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1840年前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日两国的先进分子都意识到了近代海防的重要性,他们著书立说,提出了两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近代海防思想。随着两国海防思想的兴起、发展、成熟,两国的命运却截然不同,最终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击败清朝。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在萌芽期就被日本超过,失败的种子在初期已被埋下。  相似文献   

2.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68年,明治维新运动表征着日本近代史的起始,其间隔近30年.中日两国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封建锁国,又同样在近乎相同的时段被迫近代开国.十九世纪中叶,中日两国面临着相同的时代课题--西方国家的侵略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但两国的历史选择与历史命运迥然有别.中日两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关系,在1840年至1868年之间,这种关系并没有中断,只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以独特的方式延续着.我们的问题意识是:当此之际,日本人独特的思维方式如何?它又怎样影响日本人的行为方式?近代的思维转型与"前近代"的思维定型关系如何?  相似文献   

3.
研究中日教育关系发展的历史,是迄今为止的中日关系史和中外教育关系史研究的薄弱环节。其薄弱表现在中日关系史研究中,尚未把两国的教育交流及其相互影响单独作一专题来研究;有关的成果也只局限于唐时期的留学生、留学僧和近代留日运动等几个问题,大量的内容则被忽视,更欠缺体系性  相似文献   

4.
清代中朝两国之间的边务争端,是近代中朝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正确阐明清代两国的边疆政策,有助于了解和解释清代两国的边务争端。为此,本文从两国的政治关系入手,着重探讨了两国的边疆政策以及与之相关的两国对朝鲜流民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国内民族关系有其鲜明特点,是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以后的70年间,特别是战后以来,中日两国史学界关于该事变的研究,已经成为近代中日关系史中的“显学”。这些成果,就日本侵华方面而言,主要集中于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及其对“满洲”政策之研究,以及对于一二八事变的一些研究。但对于九一八事变时期,日本在既定的“满洲”政策之外,酝酿与探索对华新政策,至今仍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引进近代西方科学知识要早于日本,日本在起初阶段也以中国翻译的西方科学著作为中介来摄取近代科学知识,但明治维新后很快在引进西方科技方面走在了中国前面,中国又反过来通过日本学习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研究认为中日近代科技交流方向逆转之原因有两国文化、社会、制度差异,这些差异对现今的中外科技交流亦有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8.
从甲午战争到日俄战争十年间的东亚政治风云中,中朝两国围绕着边界与在满朝鲜人的行政管辖权问题,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激烈争斗,结果无论是中国还是朝鲜都不是赢家。本文着重探讨了这场争斗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旨在对近代中朝关系史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不仅在地理上一水相隔,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自古以来就相互影响,彼此渗透。两国人民和政府长期频繁的密切往来,深远关系,在两国的历史上必然形成一部丰富多彩的中日关系。中日关系史的记载与研究,无论在中国,或在日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里我们想谈的是近十年来中国史学界关于中日关系史的研究。由于所知不多,接触范围也很窄,对所谈问题,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仅仅为今后中日学者在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方面的合作提供一些学术信息。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学术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致力于中日关系史研究。中日关系史研究日趋活跃,研究队伍勃然崛起,研究成果灿然可观。  相似文献   

10.
在中越两国关系史的长河中,两国人民友好相处,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彼此的发展。特别是近一百多年来,两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中,互相支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是两国关系史的主流。但无可讳言,也无须讳言,在两国关系史的长河中,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国之间也曾经发生过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对这些历史上发生的战争,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历史的、阶级的分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郑杭生教授最近在其系列演讲和答记者问中,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5大特点作了深刻的阐述。 第一个特点是速度:正处在高速或加速发展阶段 郑先生认为,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现代社会转型,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并可分为三个阶段。1840至1949年为慢速发展的第一阶段,经过100余年的努力,取得了两个10%,即近代工业占国民  相似文献   

12.
中日近代化改革是对后发型国家近代化道路进行比较研究的一个富于典型意义的课题。本文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中心,围绕着改革的背景与目标、西方近代思想的导人及其特征、近代教育的创立及其指导思想等三个方面,对起步阶段的中日近代化改革作了宏观性的比较考察,主要试图揭示两国近代化改革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日两国社会在西力东渐的冲击下,改变了自身运动的发展方向,被强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然而,两国社会变革走向的结果却大相径庭。之所以中日两国在西为东渐后形成不同的历史走向,除了两国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差异之外,历史发展的选择性、历史主体的能动性起了主导作用,以致于在中日两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进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在面临近代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之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本文通过对比儒家思想在两国近代的发展变化、中日学者面对传统与现代在思想方面作出的选择,阐述对两国思想都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儒家思想在近代化过程中,产生的迥然不同的历史作用,进而分析出现这种差异的各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就是交往密切的邻邦,两国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两个民族都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在长达二千余年的交往中,除近百年由于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而破坏了两国历史上传统的正常关系外,基本上是友好的。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使我们预见未来,本文试图对中日两国文化交往的历史作一回顾思索。一明治维新以前的中日关系史,大致可以说是日本向中国学习,中日友好交往的历史。日本文化以中国  相似文献   

16.
时至近代,中日两国终于打开了国门,西方的一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奇事物连同它的载体——语言随即蜂拥而至,对中日两国语言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在今天看来无疑对中日两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曾经一度给中日两国语言造成了极度的混乱,给中日两国的文人学者带来了无可言状的困扰。因此,西方语言对中日两国语言所产生的影响积极与否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7.
中日两国近代文学史上共同出现过一种文学样式:政治小说。它在两国文坛上各自存在不过十余年,但在推动两国维新启蒙、文学贴近现实方面却产生深刻影响。中日两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政治小说的推陈出新作用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野史中有关高丽国的史料,与中国正史中的朝鲜史料具有互补价值。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客观性、真实性,是中朝两国历史研究,尤其是两国关系史研究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基于此种认识,我们就中国野史中的高丽史料(主要是宋人所撰的笔记小说中的有关史料)尝试着整...  相似文献   

19.
王翔著《中日丝绸业近代化比较研究》一书,通过对中日两国丝绸生产和贸易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为中日两国在近代史上的不同命运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是近年来关于中日现代化比较研究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根据文字记载,从汉代起,中日两国就已经友好来往。但自近代以来,由于日本急于向外扩张,中日两国爆发了两次大战,这就是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时间为1894年8月1日至1895年4月17日。在甲午战争之前的20多年,日本还是一个封建国家。但经过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走上了近代工业化的道路。走上近代资本主义道路以后的日本,表现出强烈的对外扩张性。明治维新第2年,即1869年,日本天皇在其颁布的“御笔信”中,就扬言用武力“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日本对外扩张的第一步,就是侵略隔海相望的朝鲜。第二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