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改革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到股份制、公司制改造的过程。目前,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普遍呈现出“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的特点,这是现实国有企业改革的起点。国企改革的下一步应是逐步消除“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同的国有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安排的所有权改革,而不能“一刀切”。  相似文献   

2.
国有企业在进行改革、向公司制迈进的同时 ,其“内部人控制”问题日渐突出。总结国有企业改革经验得出的结论是 :必须理顺国有资产管理的关系 ,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健全对经营者的监督机制 ,才能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 ,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国有企业在转轨过程中出现了的“内部人控制”具有明显的事实特征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国有企业产权单一 ,国有产权的所有者形同虚设 ,同时对经理人员的监管乏力 ,从而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因此 ,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 ,是完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控制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的主流思路实质上是一种“外部人”模式 ,它忽视了职工在控制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方面的比较优势。本文认为 ,与“外部人”相比较 ,职工更有积极性和信息优势去控制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为了充分发挥职工在控制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上的作用 ,应有国有企业职工持股这一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有企业存在“内部人控制”导致的预算软约束问题。分析表明,通过设计有效的激励方案,推动代理人主动以委托人的效用函数为自身效用函数,是有效遏止“内部人控制”弊端及其所引发的预算软约束问题的主要方式。因此,对于现阶段的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激励相容”机制,将是重要的突破口。政企分开、加强信息披露与控制“内部人”三管齐下,“硬化”约束,是推动国企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6.
在国有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的所有作为委托人与企业经理作为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委托代理关系预算约束软化,因此导致在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过程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内部人控制”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双方对未来博弈次数及委托代理信誉预期的不确定性。为了对国有企业经理人员实行有效的激励与监督,就必须促使委托代理双方实现重复博弈,加强双方的委托代理信誉,从而有效地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的内部人控制与外部人控制的并存实质是一个设租—寻租安排,分析二者并存得以产生的机制,可以发现国有企业领导人的行政任命制度从根本上说不能实现完全的激励相容,必然导致内部人与外部人合谋侵蚀国有资产的局面出现。  相似文献   

8.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两权分离将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通过对“内部人控制”产生的原因及背景分析 ,认为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进行公司制改革时 ,国有企业应从以下 5个方面防止“内部人控制” :1)解决国有股自身代理问题 ,使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真正到位 ;2 )规范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3)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 ;4)培育经理市场 ,形成竞争机制 ;5 )建立、健全破产机制和兼并机制以约束经营者。从而使经营者 (内部人 )朝股东价值和股东财富最大化方向努力 ,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相似文献   

9.
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偏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部人控制是与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相伴随的一种客观现象。而在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环境中 ,经营者在国有企业双重目标经营下形成了一种以追求内部人控制为取向的偏好行为。本文认为内部人控制偏好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独有现象和主要障碍。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 ,外部环境制约弱化及经营者的利益驱动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从公司治理机制的改善 ,外部经营环境的营造和经营者素质的提高等方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0.
将"内部人控制"仅仅看成一个问题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研究的一个误区.通过本论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内部人控制"制度首先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应从制度演进的本质上把握其存在的合理性,其次是看到这种由于效率而逐渐设计的内部人控制制度存在着负面效应.指出国有企业治理的任务不在于对"内部人控制"制度形式的彻底否定,而是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包括有效的产权改革、完善国有企业内外部监督管理和规范信息披露,减弱"内部人控制"制度中的信息非对称性,限制其负面效应,引导其正面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以反思国有企业改革而著称的"反思派",是从"市场派"中游离出来而形成的一个理论派别。"反思派"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超越派别之争,理性反思改革;反对新自由主义误导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要坚持公正性等一系列基本理论与主张。它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发挥了极其独特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国有企业改革和新型国有企业发展的历程,在借鉴和吸纳国内外企业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西部国有企业“新型化”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因子分析法对西部12省市区国有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经济控制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有企业“新型化”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对西部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加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风险管控是实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保障之一。选取2000—2015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对不同分类特征下的混合和非混合所有制企业风险水平进行非平衡面板实证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系统性风险(Beta系数)和财务风险(Z指数)确实低于非混合所有制企业,但资本市场的回归结果显示,其中混合所有制国有控股企业的风险水平表现相对较低,而混合所有制民营控股企业的风险水平则要高,这说明当企业从非混合向混合国有控股转变,或是在国有企业中引入非国有资本时能够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而当企业从非混合向混合民营控股转变,或是在民营企业中引入国有资本时反而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但无论是从非混合向混合国有控股转变,还是向混合民营控股转变,企业的收益波动风险都会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国有企业在企业治理结构、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国有企业改革制度性条件运用超边际分析的方法,提出国有企业改革应该根据国有企业的不同性质、企业剩余收益权和控制权与政府及经营者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改革战略。在实行治理结构创新的同时,对财产权制度进行改革,以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5.
混合所有制改革(混改)日益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举措。但经验证据显示,目前对有关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仍比较谨慎和缓慢。混改推进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国有集团公司资产规模大,股权定价困难;国有股东更愿意增持而不是出售盈利能力强的上市公司股份;混改的配套制度还不完善,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信息披露不透明。效率观和资源互补观是我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逻辑和理论基础。考虑到国有企业性质、功能和层级的不同,未来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当基于效率观、资源互补观来分类分层推进。将现有的混改“试点推进”制度改为“负面清单”制度,并且不断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配套披露制度,是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中,如何有效提升国有企业效率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是新时代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基于2008—2018年国有上市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分别在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企业中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检验,考察国有控股程度对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整体而言,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效率,且相对控股的治理模式比绝对控股更有利于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效率的提升。而基于行业竞争程度的分组检验显示,在垄断行业中,绝对控股的治理模式优于相对控股。进一步分析表明,与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相比,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效率提升更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在于,政府与公众都可能会关注不同所有制资本发展的差异。中国当前是否存在大面积的"国进民退"?从数据反映的事实和政府偏好等方面看,中国当前并不存在大面积的"国进民退"现象,即使在个别行业、个别地区存在"国进民退"现象,也可以认为是国企在近十多年来与民企、外企的同台竞争中,其内在运行效率、效益被一定程度地激活所致,是国企在市场竞争中的一次主动出击。公众之所以有"国进民退"的认知,主要是由于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民间资本在行业进入机会、金融与财税等方面感受到了不平等待遇,地方政府的歧视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政府应逐渐减少对国有资本的保护,放松对民间投资的门槛限制,消除国有正规金融对非国有资本投资企业的歧视,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防止政策"逼退"民间资本。无论政府、学者还是公众,都要树立真正市场经济下的价值标准,对"国企"、"民企"、"外企"不应带有感情和主观的偏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的目的在于揭示现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对策及其科学有效的方法。文章介绍了现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科学的“数控”手段,分析了“数控”与“问责”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中心地位。研究了较为具体的“数控”机理,明确指出了含有奖惩制度的“数控”方法是现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及外资企业同样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性调整,按照“抓大放小”的指导思想,先要明确现有国有企业的大小界定;其次,在调整中应遵循有进有退,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盘活存量资产,以及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等原则,并在市场、法律、行政等手段作用下实现调整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