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藏彝走廊的南北方向有着漫长的延长线.在藏彝走廊的北方,由甘青高原向东延伸,并越过北方草原地带,直到俄罗斯;藏彝走廊的南方,由横断山向南,一直伸展到中南半岛.因此,藏彝走廊是一条国际走廊,或是具有国际性和国际意义的走廊.藏彝走廊的形成,与古代族群的迁徙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在古代族群的迁徙中,除为学术界所熟知的北方族群在不同历史时期大批向南迁徙而外,为学术界所极少讨论的南、北方族群向中央亚细亚和中南半岛的迁徙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起了重要作用.藏彝走廊的南北东西方向,都有对外联系的通道,尤其是它的南北两端,是先秦秦汉时期中国最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的进出口.藏彝走廊的北方出口,就是北方丝绸之路;而它的南方出口,就是南方丝绸之路.实际上.出口同时也就是进口,古代南北东西的文化以至族群的交流互动.就是通过北方丝路和南方丝路进行的.经由丝绸之路,中国西部的族群和文化与南亚细亚、中央亚细亚、西亚细亚以及东亚细亚南部即中南半岛进行互动与交流.先秦秦汉时期中国的西方文化因素,和同一时期西方的中国文化因素,就是通过藏彝走廊两端的南北丝绸之路进行传播、交流和互动的.藏彝走廊在沟通南北丝绸之路,进行中外文化互动和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一条极其重要的东西方国际走廊.  相似文献   

2.
饮食文化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史是土家族日常生活史的重要内容.土家族饮食文化的变迁与发展主要经历了改土归流前、改土归流后至中华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三个历史时期.在土家族饮食文化变迁的历史过程中,地域特征与民族特性非常明显.从变迁的原因来看,土家族饮食文化变迁是内在原因与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丝绸之路是饮食文化交流之路。汉唐时期西域饮食文化交流具体体现在西域各民族饮食文化间的交融、西域与中原饮食文化的互动及西域与中亚、南亚等地饮食文化间的交流。探析汉唐时期西域饮食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史、社会生活史乃至经济史的研究,并能促进对西域多元文化的认识,使我们更为立体地认识和理解丝绸之路文化,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辽宋西夏金时期,中国境内不同经济形态的各民族,在饮食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农耕民族饮食与游牧民族饮食的交融。一方面,农耕民族以谷物食品为主的主食不但在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且副食、果品、饮品等对游牧民族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游牧民族主食的乳肉制品,逐渐成为农耕民族的副食品种,游牧民族副食蔬果类的某些品种、饮食器具,尤其是合餐制的饮食方式对农耕民族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相同经济形态的民族,其饮食文化也往往各具特色,并在民族和地区间相互交流。饮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族际交流,不但推动了各民族生活方式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相互认同意识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魏晋南北朝的饮食文化姚伟钧三国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急剧变化、动荡的历史时期。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社会的演变而引起的饮食文化的变化加以论述。一、饮食文化总体特征一定的饮食文化发展水平决定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据《三国志》、《晋书》等文献记载,魏晋...  相似文献   

6.
浅谈中国菜英译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饮食文化在中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对中国菜的英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菜英译讲究特别的翻译原则,该原则事关中国菜英译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满族饮食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先民的饮食文化,它只是一种尚处于维持生活基本所需的简单而粗陋的初级饮食层次,但是对后世的发展却有着深远的影响;而满族传统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国烹饪以其“色、香、味、形”在世界饮食文化长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烹饪特色在明火煎炒,油在中国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历史到今天,食用油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过去经济困难时期,人们  相似文献   

9.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缔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所以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内容以及饮食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笔者着重分析了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饮食观念、宴会礼仪、饮食内容等方面的跨文化差异,揭示了导致饮食文化差异的深层次的原因,并阐明了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互补和兼容的因素也会增多。  相似文献   

10.
饮食文化是每一个国家都必不可少的文化板块,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随着全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各国之间交流日益频繁,饮食文化亦随之交融,推陈出新。而饮食作为一种文化展示,在近年来的各种展会上也是大放异彩。我们通过对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观察,得出了一系列中美饮食文化差异对比。  相似文献   

11.
电子商务与物流再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商务时代物流具有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5个新特点。未来社会上会出现传统商贸流通模式和新型的商贸流通模式并存的局面。中国物流要适应电子商务的需要,应从物流系统、经营业态、基础设施、物流技术、物流人才、企业流程等6个方面进行再构造,从而更好地与电子商务整合,提高物流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广告活动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还是一种文化交流.广告文化是从属于商业文化的亚文化,自身又包含了商品文化以及营销文化.国际广告则是跨国界、跨文化的商品营销的宣传形式.在广告语言的运用方面,翻译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面临着由于各国文化与语言差异所带来的各种困难.双关语是广告中一种较为常见的使用手段.双关语的翻译本身就是一个难点,而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则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西方大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加频繁。饮食文化作为非语言交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方大学生交流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在饮食技术体系方面和饮食基本观念两个方面的差别,分析受饮食文化影响的中西方大学生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解析了中西方大学生受不同价值观的影响在社会交往、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产生的差异。深入研究这些文化差异可以帮助中西方大学生消除跨文化交流引起的误解和障碍。  相似文献   

14.
华夏饮食心态与饮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夏人具有求美品味、重养尚补、助兴寄情等伙食心态,构成了独具一格的饮食观,它对华夏饮食文化的发达及其特色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华夏饮食文化是一种以品味为核心、以养生为目的、以寄情为最高境界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儒家饮食观与中医养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饮食观中的“中庸”和“守礼”的思想,曾对古代中医食疗理论的形成产生过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是我国食疗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人人都享有健康保健的今天,儒家“中庸”、“守礼”思想表达的“无过”、“适度”、“节制”的饮食养生观,不仅与中医养生一脉相承,也与现代食疗科学的研究成果相符合。适应了现代人们要“吃出健康”、“吃出长寿”的需求,顺应了人们探索饮食文化、提高生活质量的精神追求。因此,继承学习和深入研究古代儒家的饮食思想,对于促进现代中医食疗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其对厨具设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体的产品设计不可避免地受到相关文化的影响。文章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对中西饮食文化进行了具体的对比分析,并探讨了其在厨具设计中得到的启示。希望能够为中国的产品设计师在进行涉及到不同文化领域的产品设计时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7.
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国饮食文化拥有万千余年的悠久历史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本文从膳食配置、饮食方式、菜肴风格、餐饮习俗、饮食制度、餐具使用、美食追求、烹饪思想、饮酒风尚、茶事活动以及宴会举办等方面概括总结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民族传统。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的一个绝对优势是存在一个由6万多个集镇组成的雄厚生产力后盾。中心城市,特别是深圳与上海这类中心城市,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发挥城市的辐射功能,相得益彰。本文从人才培养、金融市场、商品流通、技术信息四个方面用具体案例和统计数据说明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的重要性及其所能起到的作用,提出发挥这些功能的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19.
对比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及其菜肴的命名,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尤其是“异”,可以为中式菜肴的英译奠定理论基础。研究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梳理各种中式菜肴名称,探讨其英译策略,有助于中式菜肴名英译的规范和统一,也有助于语言和文化的对外传播。准确的菜肴译名可以帮助外国客人既能品尝到我国菜肴的独特风味,又能领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叙事诗创作形态的出现及成长,是现代文化背景下中西文学碰撞与对话中形成的具有现代性的文学类型之一.本文通过对30年代叙事诗创作形态的描述,和它的文学成长经验与审美要求的历史考察分析,期望发现并探索叙事诗文体类型在现代文学整体中的演变及意义,以及对中国现代诗学文体形式核心骨架形成与发展的作用,从而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建立在具体的文学类型史叙述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