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暨南大学历史系、江门教育学院、广东康梁研究会、新会梁启超研究室联合发起的粱启超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12月5日至8日在广东江门市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广东以及日本的学者共五十多人,提交论文二十多篇。着重讨论了下列问题: 第一,梁启超与启蒙运动。有的认为开民智、新民德、养民力是启蒙运动的纲领,是梁启超的启蒙“三民”主义,其高峰在1903年,两年后为革命三民主义所取代,但启蒙运动是维新运动到资产阶级革命间不可缺少的过渡阶段。梁启超的“启民智”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起到了提倡智力投资的作用,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有的同志则指出,梁启超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产生过一定影响,但其“以复古为解放”实际上是儒家思想进行自我革新,难免产生两重性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面对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和社会现代化的理性诉求,梁启超从思想文化和精神层面思考民族解放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振兴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辩证扬弃传统思想资源和借鉴吸收泰西学说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民族主义的历史命题.梁启超毕生致力于思想启蒙和民族解放,成为20世纪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首倡者,也为今人从历史与逻辑统一上认识民族解放和社会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近20年来梁启超《新民说》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烈娟 《广西社会科学》2005,(9):191-192,F0003
梁启超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论家、启蒙宣传家和学者。其《新民说》从1902年到1906年首先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发表在《新民丛报》上,后来将20篇论文汇编成册,取名为《新民说》。从1937年到1979年尚无专门研究《新民说》的论文和著作,对其新民思想的评述也只是零星地散见于著述、传记之中。但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梁启超研究的深入,对其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新民说》的研究。据统计,有关《新民说》的论文有50余篇,此外,在宋仁的《梁启超政治法律思想研究》,刘邦富的《梁启超哲学思想新论》,以及张灏的《梁启超与中国思…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梁启超早期思想之激进与晚期思想之保守的矛盾,与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经历了由带有文化和种族主义色彩的传统民族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近代民族主义的演变。在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日益成熟之时,他的思想在表面上却越来越保守起来,呈现出向传统的道德伦理价值回归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演变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振峰  李卿 《东岳论丛》2019,40(9):17-22
如何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一系列科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认真梳理和研究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演变与创新,对于我们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传统文化观,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纪念中山先生逝世80周年,由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会、民革天津市委员会、天津市孙中山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主办,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协办的“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5月12日至15日在天津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恰逢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两位先生先后访问大陆,台海两岸关系出现新局面的特殊时刻,中山先生研究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来自美、日等国家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大陆的8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提交论文50余篇,集中展现了近年来海内外有关…  相似文献   

7.
民族"历史"一旦承载太多的现实政治砝码,思想的民族史注定重新划分与书写。梁启超的思想转变与晚清以降中国民族主义思想流变具有内在学理一致性,二者都围绕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民族文化认同问题递嬗了如下轨迹:从狭隘的"普遍主义"的民族主义转向以西方现代性为依托的政治民族主义,再转向现代性反思基础上的文化民族主义。必须承认,梁启超的思想转变是西学与东学、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等多重交互的必然结果,如今以梁启超为切点考察晚清以降中国民族主义思想演进,不仅在学理上契合着国际学界近年来"文明转向"——通过厘定"轴心文明"和"现代性"的关系来澄明"多样现代性"之进路,而且在历史和现实上契合着中华民族"现代"追寻的思想节点和"国家"形象塑造的"民族"语法。新时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与民族文化认同,必须以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建构为前提,以文明国家擘画为着力点,充分借助"自塑"与"他塑"双重力量,确保"外形"与"内神"同频共振。  相似文献   

8.
2011年5月28日至29日,老庄与老庄思想学术研讨会在安徽亳州召开,会议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先秦史学会、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安徽大学、安徽国际老子文化交流协会、毫州市政府联合主办。来自国内的30多家单位、60余位专家提交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与会学者就老庄生平与思想研究、老庄思想与毫文化的关系、老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老庄思想的现代意义、老庄思想文化对中国历史进程乃至世界文化的影响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台湾学者黄克武先生在《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调适思想之研究》中曾就辛亥革命前后知识分子面对现代化与文化传统所采取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与近代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为纪念戊戌变法105周年和康有为诞辰145周年,2003年7月23日至26日,由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广东康梁研究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康有为与近代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广东南海举行,来自北京、山东、河南、江苏、上海、广东、香港等地的70多名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与会学者提交的论文,大部分围绕研讨会最中心的主题,即康有为的文化、学术思想及其实践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有的论文则对康门两大弟子梁启超、徐勤,以及与康有为既曾是同道、又  相似文献   

11.
2月25日,由天津市中国哲学史学会、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纪念杨柳桥先生座谈会在天津社会科学院召开。著名学者方克立、房良钧、卢育三等参加了座谈会。杨柳桥先生是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曾任天津市政协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天津市中哲史学会理事长,于1993年1月18日因病逝世。与会同志回顾了杨先生一生从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20世纪初期,梁启超引进西方文化观念,首倡近代多种文体的革新,提出了著名的"群治社会构想",反映在文学思想上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聚合现代民族精神,展示历史进化趋势,"言文一致"语体风格和构建市民文化空间。梁启超"群治"文学观的提出及其有益实践对启蒙国人思想、推进中国文学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为资产阶级著名的维新———立宪派政治家、启蒙思想家和杰出学者的梁启超,在传播和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方面,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研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方面,以其涉猎之广,著述之多,影响之大而被誉为“言论界的骄子”,“中国新闻史上最伟大的...  相似文献   

14.
5月 2—3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顾问严中平研究员在南开大学作“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学术报告。 5日 天津社会科学院举行建院五周年纪念活动。天津社会科学院五年来共发表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成果一千多项,约一千五百多万字,其中二十九项获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5日 天津市第二次医学辩证法学术讨论会举行,收到论文54篇。 5日 天津市行政学会成立。  相似文献   

15.
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十分突出的问题。毛泽东对农民和农村问题特别重视,他把对农民问题的解决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一个突破口,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农民观的产生有历史的、社会的、传统的、现实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而传统农家文化、传统重农思想和民本思想以及农民斗争历史文化,对毛泽东农民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革的建构性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世界性视野、进步史观、主体观等方面高度契合,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提供了思维通道。提出“两个结合”,强调“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原创性贡献。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是广义的历史、文化与文明观的解放,其意义在于:建立自塑的历史、文化与文明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性、结构性、建构性元素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塑造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一步树立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确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再次确立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世界地位。  相似文献   

17.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国家寻找救国真理并长期致力于社会改革的思想先驱,又是领袖群伦的杰出学者,在思想启蒙、文化革新方面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所做出的贡献尤为突出。可以说,近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与梁启超的名字紧相关联。他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对文化问题,诸如如何对待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如何对待近代随西力东渐而传入的西方文化,如何对待中西文化的关系以及如何建设适应世界潮流与中国国情的新文化,进行过颇为深入的思考和有益的探索。本文拟通过考察梁启超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心路里程,对今天依然争论不休的中西文化问…  相似文献   

18.
宋剑华  曹亚明 《河北学刊》2007,27(5):123-127
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间,运用"和文汉读法"学习日语,意欲建造一座连通中西文化的巴贝尔塔,但是,翻译方法的急功近利、文学观念的返归传统,以及中、日、西多种思想的交错等诸多因素,都决定了梁启超难以跨越中国传统文学的樊篱,完成引导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历史性转型.本文从翻译手段、文学观念、思想文化等三个层面考察梁启超通过日文译介西学的行为,进而探析在中国近现代文学转型中,梁启超与五四新文学的承续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刘晓华 《东南学术》2001,(1):92-101
一、博士论文提要 论文用逻辑与历史统一和科学抽象的方法,力图在全面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对梁启超的科学方法论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论文对梁启超的科学方法论思想作如下的处理:首先,从西方近现代科学方法的兴起导入正题.第一部分为导语,概括地介绍西方近现代科学方法论.其次,从中国近代科学方法论确立的整个情况来理解梁启超的科学方法论思想.第二部分从比较中国古代科学方法论与西方近现代科学方法论入手,论述梁启超在中国确立西方近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思想史上的开拓奠基地位.第三,阐明梁启超在继承中国古代科学方法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近代以来的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赵保佑  代云 《中州学刊》2012,(5):129-131
"2012首届老子文化天津论坛"于2012年6月16日至6月17日在天津召开。本次论坛由河南省老子学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人民政府驻天津办事处、南开大学哲学院主办,天津市周口商会承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天津市社会科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30余人与会,提交学术论文33篇。国家文化部原部长、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和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