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字从殷商的甲骨文到今天通行的真书,经历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是以秦隶作为分水岭的。秦隶以后的汉字是以基本笔划为主的文字,而小篆以前的汉字,则是以象形单体为基本构件的文字。二者在形体结构上有着质的不同,在表音表义的方法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把小篆以前的汉字称为古汉字,而把秦隶以后的汉字叫做今汉字。古今汉字在形体上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一变革是在古汉字逐渐演化的基础上完成的。研究分析古汉字形体的演化对于我们认识汉字的表意功能及其结构规律是有重大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汉字是汉语词体现在书面上的代表,是记录汉语词的符号,词又是汉字所记录的内容。在古汉语词汇中,单音节词占主导地位,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字就记录着语言中的一个词,这是古汉语中汉字写词的主流。我们讨论字的分化,就是从汉字记词的这种通常的情况出发。至于有些特殊的情况,如“葡萄”、“倜儻”、  相似文献   

3.
文字是谁创造的?是在什么时候创造的?这是世界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语言文字学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因为文字起源问题的探讨,直接关系到各国文明从何时开始的重大问题。 美国学者摩尔根在1877年出版的《古代社会》一书中,提出一个著名论点:文明社会“始于标音字母的使用和文献记载的出现。”并且补充说:“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可以视为与标音字母相等的标准。”(商务1977年版《古代社会》11页)  相似文献   

4.
秦汉以后直到今天的汉字,是以形声字为主体的形音文字体系。这种后期汉字的特点是形声字的比例占绝对优势。一千八百年前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收的汉字,形声字占80%以上。这个比例在历代的字典中不断增加。清代的《康熙字典》和最近出版的《汉语大字典》,形声字都占95%以上。 东巴文字通称纳西象形文字,大约产生于公元11、12世纪,比起汉字来,是很年轻的文字。但从文字发展阶段来看,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文字。东巴文字同汉字无同源关系。我们用纳西文字同汉字作比较研究,一个原因是纳西文字中也有一批形声字。  相似文献   

5.
反切臆说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拼读一个汉字字音的注音方法。属古汉语音韵学范畴。 反切萌芽于汉字起源。有了人类就有了语言,而音乐又与语言不可分割。文字是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音乐则又是语言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汉字的生成与嬗变,无不笼罩着音韵光环。音韵化语言是汉语言最突出的特质。也可以说中华文化就是音韵文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澄清汉字性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包括词文字和语素文字.古代汉字是词文字,现代汉字是语素文字.把表意文字理解为"以形表意"的文字是一种误解,认为汉字中的"字"与拉丁文字中的"字母"不可比的观点是错误的.文字的性质取决于文字系统中的单个符号和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各家的看法 对于东巴文字创制时和发展中是否受到汉字启发与影响的问题,各家看法不一。 唐兰先生说:“世界上旧有的及现在还存在的文字,种类很多。其中有些是和中国文字(指汉字——笔者)有亲属关系的。中国西部有椤椤(指彝族——笔者)么些(指纳西族——笔者)等文字……”唐兰先生的意思是汉族的文字与纳西东巴文字之间有着亲属关系。李静生先生认为:“纳西先民创造的文字不可能与汉字毫无关系。”  相似文献   

8.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古汉语教改的思考与实践,主要探讨课程目标和繁简字。课程目标有二:一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二是加强古今汉语的联系,把培养学生的古汉语知识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将第二点作为古汉语的课程目标,目前在学术界并不多见。我们从文字、词汇和语法三方面阐述古今汉语的源流关系,以此引起学生对古汉语学习的重视。本文还探讨了"识繁写简"的重要意义与繁体字的简化方法,以使学生达到阅读古书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汉语汉字与日语音读汉字读音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语音读汉字是以汉语汉字原来在古汉语中的读音为基础受日语音韵影响而形成的。利用古汉语音韵学的知识 ,结合地区方言对日语音读汉字从声调、声母、韵母上进行论证、比较 ,将起到提高识记日语音读汉字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今天,由于我国境内少数民族原始文字特别是“纳西东巴文、尔苏沙巴文”的发现和汉字研究的深入,使我们摆脱了比较文字学对文字产生前的时期只有零星片断了解、对文字只于印欧语系拼音文字有较深入研究的局限。我们认为,根据现有的新材料,比较文字学的某些观点是可以重新认识的,在此我们就文字和汉字起源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关于文字起源——与“目的说”商榷  相似文献   

11.
以汉字为个案 ,从符号学的视野出发 ,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中研究文字 ,不仅仅把文字看成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或者载体 ,而是关注文字背后的深层因素 ;把着眼点放在史前文字与有史文字体系两类符号形式的继承和变异上面 ,尝试从文字史研究的分期、史前文字的性质、史前文字的表达方式和结构类型及其对有史文字体系形成的影响、史前文字与文字体系的界限及其标志、形声文字最终成为汉字的主体等五个方面加以讨论 ,以期揭示史前文字的面貌和史前文字与成体系的记录语言的文字之间的关系 ,在文字学和文字史的研究方面提出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语言专家联名拯救汉字教学》(以下简称《拯救》)和《“汉字难学”否专家有新说》(以下简称《新说》)这两篇文章错误百出,破绽百出,完全不符合语言文字科学。汉字难学还是易学应该是不同文字体系之间的对比;汉字记录语言的途径、方法注定了汉字是繁难的文字体系;二文严重混淆“文字”、“语言”、“文化”、“民族魂”等一系列概念,违背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和法规,宣扬夜郎自大、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心理。为推动国家语言文字法规、政策的贯彻落实,促进语文现代化建设和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对这两篇文章所宣扬的错误认识予以严肃的批评。  相似文献   

13.
研究文字的时候,学者论及文字的比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从字形上说,有楔形文字、汉字、缅甸语的圆形文字、拉丁字母、西里尔字母。从文字表示语音方面说,阿拉伯文字是辅音符号系统、日语、阿姆哈拉语文字是音节文字。朝鲜谚文是音素文字。从书与和印刷的角度比较;阿拉伯文字是从右到左横写。而拉丁字、西里尔文字则是右向横写。汉字以前大部分竖写,从右到左,现在基本上横写,从左到右。现在试从另一个角度,感觉上的视觉方面观察汉字。  相似文献   

14.
秦朝以小篆为标准文字,第一次实现了文字统一。在古汉语文字史上意义重大,在中国文化史上记录下光辉的一页。泰始皇帝在位37年。期间,他五次出巡七次立石。秦刻石文字反映了秦实现统一战争的伟大意义,反映了秦建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反映了统一法制、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等实行变法革新成就,可使我们知古而鉴今。  相似文献   

15.
一、俗字和正字法这里所说的“中国俗文字”,是指汉字中的俗字。因为“汉俗文字”这样的名称没有人用过,颇览生硬;“汉字俗文字”也很囌噜别扭;所以比照“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史”等名称称为“中国俗文字”。唐人颜元孙著了一部《干禄字书》,把汉字分成“正、通、俗”三类。他说: 自改篆行隶,渐失本真。若总据《说文》,便下笔多碍,当去泰去甚,使轻重  相似文献   

16.
素白 《人生与伴侣》2007,(12):10-11
乔基是一位来自新西兰的留学生,他是被中国的汉字所吸引才来中国留学的。在他眼里,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  相似文献   

17.
赵步杰同志把他的《古汉语“言语”入门(修订稿)》从延安大学寄给我;前几年我初见他的这部讲义原稿,就觉得“言语入门”之说有点儿突出;他说当时同人多不赞成这个名称,而他坚持,我就觉得这个突出是有创造性的,是从教学实践的经验中得到的一种启发。我就想把自己的看法给它阐发一点儿理论,以备群众的研讨。不过,现在  相似文献   

18.
文字发展三大定律在求区别、求表达、求简易的综合作用下,促使汉字由早期以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为主的阶段飞跃到以形声字为主的阶段,是形声字产生的重要原因。在区别律、表达律、简易律的影响下,早期形声字主要的来源是通过分化和强化两个手段,到后期则直接由形符和声符双合而成。文字发展定律要求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形符的系统性主要体现为表义和类化,声符的系统性则表现在标音和示源。此外,三大定律对形声字系统性的影响还体现在牺牲个别字组的统一性从而实现汉字的整体系统性。  相似文献   

19.
汉字是完全不同于字母文字的一种文字体系,它集音、形、义于一体.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来说,汉字的认写几乎成为他们学习汉语的瓶颈.在本文中我们分通过分析了目前汉字教学的方式和留学生习得汉字的偏误,从汉字自身特点出发,总结了几种汉字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表音文字是有音符带义的文字,表意文字是有义符带音的文字,兼有义符和音符的才能称为意音文字。汉字性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缘于人们对音、音符、表音等概念用语有不同理解。汉字有音但无音符,固然不能称为表音文字,也不宜称为意音文字。语素文字是从所记录的语言单位角度着眼,属于低一层级的划分。把汉字称为表意文字,可以站在最高的层次上,抓住汉字的本质特点,便于与世界各种文字的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