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庞彦强 《河北学刊》2004,24(6):132-138
艺术商品作为商品 ,同样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其使用价值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有用性 ,其价值是凝结在艺术产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艺术商品同其他商品进行交换 ,必须遵循共同的价值尺度。这个价值尺度 ,归根到底还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艺术商品的市场价值同其精神文化价值之间并不矛盾 ,精神文化价值越大 ,商品价值越高 ,反之就越小。由于经济规律和艺术规律的双重作用形成的其价格与价值间的悖逆及错位 ,实质上是由于艺术商品价值在艺术史上被切碎拆零后出现的特殊现象。由于艺术商品消费的最终结果是完成对人的全面塑造和推动人类进步 ,所以它的市场与流通除了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外 ,还要受到政治、社会和文化思潮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国际贸易原因研究的方法论国际贸易是指国际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商品是国际交换过程的主体,它蕴涵着贸易双方的一切联系和矛盾。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应该以商品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一定需要的劳动产品。作为能够满足人们一定需要的有用物,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作为凝结了人类一般劳动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既统一又矛盾,共同构成商品统一体。商品作为有用物相交换,交换双方关心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作为劳动产品相交换,交换双方关心的是商品的价值。因此,交换过程中,使用价值和价值处于不同的  相似文献   

3.
效用论价值定义辩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效用."商品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满足人的需要的效用."商品交换价值"是商品对其交换者的效用,是商品满足人的交换需要的效用,因而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对其消费者的效用,是商品对于人的消费需要的效用,是商品满足人的非交换需要的效用,因而使用价值实体是商品中所凝结的一般人类劳动之外的属性,如金刚石的坚硬性、衣服的御寒性等等.  相似文献   

4.
商品作为劳动产品,是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因此,从经济学和美学相结合的角度看,商品不但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还有审美价值。 一、商品是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和价值的三位一体 人的劳动是有意识和有目的的活动,它不但创造可供人类自身生存的使用价值,而且创造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审美价值。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结合在人类的劳动产品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劳动产品是劳动者直观自身的客体,它不但以其自然属性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而且其规则的形式、悦目的色彩以及优美的造型还作为审美价值满足  相似文献   

5.
略论精神产品的商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系中,精神产品是否具有商品属性?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什么是商品及商品属性,分析精神产品是否符合商品的质的规定性。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判断一个对象是不是商品,不是看它是不是物品,而是要分析它在运动过程中,是否通过产品的交换反映不同的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具体地说,一要看它有没有使用价值,二要看它是不是劳动产品,三要看它是否用来交换。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不会有交换,也就不会有交换价值,价值就无从谈起;如果不是劳动产品,就没有一般人类劳动凝结于其中,也就不可能存在价值实体;最后,即使是既有使用价值,又是劳动产品,但如果不是用来交换,而是用于施舍、赞助、馈赠、或自用。也就不存在以价值为尺度决定其交换比例的问题,无须在交换中透过千差万别的具体劳动比较同一的抽象劳动。  相似文献   

6.
1987年春,我开始对马克思的价值和价值规律思想表示怀疑——价值和价值规律存在吗?它在我国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中起什么作用呢?这是一个不能不弄明白的问题.一、价值和价值规律并不存在1.马克思所表述的价值是什么?马克思对商品价值的表述是,"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那么也就是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了,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部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它们剩下的……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现在只是表示,在它们的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  相似文献   

7.
首先提出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当然是因为其中没有凝结人类劳动。那么,是什么决定了人们不会为生产这种东西付出劳动?第二,为什么同一劳动过程中生产的凝结了同样数量劳动的正品、次品、废品的价值会依次降低以至于废品的价值为零?原因是它们的使用价值不同。那么,使用价值与价值在量上的关系是怎样的?同时,第三,为什么一个昨天没有价值的废品今天可能有了价值?第四,为什么自来水等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不随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下降反而提高呢?回答上述问题还得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找答案,…  相似文献   

8.
商品 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叫商品。马克思说:“能同别的产品交换的产品就是商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一种劳动产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或者有使用价值而不进行交换就不是商品。一般未经人类加工的东西(如空气、原始森林等)和用于满足自己需要而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 商品是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出现以后才产生的,在不同的社会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在  相似文献   

9.
在商品经济社会,文学作品一般总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文学作品的创作、出版、发行、销售、消费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表现出与一般物质商品生产相比所具有的相当程度的共同性。这昭示人们,在某种意义上.作为精神活动的文学活动也是一种经济活动,文学作品可以作为商品,具有商品属性。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重属性。即商品必须自各两个要素;一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一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一种劳动产品只要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就成为商品。从这个角度出发考察文…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要是从劳动的本质属性和条件属性两方面定义劳动的,并从三个层次把握劳动的内涵。目前,对劳动和价值的理解和把握必须与时俱进。从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劳动,劳动是人类改造劳动对象形成使用价值和价值所耗费的体力和脑力,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产品中所耗费的体力和脑力。价值是凝结在劳动产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劳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几个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某些部门应用机器人进行生产,出现了所谓“无人工厂”、“无人车间”,似乎商品价值不再是劳动创造的,而是由机器人生产出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企图以此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从而否定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自动化生产体系的出现,能够改变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一、生产的自动化与创造价值的劳动无关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二重属性。商品的这个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对此,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生产的自动化和机器人的使用只是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劳动生产力只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而与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无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因此  相似文献   

12.
一、什么是商品 什么是商品?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直认为,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没有经过人类劳动的物品,即使对人类有用,也不能成为商品;是人类劳动产品,但如果不是用于交换的,也不能为商品。2、凡是商品,都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东西,不能成为商品;有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能成为商品。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劳动的二重性和由此产生的商品的二重性: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虽然在质上千差万别,但都是同一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的不同存在形式。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具有质的特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价值。既然具体劳动是抽象劳动的多种多样的存在形式,那么商品的使用价值也是价值的不同存在形式。(注:价值实体凝结在商品内部。这个实体不能以“纯粹的”形态孤立存在,否则将是形而上学。它必然通过一定的形式存在,这形式只能是使用价值。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经济学界关于第三产业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讨论中,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由于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体是价值的载体.而第三产业的某些领域不生产物质产品.所以不创造价值;如果承认第三产业的劳动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就抛弃了马克思的价值定义.简言之.只有以“物质产品”(应称实物产品)为凝结对象的劳动才可能创造价值.我认为、这种把劳动是否“实物化”当作判断是否创造价值的“试金石”的观点,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看.都是难以成立的.为什么“实物化”不能作为创造价值的试金石呢?我在“马克思关于非实物使用价值充当价值承担者的思想探讨”(载《当代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一文中作过分析,现从另外的角度再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15.
价格宏观调控和价值规律陶人(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人类劳动,它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因此,价值只有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才具有客观现实性;价值也只有通过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关系,通过交换价值的形态方能表现出来。货币产生之后,商品的价值量通...  相似文献   

16.
关于深化对劳动价值论认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价值理论的核心是形成商品价值源泉的问题。劳动价值论从分析商品二因素入手,科学地探索出劳动的二重性质,揭示了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对劳动价值论要有新的认识和发展。一、要充分认识物质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价值是抽象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离开了物质要素,就不能生产出使用价值,从而也不可能创造出价值。马克思在对劳动过程、劳动生产率和价值的分析中,几乎都涉及…  相似文献   

17.
一、科技成果是脑力劳动为主的商品科技成果主要是通过脑力劳动来完成的,也要有一定的体力劳动作为辅助劳动。尽管单位脑力劳动时间大于单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可以通过一个大于1的系数关系换算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我们都知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而价值量是价值大小的体现,是等价交换的具体尺度。从这里可以看出,任何一项科技成果都有自己的价值量,凝结着人类的劳动,所以说,科技成果具有商品的第一个基本属性——价值。科技成果具有使用价值,一般人都会抽象地承认,但在具体问题上则往往加以否定,他们把科技  相似文献   

18.
陈越和林菲同志在贵刊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发表的《试论技术贸易》一文,颇有新意,读后很受启发。但该文认为:“技术知识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使用价值可以创造价值,而且可以创造出高于技术知识自身价值的价值。”对此,我认为是值得的商榷的。这里涉及到一个对于价值的源泉及其本质等基本范畴的理解问题。我们知道,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价值是由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人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才具有创造价值,并且创造出比自己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这种属性,其它任何物品的使用价值,都不可能具有这种属性。因此,技术知识是根本不可能创造价值并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陈越和林菲同志也可能认为,他们所讲的技术知识也是一种劳动,并且是一种高级的脑力劳  相似文献   

19.
经济的现代化,导致了人们观念的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价值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发展趋势如何?试从社会学的角度作一初步考察。价值观念是人类为了生存,通过生产劳动在不断取得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物质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人们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懂得了“财富”的含义就是物的使用价值,当把价值理解为“财富”的时候,价值观念的理论形态就出现了。当然,这首先是一个经济学命题。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6页) 尽管价值观念是从经济中产生的,然而丰富多采的生活,使它不仅仅是以自然物,而且是以社会物、精神物等等的价值现象作为研究的内容,这样,价值就成为不同学科都应研究的对象了。例如,从人类劳动凝结于商品中的“价值”角度,即把它当作实体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国第三产业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政策入手,试析其理论原因。在理论上,我们曾片面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再生产理论,认为只有物质资料的生产部门才能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而第三产业的大多数部门只消耗社会财富,不能创造价值。显然,这种认识过份强调了第三产业劳动不生产物质产品,却忽视了它能够提供同样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劳务产品和精神产品。事实上,第三产业劳动提供的使用价值也能够以其效用来满足人们的需要。面包可以驱除饥饿;洗浴可以清身爽体;看戏可以带来美感享受,等等。无论是以哪种形式满足人们的需要,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使用价值。第三产业劳动在创造特殊使用价值的同时又形成了价值,也就是花费在劳务生产和精神生产上的凝结在“服务”之中的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它在商品交换中表现为价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