曲韵与《中原音韵》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金代曲韵中的入声音变可以说是《中原音韵》的直接源头.  相似文献   

5.
《中原音韵》是元代的一部关于北曲创作的著作,由著名戏曲家周德清编撰.《中原音韵》对于研究元代汉语语音情况,比如元代的汉语共同语是否有入声等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作者曾撰文指出,《中原音韵》时代的汉语共同语是有入声的.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中原音韵》时代汉语共同语中入声的数量和韵尾问题,指出:第一,《中原音韵》时代的汉语共同语至少有三类入声,很可能有四类入声.第二,在《中原音韵》时代,汉语共同语的入声韵没有-p、-t、-k尾,只有-?尾.这个-?尾也已大为弱化,只剩下一种轻微的“唯闭”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古入声韵在安微沿淮江淮方言中的表现复杂,根据入声韵主要元音的高低,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入声韵呈现出自南向北渐次减少的地理渐变。通过与南京话入声韵的比较,可以发现四种代表性方言入声韵的消变途径表现为入声韵主要元音的合流、央化,入声字的舒化表现为竞争性演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新洲方言的入声自成独立调类.中古入声字除少数已派入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五个调类外,其余绝大部分在新洲方言中仍保持入声调类.但现今新洲方言的入声:一、已失去了塞音韵尾,也没有喉塞音韵尾的发音趋势.二、发音不很短促,而是稍稍缓长.新洲方言的入声正处在向阳平等调类继续转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汉语中声韵相互依存并互为变化条件。声母对韵母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发音特性引起的同化、异化、替代与脱落;韵母各个构成成分对声母都有不同程度的制约作用,如使声母腭化、塞音的塞擦化或塞擦音的塞音化、声母脱落等等。有些变化往往具有类型学意义。研究声韵互动规律,对于揭示汉语语音系统的共时和历时变化有重要作用。声韵互动是语音演变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寿县方言属中原官话,但古入声字在今寿县方言的归类并不与中原官话的分派规律一致,而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文章列出了寿县方言的声韵调系统,指出了入声字的特殊分派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0.
开县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没有入声,中古入声字今基本读阳平,极少数读去声、阴平,个别读上声。开县话没有入声韵,中古入声字今全读舒声韵。与普通话相比较,中古入声字在今开县话韵母中的分布自有其特点。  相似文献   

11.
徐闻(下洋)位于雷州半岛的南端,其境内流通的黎话属闽南方言.徐闻黎话共有16个声母,49个韵母,8个声调.其主要特点是:没有唇齿擦音声母[f],没有送气塞擦音声母,古清、彻、穿、初、昌等声母读擦音[s],没有前鼻音韵母和[-t]尾入声韵母,部分古阳声韵字和入声韵字变读阴声韵等.  相似文献   

12.
樊腾凤《五方元音》是明清时期一部韵书韵图相配合的等韵化韵书,是研究明清语音的重要资料。《五方元音》共有五个调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从编纂形式来看,入声是独立存在的,并没有并入平上去声中。但其入声的性质如何呢?是实际语音的反映?还是仿古的表现呢?对此学术界的看法不一,莫衷一是。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入声在近代汉语的空间分布,从方言入声发展的动态着眼,重新审视了《五方元音》入声的性质,认为《五方元音》保留入声是实际语音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确山县的方言中存在几种特殊的声韵拼合现象 ,它们大多数与古入声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如 :有复韵母yo ,见组声母能与齐齿呼韵母ie相拼等。把这些现象与《钜宋广韵》和《中原音韵》进行对比分析 ,可找出部分古入声字在该方言中的转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古入声韵尾在湘语中发展渲变的大致轮廓为:最初,湘语有塞音韵尾;接着,塞音韵尾发生合并,由-,π-τ,-κ尾并为-κ尾;然后,韵尾塞音进一步弱化,只剩下音节后的紧喉动作;最后,入声韵的特色逐渐消失,变得同于舒声韵,入声调类这一阵营慢慢地丧失。  相似文献   

15.
新诗有用韵和不用韵之分,旧诗大都用韵,其中律诗绝句偶句只押平声韵;韵书也有新旧之别。《九道辙》是据现代普通话语音编著的改革新韵书。普通话虽无入声,而按音值,平(阴平、阳平)、仄(上声、去声)分明,作律绝依然适用。据调查,旧读入声常用字1313个,派入上声、去声的704个,入声字仍为仄声,派入平声的615个入声字(阴平159、阳平456)仅占《九道辙》全部常用韵字的12.5%,并且该韵书为每个旧读入声字右上角都嵌有小六号‘入’字以便识别。从总体看,在7696个常用韵字中,平声3909个,仄声3787个,平仄交替基本相当。而从押韵看,615个入声字派入平声,扩大了平声字群,也就扩大了押韵的领域范围,为今人写律诗绝句提供了方便。《九道辙》对写新旧诗、格律体都是一部新颖而实用的韵书。  相似文献   

16.
章炳麟继承段玉裁古声调理论,认为"平上韵无去入,去入韵亦无平上",将其古韵二十三部分作平声韵与去入韵两类。因古无去声,为段氏所证,则直接启发黄侃"古无上声"说,认为只有平入二声。入声韵与入声调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有复杂的渊源关系,章、黄的"平入声"实质内涵是平声包括阴声韵、阳声韵,入声是指入声韵,他们均使用声调术语说明韵部收尾音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古入声在现代汉语方言区的情况做了较全面的分析,从中可以找出古入声发展的一些规律,这对研究汉语语音史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原音韵》"入派三声"之说,引起后世许多争议.通现专家们的诸多讨论,多以此"入"为四声之一,又兼韵的性质为基础,论其怎样地派入平上去三声.笔者以为,汉语言入声不是一种声调而只有韵类的含义.周德清"入派三声"之说,其实质不在说明声调演变,而是详密地归纳整理了元初汉语共同语韵类演变的重大事实:入声韵变为阴声韵,汉语共同语的韵类由中古阴、阳、入鼎立的格局演变为阴、阳对立的格局.周德清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对清乾嘉年间评判河南沁阳话的韵书——《乡音正误》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入声进行了研究.发现该书有9类入声韵,入声韵类呈现出三分的格局:咸山宕江四摄为[a?];深臻曾梗四摄为[(e)?];通摄及个别臻摄合口字为[e?].对比今晋语入声韵类的特征,认为该书所呈现的三分入声韵类与大多数晋语二分韵类的格局整体上是吻合的,其中[e?]韵类当是地域不同而发生的变异.  相似文献   

20.
音韵学中对入声性质的认识,至今主要形成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其一,认为入声是汉语调类之一种,这种理论后来有所发展,认为入声是汉语调类兼韵类的语音现象;其二,认为入声只是汉语韵类之一种,而非声调.本文基于现代语音学理论,进一步证明了第二种认识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