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自述梦见周公,由此开启了圣贤梦传统,而刘勰梦见孔子则开启了后世的“夫子梦”传统,此以明代儒者最为典型。儒者的“夫子梦”与其经学实践及经学思想密不可分,其中最具特色的主要有感发梦与证成梦两种类型。感发型的“夫子梦”具有预言性质,多干预现实;证成型的“夫子梦”具有理性分析特色,通过梦境可检验做梦者的经学诠释造诣。对“夫子梦”的解读可视作从解梦角度探索经学传统的典型例证,有裨于学界对学术史既有重要问题的反思与再认识,同时梦境解读亦可视作进入经典世界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诗无达沽。一首好诗的诗美的表现形态是多元开放的,然而关键在于其意境的有无和深浅。以往对《再别康桥》的欣贷和解续似乎局限在偏重形式的音乐美方面或过于落实的偏颇,而与其意境多少有着隔膜。通过对“轻轻的”,“悄悄的”等充满灵性的诗意语言及独特的意象营构的再读,神与物游,追寻“走”与“来”梦境缠绕的销魂踪迹,续会走进如醉似梦、虚实互化的意境。  相似文献   

3.
唐代文献所记述的梦,由于其内容迷幻离奇、魂魄恍惚,从而使生理梦境、精神梦象、心理梦景等特殊的下意识活动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其实,梦的含义与人的愿望、欲望或理想相似,总是人们最关心的事情。“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而梦是人的心理选择结果,是个人内心世界的反映。虽然做梦人不能自觉地选择做梦的内容,但在文化“筛子”的淘汰下,无关紧要的梦被人们遗忘忽略,而与一定文化价值观相符合的梦则被凝固留存,经过浓化渲染,成为缤纷多彩的梦文化不朽主题。于是,作为一般现象的人类梦生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梦境的闪回、梦中的热恋、梦态的实现都成为具有深厚社会内涵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船山诗词的“梦境”是他在特定心理空间对审美意象进行审美观照的生命精神家园。在他审美生命态度升华的“气韵说”与“幻境”梦、审美生命意象建构的“情景说”与“清境”梦、审美生命体验节奏的“势意说”与“壮境”梦相印证下,有着浓郁的古典生命美学意味。  相似文献   

5.
"梦"是属于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是当人睡眠时局部大脑皮层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脑中的表象活动,往往出现一种幻象及错觉,形成一种十分离奇的梦境.作梦,几乎人皆有之,在人类的生活现象中是极普通的事实.可是当这种现象落入了作家尤其是那些天才的作家笔下,竟会撰写出丰采多姿、光怪陆离的文学作品来.古今中外的文学巨匠,通过梦境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多少杰出的生活画卷.象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司汤达尔的《红与黑》、陀思妥也夫斯基的《伯父的梦》《白夜》、列夫·托尔斯泰的《安  相似文献   

6.
以“梦”命名的《红楼梦》充满着对人物梦境的描写.这些梦境描写除了现实主义外,绝大多数是刻画人物的心理特征,可以说,这是曹雪芹独创性地再现人物心理的出色成果.  相似文献   

7.
贺爽 《船山学刊》2005,(1):120-123
《喀尔美萝姑娘》是青年郭沫若在精神分析学影响下写的一篇中篇小说。它用长达2000多字的笔墨描述“我”的一个与情爱有关的梦境,试图用“我”的夜梦描写,揭示人的潜意识心理特征,验证精神分析学关于梦的观点,即:夜梦是潜意识愿望的满足。  相似文献   

8.
憧憬与信仰对一个真正的人是不可或缺的东西。正因如此,我们要说,人不能没有“梦”,不能没有对“梦”的追求。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日本当代进步剧作家宫本研有关寻“梦”者的话剧《桃中轩牛右卫门之梦》(下称“桃”剧),才显示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宫本研在“桃”剧中描述道:主人公宫崎滔天(艺名为桃中轩牛右卫门)是位“时常沉缅于梦境”“自不量力地去追求奇异东西,而一旦‘梦幻成真’,就又转而追求其它新东西”的寻“梦”者。他宁肯生活在梦中,也不愿醒来的原因有三个。其一,滔天作为一个具有良知和同情心的人,…  相似文献   

9.
张玉晶 《理论界》2024,(1):31-37
“庄周梦蝶”作为《庄子》内篇中的典型梦境,蕴含玄妙哲理,呈现的场景充满真实之感。多数学者在讨论此梦境时注重“觉”与“梦”之间的义理阐发,尝试体悟何谓庄子的精神自由。后又有学者另辟蹊径,在哲学诠释的基础上结合精神分析,感知庄周彼时心境。实则,唯有将《齐物论》末章置于《逍遥游》的主旨之中才可以回归本真,以此窥见深藏于庄子内心深处的渴望。透过迷雾一般的梦境,看到的恰是庄子在“化蝶”这一虚拟物化过程中产生的“愉悦”心理,这是“齐物”想要消弭万物界限的旨趣所在,更是一种追寻超脱世俗世界,安放心灵的处世之法。  相似文献   

10.
叙事学研究之五 梦:时间与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时间、存在、事件、意识和潜意识关系的考察,认为梦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一种叙事行为。与意识中的叙事一样,梦中的叙事也是为了抗拒遗忘,寻找失去的时间,并确认自己的身份,证知自身的存在。梦的基本语汇是梦象。在从梦象到梦境的过程中,一种叫做梦境“蒙太奇”的叙述行为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在叙事、抒情、说理这三大人类的文化冲动中,叙事更为基本,因为只有叙事既是一种意识行为,也是一种潜意识行为。  相似文献   

11.
对昔日美好事物的追恋、渴慕和怀归情结是张岱创作《陶庵梦忆》的心理动因。通过这些"梦""忆"意象,张岱隐隐地显露出对晚明生机勃勃、人情放逸的时代的肯定、赏悦和颂赞。  相似文献   

12.
《西湖七月半》是明末文学家张岱的著名作品,收在他的《陶庵梦忆》里。张岱的散文,继承了在明万历年间崛起的公安派、竟陵派之长,又独具风格,自成一家,格调清越,描写生动,造句新奇。祁豸佳在为张岱的《西湖梦寻》所写的序中说:“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陶庵梦忆》是张岱在明朝灭亡之后所写的笔记,写了他昔日生活中一些琐事的回忆,寄托了他追念乡土和故国的感情,流露了他对清朝统治的不满。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时间、存在、事件、意识和潜意识关系的考察,认为梦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一种叙事行为。与意识中的叙事一样,梦中的叙事也是为了抗拒遗忘,寻找失去的时间,井确认自己的身份,证知自身的存在。梦的基本语汇是梦象。在从梦象到梦境的过程中,一种叫做梦境“蒙大奇”的叙述行为起了重要的作用。本丈认为在叙事、抒情、说理这三大人类的文化冲动屯,叙事更为基本,因为只有叙事既是一种意识行为,也是一种潜意识行为。  相似文献   

14.
寄寓是苏轼对人生在世状态的思考。从空间维度上,他提出“吾生如寄耳”,人只是寄寓天地间,一生漂泊;从时间维度上,他提出“人间如梦”,人生如同一场梦境,转瞬即逝。不过,他并未沉沦,而是通过自然审美生发出寄寓之道——齐同“寄”与“归”,认山水最佳处为家;齐同“梦”与“觉”,化如梦人生为审美人生。苏轼的自然审美不是以自己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主客对立式观照,而是生发出注重自在自得的“寓意于物”的这种自然审美模式。从寄寓之道的角度探讨苏轼的自然审美,能够使自然审美超越审美对象的意义而获得生存哲学的意义,从而深化当代自然美学。  相似文献   

15.
<正> 我们通常把诗歌作品通过意象表现出来的境界谓之诗境,把梦中经历的情境谓之梦境。展读诗卷,我们时常发现梦萦诗魂,诗境与梦境相融,浑然一体,难分彼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难道诗人与梦者相同、诗境与梦境相通?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此展开讨论。诗人与梦者要想弄清诗境与梦境的关系,就得首先了解诗人与梦者的区别。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要做梦。二位当代诗人曾这样说过:“不会做梦的脑子,只是一块时间的荒地。”在芸芸众生中,诗人通常被认为是梦者,是织梦人。英国作家查理·兰姆曾讲过一则趣闻。说他有一位朋友十分风趣,一当他看出自己所认识的人中谁有一点想当诗人的苗头,他问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小伙子,你会做什么样的梦?”这位先生的问题不仅指出诗人要会做梦,而且做的梦与常人大为不同。  相似文献   

16.
"梦境"抒写作为元杂剧中最为常用的艺术技巧之一,对于提升剧作的艺术魅力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后世文学纷纷效法的经典.元杂剧中的"梦境"大致可分为神仙点化梦、心理思绪梦、鬼魂寄托梦、预兆暗示梦四类并发挥着刻画人物形象、挖掘人物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渲染戏剧气氛、晓谕创作主旨等方面的艺术功用.  相似文献   

17.
哀感顽艳的纳兰词——兼论纳兰词构成的“文学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于清初的满族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公元1655—1685年),字容若,初名成德,后避讳改曰性德。本文拟从情爱角度蠡测纳兰词;并对纳兰词构成的“文学现象”,作若干探研。 一 学人评述纳兰词,谓其“词以小令为佳,得南唐李后主意”(《关陇舆中偶忆编》)。此说甚有见地。《饮水集》开篇第一首《忆江南》即可作证。忆江南》云: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是默默的相思?还是无名的哀愁?读者尽可浮想联翩。“小立恨因谁”正从李后主“剪不断,理还乱”诸语化出。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的情节主干是主角贾宝玉从“最喜在内帏厮混”的“绛洞花主” ,到“古今天下第一淫人”的“怡红公子” ,直至“世人莫忍为”之“情极之毒”而最终“悬崖撒手”① 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照中国章回小说的写作惯例 ,故事就应该直接从主角———贾宝玉说起 ,而《红楼梦》却起之以梦境 ,这个梦境又不是主角贾宝玉的 ,是那个住在“姑苏城”“十里街”“仁清巷”里“葫芦庙”旁的甄士隐之梦境 ,就是它吸引我们驻足 ,瞧一瞧 ,想一想 ,没准这里有什么事、什么人值得琢磨 :为什么有关士隐的一生的叙述 ,从小康到困顿到离家出走 ,大起大落 …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末,学术界流行一种将高唐梦释为“白日梦”的观点,这是对弗洛伊德“白日梦”之说的误读和误用。并非白日做梦都是“白日梦”;梦与白日梦的区别在于是否处于睡眠状态,是否有视觉意象为主幻觉经历。以此辨之,楚先王“昼寝”而“梦见”神女是梦而非白日梦。古代文献中的“昼梦”是“昼寝而梦”或“昼寝,梦……”之省,因而将“昼梦”释为“白日梦”或将“白日梦”译作“昼梦”均属失当。古人对“昼寝”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而“昼梦”在古代精神文化现象中则具有特殊意义:它是异兆呈现的形式,是一种比夜梦更为神秘的心灵感应和神灵启示。高唐梦是楚国命运的象征意象,在绮丽的性梦背后隐藏着深邃的历史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20.
《左传》是战国初期编纂的一部记载春秋时代历史的古籍,也是先秦文学中梦境描写最多、成就最高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左传》对梦的记载,反映了春秋一代占梦在社会上的影响。各国诸侯无论遇到战事还是进行祭祀,大都用占梦的形式,来支配他们的行为方式。清人汪中指出:“《左传》所书,不专人事,其别有五:曰天道,曰鬼神,日灾祥,曰卜筮、曰梦”,然而,“未尝废人事也”。可见,梦在《左传》中所占地位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