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国际上对志愿者参与动机研究与我国本土经验研究,有利于深入分析城市青年参与志愿活动原因与动机。目前,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动机呈多元化特征:青年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体现出较明显的政府动员特征,而宗教价值驱动不明显;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更多是基于一种社会公益的奉献精神与互助精神,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也获得社会资本的积累。  相似文献   

2.
草根NGO之惑     
1830年,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美国访问期间,感受到美国社会中存在一种独特的志愿精神。他认为正是因为美国在政府、企业之外还存在一个强大的非政府组织(NGO)才造就了美国的繁荣。NGO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多年的历史实践证明,NGO发育程度是衡量社会自治与活力,衡量公民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而高效和廉洁的政府、创新和规范的市场、健康和有活力的公民社会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三大基石。  相似文献   

3.
虽然中国志愿精神和志愿活动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但志愿者和志愿精神、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服务领域的新概念.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志愿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关心报酬的人,或者说是不为报酬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  相似文献   

4.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5.12大地震让志愿精神在中国得到普及。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提出,要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有人因此发出“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生活方式”的呼声。  相似文献   

5.
作为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志愿服务事业在我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同时,志愿者权益和志愿服务活动缺乏保障、志愿组织开展活动的无序状态等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亟待通过法律加以规范和指导。推进志愿服务立法,已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6.
外来务工青年从事志愿服务活动与推动志愿服务的"全民化"是一种互构的关系,也是他们去标签化,重构身份系统的现代性行为表达。志愿力作为研究的概念工具,剖析了志愿力的三个维度,即意愿、能力和可为性。研究结果表明,外来务工青年的志愿服务参与意识、能力和可为性对于志愿服务参与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基于此,要从志愿服务意识的唤醒、能力的提升和便利性增强三个方面提高外来务工青年的志愿服务参与性,减少新的社会排斥,促进社会融入。  相似文献   

7.
如何提高社会志愿参与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愿服务几乎是每个文明社会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图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活动。最近,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上海居民社会意愿调查”显示,上海人的志愿参与程度并不高,其中城市居民为18.5%,农村居民为9.3%。那么,影响人们志愿参与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志愿参与度呢?  相似文献   

8.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在我国已经被普遍接受并推崇,总量6000多万的志愿者也成为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服务提供着重要的人力资源。在当前中国志愿服务繁荣发展之际,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完善志愿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志愿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成为摆在社会和志愿服务各相关部门面前最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近日,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志愿服务联合会正式成立。志愿服务联合会将以引导公民自觉自愿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加强全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等为宗旨,在温江区推动志愿服务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汶川地震救援中,NGO(非政府组织)的行动之迅速是出人意料的。众多NGO和志愿者的集体参与,迅速形成了公民社会的规模效应。在这一过程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一种由爱国主义、公民权责意识以及志愿精神共同构成的责任感推动着众多NGO集体行动,并在行动中形成合作。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结构由深刻变革的阶段走向一个逐渐趋于稳定、逐渐定型化的过渡时期.新旧信仰体系交替时期出现了真空期,随之也出现了青年信仰危机与信仰缺失的现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更是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志愿精神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青年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仅为社会和他人提供了帮助,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思想境界得以升华与发展。志愿精神的培育是帮助青年走出信仰危机、提升自我切实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公民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就是现代社会对于公民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及其贡献进行登记、认证,并且提供.相应的激励、回报措施。  相似文献   

13.
志愿活动应是志愿者的自觉活动,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开展志愿动员有其必要性,一是由于公民志愿意识低,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转型期中国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志愿动员必须考虑体制内资源和体制外资源在动员中的双重影响和作用,并进行路径选择,主要是社会化动员和半社会化动员。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教委在2015年发布关于将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政策,规定不少于60学时的志愿服务育人体验课程。高中生既有参加志愿服务的知识涵养,也有参加志愿服务的基本诉求,但是如何将志愿服务真正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让志愿服务具有真正的实效性,上海可以借鉴包括美国的"服务学习"理念、香港的"制服团体计划"和台湾的"志愿服务法"等新规和政策逐步完善评价体系和监督方式,让高中生愿意主动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切实发挥雷锋精神和志愿者精神。  相似文献   

15.
编读往来     
企业志愿服务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同:志愿服务不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也是员工个人发展、企业使命贯彻的共赢选择。企业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之一。而当这种志愿精神上升为一种企业文化时,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志愿服务队伍的兴起和规模的扩大。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中国社会导刊》2010,(15):11-11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不同于市场机制的社会机制,追求的是一种不为报酬的社会奉献活动。志愿者个体的选择折射出的公共意识、关怀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与公益奉献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千呼万唤的稀缺资源。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党中央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要求,各地区正在探索和尝试,陆续推出一些各有特色的经验。我们深入基层,与地方干部、志愿者、群众交流的时候,听到各种议论,所以也想谈谈自己的认识。我觉得关键是把握四个要素——党政统筹、社团管理、公民参与、法律保障。以下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8.
发展社会工作、推进志愿服务,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改善基本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安排。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大,站在人类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总结了党和国家发展的基本经验,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深刻提出了“五位一体”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加强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精神指引。  相似文献   

19.
“志愿者是火种,他们加入到志愿服务组织中有两种结果:熄灭或者越燃越旺。”可见,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壮大对于一个国家志愿精神的传播乃至志愿社会的形成意义重大。在“加快政府转型”与“释放社会活力”的时代浪潮下,党的十八大提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籍此,我国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育事业迎来了怎样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浓郁的志愿服务氛围和规范的管理使得志愿服务精神在美国深入人心,做志愿者早已成为这个国家的文化传统,笔者曾在纽约市曼哈顿区居住三年。深刻地感受到美国志愿服务丰富的内涵及其在调节国家与公民、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