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自由是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延伸 ,对于民主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但在伊拉克战争期间 ,一向标榜“新闻自由”及“独立、客观报道”的英美各大主流媒体却纷纷充当政府“喉舌” ,制造战争舆论。英国煤体的所作所为以及以“伊拉克情报”为导火线所爆发的英政府与BBC之间的“口水战”日益激化 ,从中也不难看出英国新闻自由是有局限性的。相比之下 ,我国的新闻自由尽管还存有缺陷 ,但其前景必将是美好的  相似文献   

2.
对“媒介融合”的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综述“媒介融合”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MediaConvergence”翻译、“媒介融合”的内涵及其传媒发展现状等方面对其提出了质疑。并对“媒体聚合”表现形式及其现实意义作了简要分析。认为:目前“媒介融合”并不存在,“媒体聚合”发展迅速。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美媒体话语权冲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以来,传媒全球化加快了世界范围内信息的传播,同时也加剧了各国媒体之间的交锋。关于“媒体话语权”的讨论由此进入了国内外学者的视野。本文结合实例详细分析了当今中美媒体话语权冲突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中国媒体话语权崛起所要面对的困难,并从“国际媒体报道”和“国内媒体力量整合”两个方面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措施,以期在西方媒体霸权主义盛行的今天,为我国媒体力量的发展探索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报道策划是新闻工作者根据新闻规律,对报道运作诸环节的预先谋划,它具有超前性、主动性、创造性的特点。而新闻策划是对报道策划的异化,它具有渲染性、欺骗性和危害性。新闻炒作最感兴趣的是“星”闻、“性”闻、“腥”闻和“奇”闻。而这些所谓“新闻”,常常与某些报道的虚假化、低俗化捆绑在一起。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今天,我们更应提倡报道策划,而反对新闻炒作,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5.
信息时代,各种媒体形态不断融合,新闻在内容生产、传播方式的运用再到传播渠道的选择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进而产生了“融合新闻”、“融合媒介”,使传播者进入“融媒体”时代,本文聚焦新形势下的新闻记者应具有的“四种能力”,以打造“融媒体”中的“融合型”新闻人才。  相似文献   

6.
论网络时代中国新闻传播业的生态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媒体的物质特性、传播特性决定了网络媒体产生后的中国新闻传播业必然发生深刻的生态变迁 ,传统新闻传播学话语被改写甚至被置换。这主要体现在新闻传播者主体席位增加与“受众”的消解 ,“线性模式”崩溃与“控制研究”式微 ,新闻传播媒体自身形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等。  相似文献   

7.
[提要]县级融媒体是打通媒体融合“最后一公里”的枢纽平台,是打破乡村社会治理结构性困境、实现乡村“善治”的重要引擎。县级融媒体在坚守媒体属性边界上拓展服务功能,实现引导群众和服务群众的功能平衡。本文依据“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框架,探析了基于乡村社会治理的县级融媒体建设的内涵、平台定位及其实践路径。研究认为,县级融媒体的底色是“媒体”,既是参与主体,也是互动平台,在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应充分释放其媒体效能,实现“媒体平台+”政务、商务、服务三足鼎立的平台型融媒架构,通过技术的培养、组织的保障、环境的支撑,建构政府、媒体、社会、市场多元要素聚合联动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8.
当下,“互联网+”已成为国家战略,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方向,而传媒业与互联网紧密相关,在互联网已不再定位为渠道、工具,而成为社会基础设施的时代大背景下,传媒业必然将在互联网逻辑的指引下经历一场深度变革。在传媒业、电信业、IT业快速融合的社交媒体时代,之前倡导的“内容为王”时代正在发生改变,“内容”必须与“平台”“技术”“服务”等因素紧密融合,才能真正找到成功的商业模式,实现价值增值,而平台型媒体的“开放”“激活”及“服务”等优势,将成为未来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模式。  相似文献   

9.
媒体通过对政策渐进式的影响,不断促进社会形态的嬗变。面对变革,我国学界还未能从“传统媒体”的框架中摆脱“路径依赖”,传统媒体长期以来处于行政隶属地位,使得其他利益诉求难以在传统媒体上发声;而“社交媒体”的兴起又进一步分化了“传统媒体”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影响力。“运动式”的媒介公共政策动员手段导致意见的撕裂,地方“传统媒体”一片叫好,“社交媒体”不乏争议。这是因为我国还未形成系统的“社交媒体”的公共政策过程影响管理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未能给相关管理部门提供足够的社交媒体治理经验,缺乏社交媒体对公共政策过程从“问题产生”到“效果评估”各阶段影响方式和作用的详尽分析,未建立起与社交媒体对应的政策过程传播管理框架,社交媒体的管理仍停留在“消极管理”阶段,缺少“积极管理”机制。文章试从传播学、公共政策过程理论出发,利用框架分析与对比研究的方法,综述当前“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对公共政策过程影响存在的差异因素、国内“传统媒体”影响公共政策过程框架失灵的原因以及“社交媒体”框架对公共政策过程影响研究的缺失。  相似文献   

10.
论文着眼于我国传媒发生的变革,从社会、文化及新闻观念自身的演变等角度,分析了出现于我国新闻媒介的“新新闻”产生的原因,由此阐释“新新闻”究竟“新”在何处,以及它对传统的新闻观念的突破等。  相似文献   

11.
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形成和传播机制出现了新形式,即信息出现,网络扩散,传媒关注和报道,经过传媒报道后回归网络热议。“网络扩散、传媒报道、网络热议、传媒调控、相关部门处理”这样的传播机制,颠覆了传统的“传媒报道,网络扩散,相关部门处理”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2.
MCN平台建设是对构建县级融媒体中心下半程“平台建设”与乡村产业振兴之间“可能性”关联的一种有益探索。县级融媒体MCN平台建设对接乡村产业振兴战略,首先定位上需要与资本化MCN机构区分,打破资本和技术导致的“头部”赢者通吃的局面,对接政务服务3.0,完善农业产业链;运营上区别于新闻等核心业务,平台可以在制度范围内有限引入资本,激发发展动力;服务于乡村产业振兴的切入点是“下沉”到村,将媒体优势与乡村产业特色和产业需求结合起来,将“服务群众”落到实处。中国县域媒体和乡村发展水平各异,需要结合农村实际,探索适合各地方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13.
从“光晕”说的视角对媒体艺术的审美方式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审美方式.传统物理媒体表现为观众“在场”欣赏艺术作品物料“光晕”的唯一性、原创性;机械复制时代则表现为观众“非在场”体验艺术复制品的展示性;而数字媒体艺术多以“在场”与“非在场”,动态与非动态,仿像与拟像、拟真的“沉浸”式体验为特征,或表现为“场”与“场”之间的“遥在”式混合现实体验.不仅如此,数字技术的出现,标志着媒体艺术的审美方式已发生颠覆性转向.  相似文献   

14.
政治媒介化既是一种统述新闻媒体驱动、形塑政治的概括性理论,更是一种用于考察媒介化背景下政治传播制度形态、文化生态和实践样态的视野和取向。它用“媒体逻辑”和“政治逻辑”扎定媒体、政治的意涵与范畴,用“四阶段”“四维度”引申出二者交互的过程性和现状性结构,为研究媒体形塑政治的趋势、面向、方式、程度、情境差异等提供框架基础。立足经验主义研究典范,政治媒介化有效避开了政治传播中诸多规范性问题的陷阱,有效驳斥了不同国家政治传播存在“高低之分”“先进落后之分”的论调。但政治媒介化在框架设定、研究路径以及对新媒体发展现实的理论回应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局限。  相似文献   

15.
基于“阴谋论”背景,探讨与外企联盟的中国企业如何借助媒体这一外部监督机制,来有效识别与应对外方对中外合资企业实施 “阴谋亏损”的手段。通过建立Logit回归方程,对比检验面对海量媒体信息,机构投资者、注册会计师与监管部门在中方公司防范“阴谋亏损”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实证结果发现,机构投资者为维护自身利益,在媒体对企业广为关注的情况下,能有效抑制外方“阴谋亏损”的行为,而且四个主体形成的合力能显著抑制“阴谋亏损”行为。研究为与外企联盟的中国企业有效运用媒体监督以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落入“阴谋亏损”陷阱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研究生媒体团体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和媒介、沟通的桥梁,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结合社会的“大环境”和学校的“小环境”,从南通大学研究生实际情况及《南通大学研究生》报的办报实践出发,就研究生媒体的现状、定位以及其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扮演的角色、作用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且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提要]互联网的兴起让传统纸媒的转型成为必然趋势,而转型的目标往往指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以报纸为代表,纸媒历经了“报网互动”、“两微”、移动客户端等尝试,融合之路却似乎渐行渐远。原因之一是技术的进步让互联网与传统纸媒的力量对比日益悬殊,新老媒体的融合实质上变成了新媒体对传统纸媒的取代;二是在社交媒体等强势平台垄断稀缺注意力资源的格局下,绝大多数纸媒的“渠道失灵”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修正,即使完成了新媒体转型,往往还必须借助社交媒体等平台来实现内容的分发——这在本质上是一种新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急需建立一个平衡双方利益的有效商业模式,Facebook的Instant Articles作为这种模式的先行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字处理技术与当代艺术高度结合的操练中 ,已有不少专业化的尝试和实验的作品被视为“成功的案例” ,并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与业内人士的认同。一些优秀的获奖作品成为这种被认为消解艺术“经典性”的艺术形态的“经典作品” ,对此人们似乎意味到了当代艺术新的“经典”气息。然而 ,如何面对那些在技术与艺术间摇摆不定的失败作品呢 ?特别是更多失败于只有娴熟技术操弄花架子的实验 ,它们在技术与技巧上的哗众取宠和内容的空洞、苍白与浅薄 ,从中暗示出了数码媒体艺术演变的不良取向。  相似文献   

19.
鲍德里亚的媒体思想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思想主要集中于电视媒体中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分离以及大众媒体播放的单向性特征,这些现象导致了符号意义的丧失与大众的反抗。后期鲍德里亚思想主要体现在媒体自身的真实性与仿真性的矛盾上,这一矛盾导致了“意义”的混乱,并使大众采取了新的反抗形式,即“调侃和游戏”的反抗形式。鲍德里亚的媒体批判理论标志着西方社会批判理论已从单纯的物的“异化”批判进入了大众媒体的“符号”批判,同时也暴露了其思想的内在不足。  相似文献   

20.
“社会责任理论”作为现代资本主义世界最为流行的新闻传播理论,逐渐代替了自由主义新闻理论。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可是当前越来越多的媒体出现了严重的失实报道,为争夺所谓的收视率、点击率而夸大事实报道,导致媒体伦理失范。尤其是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存在失态报道谣言信息“满天飞”、新闻标题瞬间“两重天”、媒体道德缺失促使大众冷漠等道德缺失现象。为重构媒体伦理,强化媒体形象建设,可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传递真实并且符合媒体伦理的信息;尊重采访对象的隐私权;加强媒体自律;完善新闻立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