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纵观古代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皇帝数以百计,艺术家灿若星辰,喜爱艺术并有一定成就的皇帝也是不可胜数,但顶尖的,称得上天才艺术家的毫无疑问非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赵佶莫属。他们充满传奇般悲喜剧色彩的人生际遇和诡异经历,像心灵上一道难以痊愈的伤口,隐隐作痛千年,着实让后世的人们感慨万千,唏嘘不已。顶尖的艺术成就李煜(公元937—978年),五代十国时的南唐国君,史称后主,公元  相似文献   

2.
在人们的印象中,皇帝是九五之尊、万乘之躯,在生活上也是荒淫无度、极尽奢华的。然而,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位皇帝是穿着补丁裤子上朝的,这就是清代的道光皇帝。道光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了。自即位起,他便大力倡导节俭,并身体力行,每餐四菜一汤,每三年才做一次新衣,自己的一条裤子膝盖上打了两个补丁仍舍不得扔掉。道光希望满朝文武和全国官员都能学他的样子,以俭朴为荣,恢复入关前淳朴节俭的好风俗,从而  相似文献   

3.
易家之言     
易中天 《领导文萃》2013,(16):66-66
木乃伊历史的遗产只有被看作鲜活的对象,才是有生命力的东西。这就要与自己的人生体验相结合。可惜很多人在研究木乃伊的同时,把自己也变成了木乃伊。大家都要做皇帝有一个皇帝,我们就可以"做定了奴隶",并享受太平。至于那些掌握了实权的阴谋家野心家,则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自己攫取最大的利益。所以大家都要做皇帝。  相似文献   

4.
三、乾隆皇帝的殊批谕旨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生于公元1711年,公元1735年即位,公元1795年退位,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的太上皇。公元1799年卒.终年89岁.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相似文献   

5.
蒙曼 《领导文萃》2011,(23):41-44
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有一本书叫《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按照对人类历史影响力的大小开列了一个百人名单。中国有两位皇帝榜上有名,一位是秦始皇。另一位就是隋文帝杨坚。  相似文献   

6.
郑连根 《领导文萃》2011,(7):117-121
马克思曾经说过,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就中国而言.每个封建王朝几乎都要经历从开国到治理,再到衰败.然后被推翻的过程。这种相似,体现的大概就是通常所说的“历史规律”吧。在此之外.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之间也充满了有趣的相似性,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皇帝翻脸”现象。  相似文献   

7.
雷颐 《决策探索》2005,(3):79-79
在泰国的历史上有一位堂堂正正的华人皇帝,华人能在泰国当皇帝其中必有段历史震古铄今,后人还修建一座大庙——郑皇庙供奉这位皇帝,可见非同小可。  相似文献   

8.
杜七 《领导文萃》2009,(21):51-54
朱元璋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缺乏想象力的皇帝了,从来没有人围绕着他而编造过什么香软情浓的绯闻轶事。但同时,朱元璋恐怕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大胆的皇帝了,没有谁曾像他那样,试图以一己之力。去改造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9.
黄树东 《领导文萃》2011,(23):92-94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三国时期,后来三国归晋,是为晋朝。晋朝后来出了一个名人——晋惠帝。他是司马炎的第二个儿子.名字叫司马衷,后来成了晋朝的第二个皇帝。史书上说他很傻,是个白痴。说他傻,我不太相信。因为,司马炎晚年鉴于曹魏的教训,对后继者的选拔还是非常认真的,曾经考察过司马衷好几次。史书上记载说,司马炎如何如何被糊弄了。这可能是当年写历史的人把历史书当成畅销书来写的结果。司马炎是什么人?  相似文献   

10.
诏书的变迁     
王跃文  曾正 《领导文萃》2006,(3):130-133
近读史书,知道皇帝金口玉牙之说,大体上只是民间附会。至少在清代以前,并不是皇帝随便说句什么话都是圣旨。西汉的皇室很自律,所谓休养生息就是汉文帝最先提出来的,后来历朝皇帝多有效法者。汉代有内朝、外朝之分,内朝即皇室,外朝即政府。皇室和政府职权上有划分,即便财政收入也是“分税制”,大司农的收入归政府支配,少府的收入归皇室支配。皇室是不能随便糟蹋纳税人的钱的。这种规矩,后来历代大体沿用。汉初皇帝的私人办公厅只有尚书四人,而且多帮皇帝处理事务性工作,政务职权有限;然而作为政府首脑的宰相,属下却有十三个部门,时称十三曹,…  相似文献   

11.
佚名 《领导文萃》2009,(22):104-106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集神权、皇权、族权于一身,忠君是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绳。在公众场合敢于对皇帝大不敬,那是死罪,那是要杀头的,所以旧时有一句民谚,叫“关起门来骂皇帝”,但也有不怕死的,当面骂皇帝,或者写打油诗、编排戏剧等方式来骂皇帝的。骂皇帝骂得最热火朝天的要数唐代和明代两个朝代。  相似文献   

12.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0,(4):106-109
<正>宣德三年,暹罗国向大明王朝进贡了三万斤上好的风磨铜。宣宗皇帝一高兴,命人烧铸成了三千个"晶莹温润"的铜香炉。这就是后世所称的"宣德炉"。似乎应该有比这更重要的事载入明代历史,因为这一年本是明王朝开国60周年。然而传统时代,这个大日子没人注意,包括刚刚登上皇位4年的朱瞻基。都说朱棣之所以把皇位传给朱高炽,最终目的是要隔代传给  相似文献   

13.
陈福民 《领导文萃》2007,(11):161-163
所谓“官场”,是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帝王集权政治相互作用之下的产物。它类似于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奉行着大家都心知肚明又不肯说破的种种“潜规则”。维持这个官场的要害是一己的私利,为了私利厮打得你死我活却没有人对公共事业负责(为了这个私利,高士奇不是连皇帝老儿都敢糊弄吗?)。在普法战争中法国政府和资产阶级的腐败令法国人痛恨不已,所以有“为一块牛排出卖巴黎”的激烈讽刺。  相似文献   

14.
看过电视剧《还珠格格》的人都知道,乾隆皇帝身边有一位身有异香、美艳无双、很有个性的回族妃子,人称香妃。电视里的香妃被掳进宫但对自己的情人忠贞不渝、誓死也不肯屈从皇帝,甚至为了不让皇帝玷污自己的清白之躯失手刺伤了皇帝,后来被皇太后赐死。根据史书的记载,弘历有后妃  相似文献   

15.
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洋帝师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的悲剧人生,从三岁登基成为皇帝到复辟登基成为日军傀儡,从一个历史战犯到新中国一个普通的公民,见证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京政变、伪满洲国、战犯改造、文革等重大历史事件,其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溥仪的英国老师庄士敦给他带来了西方先进的  相似文献   

16.
雷颐 《领导文萃》2013,(6):85-87
自从乾隆年间英国使臣觐见皇帝拒行跪拜之礼后.民间对此便有种种说法。一说英国使臣见到中国皇帝后慑于“天威”。不由自主双膝下跪:另一种说法是洋人的膝盖与中国人不同.根本不能弯曲,所以才没有下跪。鸦片战争爆发时.有人提出“红毛番”虽擅海战.但由于膝不能弯.  相似文献   

17.
王重旭 《领导文萃》2009,(11):77-78
包拯与海瑞,都是有名的清官,为什么一个被罢官,另一个青云直上,这里的关键是什么? 也许有人说,两人所生的时代不同,一个是宋代,一个是明代。也许商人说.两人所遇的皇帝不同,皇帝的性格决定了两人的命运。二者都没有说到关键之处。  相似文献   

18.
如今通俗读物的市场上,关于皇帝的书出了不算少,最出名的恐怕是二月河写的《康熙》、《雍正》和《乾隆》系列了。皇帝不算中国的土产,世界各国的历史上,几乎都有过。不过,像中国的皇帝这样历史之悠久、制度之完备,恐怕绝无仅有。前几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几乎人人都在谈皇帝,批皇权,然而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的皇  相似文献   

19.
刘兴雨 《领导文萃》2008,(13):70-72
在我们印象中.那些声名显赫的大人物.个个都是天赋异秉.一出娘胎就与众不同。像中国的一些皇帝.还没出娘胎就已经不同凡响,不是红光生屋,就是神龙附体。可这位丘吉尔不行.尽管他当首相演讲时滔滔不绝.却没为自己编出一段光彩的历史来。  相似文献   

20.
说宰相     
周树山 《领导文萃》2011,(13):94-97
随便问小孩子,从前的中国谁的权力最大,得到的回答一定是:第一是皇帝.第二是宰相。宰相帮助皇帝处理国事,执掌国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乃群臣之首,皇帝家天下的大管家,说他位高权重,却也是实情。这里的宰相,是取其常名,随历代官制之变.名称也有变化,有叫丞相的,有叫御史大夫的,有叫太尉的,汉置三公之位,宰相非止一人,似乎是集体领导,但仍以一人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