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通过发展边疆教育构建以“大国族”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民国时期化解日益严峻的边疆危机的一项国策。边疆教育认知的不断深化、边疆教育国策的制定和边疆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的勃兴,渊源于民国时期政府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双向互动。从知识分子群体层面来看,边疆教育认知涉及边疆教育概念、边疆教育与边疆治理的关系、边疆教育与边疆民族关系、边疆教育的具体实践等问题,切实影响了国民政府边疆教育政策的实施及对其社会实效的评判。探究知识分子群体边疆教育的认知与实践,既可清晰窥探民国时期边疆治理的历史轨迹,亦可考察近代中国国家意识视域下知识分子群体的“边疆形态”及其学术价值,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经验总结和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对少数民族国民教育和民族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正确认识和处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教育和谐问题,以人为本,促进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国民教育与宗教教育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成为民族教育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顾颉刚与李安宅是民国时期的重要学人,在各自学科领域成就卓著,且都关注边疆问题。两人交谊因国学研究而结缘,因边疆研究而深化。两人均长期在燕京大学任职,均因抗日言行不宜久居北京,且先后到西北考察。两入在西南期间,都参与了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部、中国边疆学会、中国边政学会的工作。二人在思想和学术上和而不同,都钟情学术但关心现实,精研高深学问也注重社科普及,学有专攻但兴趣广泛,重视文献也注重实地研究。在边疆研究方面,顾颉刚重点关注边疆史地和民族整合问题,而李安宅侧重边疆社会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及带来的流动社会催生了边疆人类学的诞生,开创了边疆研究的新途径.边疆人类学无论研究视角还是研究内容,都提供了新思维与新知识,多角度、全方位地拓展了边疆研究,形成了人类学视野下与众不同、斑斓多彩的边疆观,继而彰显了自身独特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取向.从人类学视角出发,由边疆看世界,梳理全球化时代的边疆观形成过程,既能够理解流动社会中"边疆"这一概念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涵演变,也有助于全面认识边疆问题的时代特征以及相应的治理安排.  相似文献   

5.
赵珽健 《民族学刊》2020,11(1):94-104, 143-144
土地制度改革是20世纪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变中相当重要的一项内容。土地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与政治、社会、宗教、文化等问题关系密切。土地制度研究对中国的重要性源于国家内部社会结构的复杂性,特别是边疆地区与东部地区处于不同的历史情境,因此研究中国现代性的历程时,边疆土地制度研究显得尤为必要。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民族学、人类学的边疆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土地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可以按照三个不同的脉络进行梳理,即经济史视野中的边疆土地制度研究、封建社会研究中的土地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土地制度研究。今天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边疆土地制度时,必须关注国家、市场和地方封建社会遗产之间的共存,以此作为反思中国现代性构成的路径,这是费孝通“多元一体”理论的应有之意。  相似文献   

6.
云南地处西南边疆,与缅甸、越南、老挝接壤,国境线4060公里,傣、景颇、佤、布朗、独龙等十余个民族跨境而居,有5个边疆州,35个边境县,边境少数民族人口约占边疆总人口的2/3。云南边境民族教育,在云南民族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在云南边疆的所见所闻,我们认为云南的边境民族教育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中的政治、族群与边疆:另一张隐在的面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狄宇宙、韦栋主编的<中国历史中的政治边疆、族群边界以及人文地理>一书的详细解读,力图展现出西方学者对中国历史边疆族群问题研究的新方法,并期望这种新方法可以更好地为国内学者吸收发展,以形成自己的"中国边疆学派".  相似文献   

8.
陆地边疆城市和民族地区现代化李德洙本文系作者1995年11月在中国都市人类学会边疆城市研讨会上所作的主题报告,阐述了边疆城市和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关系以及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当前和今后需要研究的一些主要内容,对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有一定启迪。作者李...  相似文献   

9.
<正>对中国边疆学的研究,我认为如下五个节点是不容忽视的,或者说应成为中国边疆学研究深化与拓展的重要领域。一是对中国边疆研究千年积累、百年探索以及40年创新实践的总结,是中国边疆学构筑的准备;二是对中国疆域理论的深化探究,是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基础;三是对中国古今边疆治理理论与实践的全方位、多维度研究,特别是深入开展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是中国边疆学研究的有效切入点;四是符合当代鲜活现实生活的紧迫要求,是助推中国边疆学发展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学界对跨界民族问题的研究日趋深入。特别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内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日益加剧,中国学界在跨界民族问题的研究中,开始注重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出发,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研究问题。这些学科领域包括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世界民族研究、国际关系研究等。来自多学科领域的关注和思考,使中国的跨界民族研究在边疆学、民族学、国际关系学等学科中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而稳定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内地蔬菜传入西藏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地区开发史是近代时期边疆开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以来,内地与西藏地方交往日益频繁,各类蔬菜也随内地官员、军队和民众的入藏而被引种。这一过程在民国时期(1911—1949)得到了继续。本文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考察了近代西藏与祖国内地在蔬菜品种种植交流上的表现、事例,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这一交流成绩有限,但是它预示了西藏地区农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在中国农业发展史和中国现代边疆开发史上的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2.
赵春娥 《民族研究》2012,(4):86-90,110
民国时期,青海省大通县广惠寺寺主七世敏珠儿活佛与省教育厅联合创办了大通县广惠寺蒙藏小学校,成为近代青海藏区寺院开办带有世俗教育性质学校的典型。依据档案材料对该学校的建校过程和发展制约因素进行考察,有助于深入理解青海区域教育及社会的近代转变。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以来,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泸定县存在着一个没有黑彝奴隶主阶级的"独立白彝"民系。值得探究的是为什么在凉山的边缘地区会出现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呢?本文从他们迁来的原因,生存环境以及等级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新疆民族宗教教育与国民教育的并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发展阶段的更替、社会的变革,不一定同时带来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变化,一个多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时尤其如此.民国时期新疆教育的主流是民族教育.民国初,新疆伊斯兰经堂教育盛于国文私塾学堂,民国中后期,民族学校的规模与普及大于汉族学校,而在内容上,现代科学成分皆无所增加.  相似文献   

15.
高利贷猖獗和鸦片泛滥构成旧中国病态社会的两大重要问题,这在民国时期的甘宁青农村表现尤为显著.研究表明,高利贷贯穿鸦片种植、征收、交换和吸食等全过程,双方存在着密切的历史联系:鸦片生产为高利贷剥削提供了机遇.高利贷成为农民因鸦片问题而遭受重重剥削的重要环节;鸦片因高利贷的助长而更加泛滥,高利贷借助于鸦片而尤为猖獗.高利贷猖獗和鸦片泛滥互为因果,相互作用,并和一些社会现象发生了密切的互动关系,从而带来了甘宁青农村灾荒频发'、军阀暴政、农村破产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进而成为民国时期甘宁青社会落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国民政府完成全国统一后,对西北的建设颇为重视。当时出现了许多开发西北的可贵思想,今天看来,仍有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7.
18.
日学界所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大都是以汉族政治社会思想和活动为主,忽视了西藏等边疆民族主义.清末,英国侵略西藏地方产生了西藏激进民族主义.这是中华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民国时期,五族共和的中华民族主义理论成为应对西藏激进民族主义的较佳选择,展现了民族主义建构民族国家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高永久  冯辉 《民族学刊》2021,12(1):35-41, 8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西部边境牧区现代化治理的关键目标和价值引领,从顶层设计、文本分析和实践总结等三个层面出发,明确贯穿于牧区安全、稳定、团结、发展的边境建设与民族团结是其中的关键性要素。在顶层设计中,物质层面推进更高质量的发展,持续改善民生;在精神层面,持续增强文化认同,巩固各民族大团结。上述两个层面都是宏观的关键性要素。在对《"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等政策文本的分析中,发掘出6个中观要素、23个微观要素在内的关键性要素体系。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明确聚焦发展、普惠民生、促进互嵌、增进认同的实践逻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要着眼于边境民众个体的思想认识,真正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建国初期,随着各项社会运动的开展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拟就建国初期党的宗教政策的具体内涵、政策制定的历史条件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