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今世界正兴起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新科技革命浪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早已为国人所共识,而科学技术的领先往往意味着经济发展的优势。本刊以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已任,致力于为少数民族传递最新科技信息,探寻科技致富之路。为此,我们特开辟栏目──《扶贫策划》,向您提供科技致富的种种可能途径。真诚希望本栏目能引起您的兴趣与关注,成为您的致富之友,为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作贡献。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800多个调查县近5万农户的种植意向调查:1999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将达到1.56亿公顷(23.4亿亩),比上年…  相似文献   

2.
泥腿子与科技结了缘 卢照祯所在的永州江华瑶族自治县涛圩镇杉木根村由于地处偏远,祖辈们基本部是一辈子刨黄土,一辈子守贫穷。卢照祯想,墨守陈规不能脱贫致富,城里人一天到晚嚷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咱种菜难道就没有一点科技含量吗?  相似文献   

3.
<正>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两个“必须”,明确了教育与经济建设之间的“服务”与“依靠”关系,反映了社会主义教育规律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是办好社会主义教育,进行教育体制改节的根本指导思想。本文以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为依据,在分析民族地区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4.
海南州先后确立了“科技立州,科技兴州”战略和“科教兴州”战略,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全州科技创新大会,陆续制定并出台了《关于科技立州,科技兴州的决定》、《海南州科技立州,科技兴州实施方案》、《海南  相似文献   

5.
我们要从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我们民族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提高拥有1亿6百万少数民族的综合素质,是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人才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认识民族高等教育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和加快发展。要正视挑战,抓住机遇,从服务西部大…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古往今来,科学技术的每一重大进步,都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变革,从而把人类的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后,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为突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引路人邓小平因之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的科技事业十分落后,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如此。由于科技水平低,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得不到开发,生产力得不到提高,生产发展水平较低,人民的生活普遍困难。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  相似文献   

7.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智力开发。”这段论述,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奋斗目标同教育事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揭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客观规律。认识这一规律,对边疆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同全国相比,边疆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更为落后。这样我们的任务也就更加艰巨,更加迫切。马克思曾断言:劳动生产力是随  相似文献   

8.
丁宏 《回族研究》2001,(3):93-94
1996年 5月 18日 ,在已故东干族著名作家亚瑟儿·十娃子 (Ясыршваза)诞辰 90周年的日子里 ,吉尔吉斯斯坦东干协会机关报《回民报》创刊发行。 5年后 ,即 2 0 0 1年 5月 ,东干族历史上第一份杂志《回族》正式出版。在杂志正文第一页 ,用醒目的字体写着 :“献给东干族书面文学的奠基人、吉尔吉斯斯坦人民诗人亚瑟儿·十娃子诞辰 95周年。”《回族》由“东干族文化与教育”社会基金会创办 ,其主编是《回民报》主编热希德·尤素波夫 (аРашидЮулов)。编辑部由 19名成员组成 ,包括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东干族著名作家、…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博览》2022,(14):49-50
<正>大禹治水与百折不挠的治河精神《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计130篇,其中《河渠书》作为《史记》“八书”之一,是我国第一部水利通史,为历代史书所效法,从而使整部《二十四史》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水利史料。司马迁还首次明确给予“水利”一词以防洪治河、灌溉修渠等含义,开创了沿用至今的“水利”概念。这是中国水利史志的奠基之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这已是人们的共识。但是,在民族地区劳动者素质低,劳动对象条件差,劳动手段落后的条件下,怎样才能使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并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我认为,要在键全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因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两者的结合点,抓住这个结合点,就会更有效地解放和发展民族地区农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正>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支受过良好训练的劳动技术大军,是民族地区当前发展科技,振兴经济的一项紧迫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下称《决定》)颁布实施后,民族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取得了某些效益,但就其现状来看,还远不能适应本地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广泛深入地探讨这个问题很有必要。一、提高认识,彻底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决定》指出:“职业技术教育问题已经强调多年,局面没有真正打开,重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对就业者的政治文化技术准备缺乏应有的要求,在于历史遗留的鄙薄职业技术教育的陈腐观念根深蒂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在10月31日《解放军报》第一版《各民族学员互帮互学紧密团结》一文中,见到有“■族”之称,我翻阅了一些有关资料,查对了《我国少数民族简表》中所列的55个少数民族,都没有找到“■族”的名称。是不是象“阿细”、“撒尼”属于彝族支系一样,“■族”也是南方某个民族  相似文献   

13.
岁末驱傩     
何谓驱傩 “傩”的本义是“行有节也”。如《诗经·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传曰:“傩,行有节度”。很显然,这与驱傩之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据《正字通》:“(?),同傩,为‘奈何’之合音”。《说文通训定声》:“傩,假借为(?)”。当“傩”与“(?)”通假时,“傩”的含义也就变为驱逐疫鬼之意了,《玉篇》:“(?),惊驱疫疠之鬼也”。《论语·乡人傩》集解:“傩,驱逐疫鬼也”。 驱傩的缘起 驱傩的记载最早见之于《周礼·夏官》:“方相氏……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驱傩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礼仪,其起因有如下诸说: 一种是《汉旧仪》说,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为疫鬼。一居江水为虎;一居若水,  相似文献   

14.
一、近年来关于“瓯脱”一词的讨论1982年,《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第一期上发表了何星亮的《匈奴语试释》,其中第十七个词是“瓯脱”,作者认为此词译自匈奴语中与哈萨克语[(?)]同源的词,其词义为“住所”、“定居地”。近年来,《民族研究》杂志上又发表了几篇关于“瓯脱”的论文,有刘文性的《“瓯脱”释》(1985年第2期),张云的《“瓯脱”考述》(1987年第三期)。因为“瓯脱”一词不是汉语固有语词,所以存在原意不明的问题。《民族研究》的两篇文章介绍了历代及现代学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工程中,民族工作的任务是什?黄苹、李富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民族工作》中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依据,认为抓住执政兴国这个第一要务,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谋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的科技、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16.
玛拉沁夫是当代著名蒙古族作家。195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之后,连续写了一批具有浓郁民族情调和地方色彩的短篇小说。茅盾曾对他短篇创作的特色作过全面深刻的概括,赞之曰:“构思脱略俗套”,“文笔轻灵、明丽”,“洋溢着诗意,喷薄着自然的芬芳”。近年来,他又发表了《草原的浪花》、《踏过深深的积雪》、《家庭舞会》、《活佛的故事》、《荒漠》、《大地》、《轨道》等一批富于哲理或象征意义的小说,以及  相似文献   

17.
《民族团结》一九七九年第一期刊登了赵来同志《壮族“歌圩”》一文后,有的同志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歌圩”在解放三十年来的今天,不应提倡,而应加以制止”。理由是:“‘歌圩’是广西农村男女青年耍风流、互相斗殴的埸所”,“往往是造  相似文献   

18.
神话学二题     
扶桑(扶木)释扶桑是神话中的名树,见于《楚辞·九歌·东君》、《山海经·海外东经》、《淮南子·天文训》等;又叫扶木,见于《吕氏春秋·为欲》、《山海经·大荒东经》、《淮南子·墬形训》等.扶桑是怎么样的桑树,就看“扶”字什么意思.与“扶”古音相近的词“丰”、“般”、“(魇)”、“丕”、“溥”,都可表示大义:《方言》、《玉篇》“丰,大也”;《方言》“般,大也”;《尔雅》、《方言》“(魇),大也”;《说文》“丕,大也”;《说文》“溥,大也”.这些词意义相同且古音互近,必从同一个词分化而来.“扶桑”的“扶”若与这些词的任意一个相通而也表示大义,均无不可.证据表明,“扶”与“溥”通.  相似文献   

19.
制订《少数民族教育条例》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保障和加快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加强对民族教育的依法管理 ,国家拟于“十五”期间出台《少数民族教育条例》。本文作者作为教育部《少数民族教育条例》起草小组成员和执笔人 ,较深刻地阐述了《少数民族教育条例》的法律地位 ,制订的意义、依据及思路 ,在此基础上 ,具体陈述了自己对《少数民族教育条例》框架结构及有关内容的设想 ,旨在昭示学界 ,求教方家 ,推进《少数民族教育条例》的立法进程。  相似文献   

20.
回族经堂教育的产生及早期形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历史上各少数民族的教育制度中,回族经堂教育颇具特色,它集宗教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为一体,随时代发展而变革,至今仍保留于回族清真寺内。对这一教育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限于篇幅,本文仅论述回族经堂教育的产生条件及早期传播情况,对于其教育制度、风格、社会价值等,将另文探讨。 一 所谓经堂教育,是在清真寺院里,由开学阿訇招收回族穆斯林子弟,诵习伊斯兰教经典,传授教义、教法等基本宗教知识,培养宗教接班人与普及伊斯兰教常识的一种特殊教育制度。“经堂”一词,始见于清初。刘介廉《天方典礼·例言》:“是书语气与经堂语气既不相合,则不能不起物议。”所谓“经堂语气”指在经堂学校使用的一种口语,“经堂”一词的出现,显然早于清初。早期回回穆斯林借用汉语词汇,将《古兰经》尊称为“天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