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技术观以人学为根本遵循,具有丰富的人学内涵。马克思技术观蕴含着完整而严密的人学逻辑,即现实的人、实践人学和人的发展是技术的逻辑起点、逻辑主线和逻辑归宿。透视技术的内在本质,需要坚持马克思的人学辩证法,并深入阐释技术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技术的创新性与应用性统一,技术的阶级性与公共性统一。马克思技术观具有浓厚的人学现实关怀,即以技术的生产力价值促进人的解放,彰显技术关于人的自由价值的现实追求,并以技术审美价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2.
弥尔顿从人出发认识人与神、灵魂与肉体、男女性别的关系.是对基督教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他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人独有的理性与信仰能力.肯定了人自身固有的主动追求至高精神的行为.他的诗作深刻揭示了人在精神层面的本质,而成为人之灵魂的伟大史诗.  相似文献   

3.
以文学批评的观点对左拉小说的"人学"观进行理论探讨.对左拉"人学"观的形成、发展、影响给予必要的解释,并对文学界存在的不同看法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以人为本”作为新时期执政价值理念,其实质就是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更有实效性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实质所在。“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哲学思想的又一次深度理解、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英国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对原始部落遗址中"愈合的股骨"的阐释,涉及到人性生成这个古老的学术问题。原始人类对失去劳动能力的伤、病、残、老人产生了怜悯心理,这无疑是人类由野蛮迈向文明的重大进步,但是将其归结为原始人类开始懂得了怜悯,这就是把因果关系本末倒置了。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人类由野蛮社会进化到文明社会的动力和根据,不应该用人类的情感、道德、人性来解释,而应该到人类的生产实践中、到社会经济关系中给予说明。人类不是因懂得了怜悯而进入文明社会,而是在文明社会渐次到来的过程中才逐渐懂得了怜悯。从"愈合的股骨"阐释中折射出两种历史观对人性阐释之根本对立,其焦点在于:到底是用历史解释人性还是用人性解释历史。唯心史观用人性解释历史,唯物史观则用历史解释人性。  相似文献   

6.
五行观在中国古代是中国人的一种基本立场,既是中国人把握世界的模式,自我理解的模式,也是人行正当性、合理性的理由。从上古至西汉,五行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周期。这个周期,从中国古代社会^伦秩宁建构实践及思想反思的过程角度看,为先秦子学前的制度建设实践一先泰子学的人文反思——秦汉的“社会规范的人为思辨的策略安排”的三纲五常观三个阶段;从五行观理论性质的演进看,为宇宙论的五行观——人学反思的五行观——宇宙论基础上的社会政治论五行观。五行观发展的历史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人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及当下的新伦理道德文化建设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7.
古代哲学理论中就有天人关系的论述 ,有“大宇宙”、“小天地”之说等。马克思主义人天观是讲人和环境、人和宇宙相互关系的理论形态。宇宙学中的人天之谜还需要人们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8.
立足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即实践,马克思主义生态人学观秉持自然向人而生与人向自然复归的双重意涵。这种人与自然辩证互动的双重意涵,为整合与超越生态中心主义把人还原为普通生物和人类中心主义以利益为圆心规定人提供了全新的方法与视域。承接马克思主义生态人学观思想的内在动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超越了外来话语体系渲染的“自然人”与“利己人”的形而上学割裂与对峙,在对人与自然非合作性博弈的自觉矫正中,凭借实践的上通下达,牵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与联动。  相似文献   

9.
北宋文坛巨匠苏轼对中医理论及中医养生学颇有研究,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养生类作品和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提出了"安"与"和"养生观,告诉人们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安详,顺应外界事物的变化,保持生理、心理与自然社会的和谐,才能泰然处世,颐养天年。  相似文献   

10.
"文学性"在文学评论界一直是个长谈不衰的话题,很多时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存在。谈论"文学性"只有从著名学者钱谷融先生"文学是人学"的论题出发,回到"人"、"人性"这一层面,才算是触及到了"文学性"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魏书生的人学思想是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生发点,具有阿基米德点的作用。魏书生人学思想包括人性观、人际观两方面的内容。他的人性观可概括为善恶混杂的人性观,人际观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集体三个方面。这种人学观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只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人的局限,启示我们要多维度地来认识人(学生) ,从而实现人性化教育的理想  相似文献   

12.
人学理论的发展有待于我们发现以往人学研究中的困境,反思我们的人学研究,人学研究本体的错位;交互主体的冷遇;理性与非理性的分裂对立;内在主体性与外在决定性的矛盾等正是目前人学研究中的主要困境.突现这些困境正是人学理论研究发展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的主题和核心就是人学。然而,由于历史及时代的局限,特别是在前苏联模式及我国传统教科书的影响下,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哲学一直存在着误读。目前,随着对马克思文本研究的深入,马克思哲学的人学观清晰地展现在面前,即对人的全面正确认识和理解是贯穿于马克思一生各个时期思想理论研究的中心线索。  相似文献   

14.
“人学”思想与鲁迅的戏曲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鲁迅思想最为核心的基点——"人学"思想出发,对鲁迅的戏曲批评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迄今为止,学界对于鲁迅戏曲批评的研究在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将鲁迅简化、提纯化的倾向,以个体自由为原则的生命意识为主要内涵的"人学"思想是理解鲁迅戏曲批评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面对生态系统失衡且风险飙升、生态体系退化与支撑能力减弱的当代生态危机,马克思实践生态观超越了人的发展问题上的各种抽象性的争论,真正走出了自然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和认识误区,为我们有效求解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断裂的世界难题提供了科学指南。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生存发展本性的条件下,破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制度藩篱、利益固化、技术垄断、国际合作等等各种障碍,全面、完整、准确地理解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真正处理好生态保护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动态平衡、和谐相生的生命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历史变革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学思想源远流长,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经过了古代自然主义的入学、中世纪神秘主义的人学、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人学、近代唯物主义的入学以及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人学等基本形态的发展演变。它们分别代表着各自时代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水平与自觉程度,但都存在着各自的不足与缺陷。马克思主义入学理论的诞生,是入学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革命性变革,它变革了入学理论的哲学基础、理论范式、基本内容与理论功能,开创了人学理论的新形态,即实践唯物主义的人学。马克思对人学理论的变革对我们今天进行哲学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人学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80年代兴起的中国人学思潮开始冷静地、理性地向学科建设转向之际,邓小平人学思想为当代中国人学科学的建立提供了契机。本文探讨了邓小平人学思想的起始,提出了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的统一及事实原则和价值原则的统一是邓小平人学思想真谛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李桂奎 《南都学坛》2006,26(1):63-70
在西方“叙事学”日渐成为全球“显学”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构建一门本土化的中国“写人学”与之呼应。从学理上讲,中国“写人学”已经具备了与西方“叙事学”平起平坐的资格。首先,在经典文学创作传统中,西方强大的叙事冲力促成了“叙事学”的诞生和发展,而中国雄厚的写人资源也必然有利于“写人学”的降临。况且,中西小说中的叙事与写人往往分别是同生共长的,这也使得中国“写人学”拥有了与西方“叙事学”分庭抗礼的现实条件。其次,中西写人方式的异质性使得中国“写人学”拥有特行独立的本土品格,从而使之能够成为与西方“叙事学”平行的独立学科体系。再次,如果说西方“功能性”人物观催生了“叙事学”,那么,中国“本位性”人物观也自然会推动“写人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生成路径是:其出发点是自我意识哲学;黑格尔的"人学辩证法"思想是其人学理论生成的直接推动原则;费尔巴哈的人学唯物论是其人学理论生成的立足点.马克思人学生成的理论制高点是实践人学;主客体的统一是其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20.
同为东方的两位文化巨人,池田大作与鲁迅先生都曾致力于对人学的思考和培育青年的实践,因而在精神上有着深深的共鸣.池田大作一方面非常赞赏鲁迅对于“立人”的思考和批判国民性的文学创作,另一方面他也像鲁迅一样一直孜孜不倦地进行着“人性革命”的思索,并致力于教育和培养青年的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