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唐懿宗咸通九年 (86 8年 )七月 ,许佶、庞勋发动桂州兵变 ,率领 80 0戍卒 ,擅自北归 ,攻克徐州。贫苦农民荷锄为兵 ,如流水般投奔庞勋 ,发展成拥众 2 0万的农民起义。即由反压迫的戍卒暴动发展成反封建的农民起义 ,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运动的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2.
明朝中后期,朝廷日渐黑暗,宦官把持朝政,贪官污吏巧取豪夺,人民生活困苦,兵变、起义频频发生,土达军民亦开始奋争,发生了满四起事、灵州兵变、哱拜之乱等事件。  相似文献   

3.
唐德宗即位第二年即建中二年(781)发动了针对魏博、成德、淄青和山南东道四镇的讨伐战争。这场旨在扫平割据藩镇的军事行动,前后绵延七年之久,涉及唐朝东北、西北、中原及西南的诸多藩镇,导致了两次叛乱性质的兵变和皇帝的两次出奔,史称"建中之乱",亦称"四镇之乱"。"建中之乱"历来被描述成为一场一无所获的冒进军事行动,其实不然。本文将叙述这场武装冲突的始末,探讨其如何促使唐中央政府和原先割据的河朔三镇重新进行力量对比,并且附带性地促使皇家嫡系部队神策军的崛起及解决唐王朝的痼疾朔方军问题,重新形成安史之乱之后四方藩镇相互制衡、藩镇林立而中央政府屹立不倒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居延边塞戍卒的衣物,原则上是由戍卒原籍的地方政府负责配给并邮寄到戍卒所在地,不足部分由戍卒自理并可与官府配给之衣物一起邮寄。军官因享有俸金,衣物是需要自理的。因而,尽管一再严令戍卒不得私自买卖衣物,但边塞衣物的买卖现象却非常普遍,因此而发生经济纠纷的事例也颇为常见。  相似文献   

5.
宋神宗熙宁四年二月,戍守北宋西北重镇庆州的二千军卒,在广锐都虞侯吴逵的率领下,“大譟纵掠、斩关而出”,①一时酿成“关陕骚然”②惊动朝廷的兵乱,史称“庆州兵变。”如果把这次兵变置于有宋一代数百次兵变中考察,似无专题论述之必要。因为论规模,庆州兵变不算大,只有二千人参加,兵乱的整个过程也不过是数日便被残酷地平定下去,虽有余波,但形同流寇,已无妨大局。论性质,兵变者既无目的,又无组织,只为抗争  相似文献   

6.
杜甫一生中亲身经历了“开边”战争、安史之乱和蜀中之乱,在这三次不同性质的战乱中,杜甫写下了许多以战争为题材的诗篇,我们统称之为议战诗。本文试图把杜甫几次战乱中所写的议战诗综合到一起,从而分析他对历次战乱的态度及不同的心理矛盾,进一步认识杜诗现实主父精神的深刻性,认识杜甫忠君与爱国爱民的思想感情,为更深刻地认识杜诗的人民性与战斗性提供更有力的论证。  相似文献   

7.
汉代利用军队屯田始于武帝时,终西汉之世为一重要的政策。军队之屯田又可分为两种情况,即驻军屯田和戍卒屯田。驻军屯田往往因某次军事行动之需要而设,如赵充国在金城塞外之屯田,冯奉世在陇西塞外之屯田皆是。戍卒屯田是利用戍边的士卒进行屯田,这是一  相似文献   

8.
试论唐玄宗与肃宗地位之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玄宗夺取皇位主要是通过马嵬驿兵变、灵武即位、诛灭永王李、迁太上皇于京师等几个步骤逐渐实现的。唐玄宗与灵武即位的肃宗在安交之乱的硝烟弥雾中进行了一场权力更迭的政治较量,玄宗终因逃离京师失去民心被迫结束了自己的统治,而肃宗政争的胜利,恰是玄宗晚年悲剧生活的开始。玄宗与肃宗的斗争与内耗影响着唐代中后期的政局,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9.
一九二一年四月,河南陆军第一师师长成慎和该师第一团团长孙会友在彰德(今河南安阳)发动了一次兵变。这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发生的较大兵变之一。本文拟就这场兵变的性质、成因及其后果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不妥之处,敬祈指正。  相似文献   

10.
唐玄宗统治末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李唐王朝面临着极盛而衰和国家政局动荡的关键时刻,其王室内部又发生了一场颇为引人瞩目的军事政变,史称“马嵬驿兵变”.有关马嵬驿兵变的历史真象一直是学术界积极探讨的课题.不少学者已对此做过十分有益的研究.但也应该看到,对马嵬驿兵变性质及其作用,学术界尚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关兵变后台人物的问题便是其中一例.学术界在对马嵬兵变爆发前后整个过程中,幕后人物究竟是谁的问题上,大致  相似文献   

11.
以前关于陈桥兵变的研究,几乎是一部赵匡胤的"成功史",对兵变中的"失败者",即赵氏的政敌极少着墨。事实上,这些"失败者"群体并不在少数,遍布军、政枢要,他们的抵抗或不合作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兵变的进程,尤其是对入城路线的选择上。作为兵变中最重要流血事件的韩通之死,往往被后代史家视为军校王彦昇的独断专杀,然而置其于兵变及之后北宋政策的走向上来看,却恰恰是赵匡胤肃清后周异己军事力量的开端。观察这些"失败者"的踪迹,可以让我们对宋初形势有一个全景式的概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清初三藩之乱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作者根据对当时各阶层动态的分析,认为三藩之乱虽带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性质,但实质上却是一场分裂割据与维护统一的斗争;同时还指出了康熙在平定三藩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中国出现统一、安定的社会局面所起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居延汉简看汉代的戍卒管理制度李振宏汉代屯戍制度中,对戍卒的控制与管理,有一套严密的组织措施。以往在研究居延汉简中的劳绩制度时,笔者已注意到此问题,但因材料过于零碎、残缺,未能连缀成篇。最近居延新简的整理出版①,提供了不少宝贵的资料,使我们对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自由知识分子大都认为“西安事变”是“叛乱”,要求武力“勘平叛乱”。“九一八”以来,知识分子对国事的基本态度是,对日本的入侵要求和平谈判方式解决,对内部的军阀“兵变”却要求武力镇压。同“福建事变”时相比,国民党在1936年中,已经逐渐得到知识分子的普遍支持。他们认为中国政治秩序基本稳定,因此张学良以“逼蒋抗日”为由发动的“西安事变”,破坏了知识界所看重的“统一”局面。  相似文献   

15.
明代兵变,自嘉靖朝起便进入了高发期,规模也逐渐扩大,对明代中后期政局的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甘州兵变发生在正德朝和嘉靖朝交替之时,不仅开启了嘉靖朝兵变的序幕,且对后来诸多兵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嘉靖朝乃至明代中后期的重要历史事件。由于甘州兵变同嘉靖朝其他兵变相比,持续时间较短,规模相对有限,故关于甘州兵变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基于已有研究,本文对甘州兵变的时代背景、基本过程、明廷应对策略、总兵李隆责任的界定以及兵变的原因与影响等方面做进一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湖口兵变”是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发生的两次“兵变”之一,有30余名国民党中高级将领涉案。虽然并没有证据表明蒋纬国涉案,但他受影响极大。此后,蒋纬国基本上失去了蒋介石的信任,也为蒋经国所排挤,政治地位从巅峰坠落谷底,政治前途由“一片光明”转入“暗淡无光”。可以说,此次“兵变”是蒋纬国人生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7.
北宋庆历(1040—1048)年间,由于封建统治进一步腐败,接连爆发了几十次士兵哗变,从而构成了当时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兵变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存在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之中。但历代的兵变大部分为军队高级将领或皇室贵族所发动,其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夺取政权,其性质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庆历年间的兵变,则是由军队中的下级军官与士兵发动的反压迫的斗争,是当时社会阶级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兵变的出现,沉重的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这一历史现象,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庆历新政”、“熙宁新法”的背景和意义,对于了解北宋中期对外战争一再失利的原因,也有帮助。本文试图对这一时期兵变的原因及其所起的历史作用加以探讨,望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8.
试评李建成     
事建成是诞生于隋末唐初剧烈动荡变迁时代背景下的一位杰出历史人物,是唐初一位暂露锋芒的政治家军事家。本文具体从三方面论述:一、参与策划组织晋阳兵变并承担挺进关中的军事重任。晋阳兵变圆满成功,李建成功不可殁;二、襄助李渊完成唐初统一与建国大业,为唐初迅速实现统一稳定和各项典制、机构建设,做出了积极重要贡献;三、究本溯源,揭示了两《唐书》、《资治通鉴》关于李建成错误记载的根底所在,指出这些记载,纯系不实、诬蔑之辞。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具体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以及范仲淹的生平经历,从戍卒、将军和政治家三个角度全面分析范仲淹在作品中表达的戍卒远离家乡的浓烈乡愁,将军不能早日靖边的愤懑,政治家心怀天下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20.
“两当兵变”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有组织、有步骤、有目的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武装起义,也是甘肃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最早的一次起义。以习仲勋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伟大实践中,通过“两当兵变”培育并铸造了伟大的“两当兵变”精神。其内涵包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作风;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建军之本;中国共产党人化敌为友、壮大自我的政治境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