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雄史诗被称为“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在我国南方还是北方,英雄史诗都是一种反映与民族命运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及英雄业绩的规模宏大的古老长篇韵文作品,“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战争”的“传奇故事”,是  相似文献   

2.
穷凶极恶的反革命派江青,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野心是由来已久的。在伟大的批林批孔运动中,她居然打出“倾向法家”的旗号,贩卖“英雄史观”,把儒法斗争永恒化,将历史上的人民群众丑化成惟法家马首是瞻的芸芸众生,给叛国篡权的吕后戴上红帽子,如此等等,都是对历史随心所欲的篡改和伪造。一九七四年夏季,正当群众性的批林批孔运动蓬勃开展之际,江青按捺不住自己的  相似文献   

3.
一在中华民族的古老的传说中,记载了许多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或半神半人的英雄。古老的神话讴歌了这些神和神样的英雄,神明和英雄成了历史的主人。人创造了神,神被堂而皇之地纳入了历史,人自己却掩覆在历史中而让出了自己的席位。人类“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活动而已。”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们认识能力的逐步提高,人的价值的发现,神  相似文献   

4.
“四人帮”借批儒评法,肆意歪曲和伪造历史,阴谋篡党夺权,我们必须从政治上和理论上予以深揭狠批,肃清他们的流毒和影响。另一方面,史学界对于历史上有关法家的一些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也是非常必要的。明末清初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曾经被戴上“法家”的帽子。其理由是:他“尊法”,所以是进步的;既然进步,必属“法家”无疑。有一个公式:不论任何时候,“尊法”即进步,而“反法”即反动。中国历史真有这样的一般公式吗?我们不妨以王夫之为例,从一个侧面看看历史的真象。  相似文献   

5.
随感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有这样一句话:“英雄可以被毁灭,但是不能被击败。”初见这句话时,有些疑惑,只觉得这句话很有哲理,却又说不出什么来。什么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我不知道。总以为英雄只是以某方面来说的,在另一方面,他可能只是个小卒。就拿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来说吧。他们都是从战败的烽火中重建,居然有了仅次于美苏的经济成就,甚至让世人怀疑:到底是谁打输了二次大战?撇开其他的,就这点而言,日德某种程度中也称得上英雄。但是二战中,日本对其周边国家,尤其是我们中国的迫害,德国对犹太人惨无人道的待遇,都是令人发指的。尤其是日本,它…  相似文献   

6.
丹东是辽宁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丹东与朝鲜的经贸合作是促进“五点一线”建设的重要策略之一。为此,在丹东与朝鲜的经贸合作上,要提高认识,正确定位;利用优势,拓展经贸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将丹东建设成为对朝鲜的物流集散地以及加强经贸合作监管的力度,发挥各类各级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历史是谁创造的?是英雄创造的,还是奴隶们创造的?这历来是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斗争的焦点。几千年来,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一贯颠倒历史,宣扬“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把人类历史的发展说成是少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决定的,称他们为“天赋才能”的“圣人”。而真正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则被诬蔑为“小人”“渣滓”,是只能受他们任意摆布的“群氓”、“阿斗”。二千四百年前,孔老二以奴隶制卫道士的身份出现,反对新兴的封建制度代替没落腐朽的奴隶制度,横身躺在历史车轮的前面,声嘶力竭地狂吠“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就是要人们相信:奴隶主世世代代是“上智”,是生来统治人的;奴隶世世代代是“下愚”,是命中注定要  相似文献   

8.
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授予“美国英雄”称号的华裔,也是最受各界名人,尤其是好莱坞明星欢迎的肖像画师。  相似文献   

9.
一八六一年(清咸丰十一年)二月,在山东西部爆发了一次农民起义,宋景诗是起义队伍中一支比较强劲的黑旗军的首领。他参加起义后不久又投降了清军,并随同清军镇压当地农民起义军、安徽捻军以及陕西回民起义军。但过去的某些历史著作却以“一时的策略”、“暂时的妥协”等理由为其辩护;并进而对宋景诗备加赞誉,给他戴上“农民革命英雄”、“坚强的农民领袖”等桂冠,似乎他的全部历史活动都是无可非议的。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因此,有必要弄清宋景诗的实际历史表现,给他以实事求是的评价,使人们正确认识这一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从来只有“救火”英雄,而没有“防火”英雄。因为救火者危难时候显身手,大张旗鼓、轰轰烈烈;防火者却只是做些平淡的预防工作,不需要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在企业管理及考核中,管理者不应该只喜欢和重视“救火英雄”,而不重视“防火者”的功劳和作用。因为那样一来,“火灾”就有可能越来越多,会有许多的救火英雄  相似文献   

11.
论秦良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良玉是明末四川的一员女将,是一个存四川地区颇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在文艺作品中,不乏见以秦良玉为题材的篇章,然而专门论述她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的文章却不多。郭沫若同志在歌颂抗日英雄赵一曼烈士的时候,曾经联想到秦良玉,为宜宾赵一曼烈士纪念馆题下了这样的诗句:“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犹存良玉踪,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后来郭老又在《四川日报》上发表题为《关于秦良玉的问题》的文章,进一步指出:“秦良玉这个人物是不好完全抹杀的。”“要称秦良玉为‘巾帼英雄’,似乎也还不  相似文献   

12.
《黄埔四期》重述了自北伐至“文革”后这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力图以文学的方式祛除政治对历史的遮蔽,挖掘那些被隐没的史实;用传奇的笔法展示那些被历史埋没的英雄,再现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史, 还民族英雄以应有的尊重。  相似文献   

13.
在蜀汉后期的四个重要人物中刘禅虽然平庸,却安于君位,与历史上形形色色的昏君、暴君相比,表现不算太差,堪称“庸主”的典型;蒋琬、费祎是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对稳定蜀汉政权起了重要作用。《三国演义》对他们执政时期一笔带过,是一个明显的缺陷;姜维虽力图继承诸葛亮遗志,但国势衰微,无力回天,只能成为一个令人同情的悲剧英雄。  相似文献   

14.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是中唐诗人刘禹锡的名作,古今传诵。然而,自“四人帮”伪造儒法斗争史以来,刘禹锡被戴上了“法家”的桂冠,这篇作品也被无限制地拔高了。问题是我们的一些同志,在古典文学研究工作中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不尊重“历史辩证法的发展”,把古人现代化,如有的说什么“‘沉舟’‘病树’正是对腐儒集团的嘲笑,  相似文献   

15.
枭雄的遗憾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顶沉甸甸的帽子戴在了他的头上,一戴就是几千年,太大、太沉、太久,以致于我们无法看清他的脸,是阴险狡诈的白脸,还是饱含一腔救国救民之热血的红脸?千余年来曹操成了封建帝王统治的反面教材,成了封建儒家文化的牺牲品。曹操被他们定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奸臣,一部《三国演义》更将这种不合理的论调推向了极至。有人不禁要问:“孙权、刘备难道就称得上是英雄吗?”孙权,不过一介匹夫,其志不过偏安江东一隅,只知割据一方,并不知人心思合。他的存在只能阻碍国家统一,他本是历史的罪人,岂敢论英雄乎?刘备,不过是一…  相似文献   

16.
艾安  能能 《可乐》2010,(6):73-73
看看历史,不难发现,好男人总是相似的,烂男人却各有各的“精彩”。 最无常前男友:吴三桂 陈圆圆是秦淮八艳之一。吴三桂遇到她,是在国舅田弘家的一次歌舞宴席上。他被陈圆圆迷得神魂颠倒,答应“大难来时先保护田家”,于是抱得美人归。起初,她以为自己总算逮住一个英雄了,没想到战事一紧,吴三桂撒丫子就跑,把她留在京城府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史论结合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文学作品中“普通人”形象与“英雄”形象的美学内涵及其在中外文学史上的兴衰流变,具体分析了这种嬗变的历史条件与理论根据,并进而分析了“普通人”形象的美学特征。本文认为,“非英雄化”的过程即是“英雄”的人性复归的过程,而从“英雄”到“普通人”的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是“人的发现”,是把文学看作人的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同时也是作家对人生整体观照的结果,因而主张建立一个普通人的人学整体观。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英雄"传记--试论王粲《英雄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粲的《英雄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记载“英雄”的传记。该书全书已佚,存在书名讹误、材料真伪与具体写作时间等问题。据史料分析,其主体部分当写成于建安十三年(208年)九月,作者归曹前,反映了曹操统一北方以前汉末群雄割据时代最宽泛的“英雄”概念。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我国史学界对丹东这位法国大革命中的重要历史人物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突破,人们开始摆脱了对丹东的传统旧说,但对丹东外交政策的研究至今仍无专文,本文试图就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教同行专家。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中的武松形象被金圣叹誉为“天人”,历来得到读者的肯定和赞扬。民族危亡之际,武松被塑造成为“侠之大者”的完美英雄,成为了被压迫阶级的代言人。在消费主义思潮冲击下,武松的英雄形象被肆意解构,呈现出凡俗甚至庸俗的一面。在英雄情结的作用下,武松形象出现了回归的趋向,这显示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与敬仰,渴望从英雄的正面形象中获取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