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的妇女学着重于对“妇女本质”的求证和对“妇女问题”的溯源;90年代以后的妇女学一方面继承了追问“妇女本质”的传统,另一方面将妇女学界定为对既有知识传统关于妇女的知识之解构与建构。认为作为“人学”范畴的妇女学应该超越以男权为主体建构的知识传统,作为“知识论”的妇女学则需注重知识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自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以来,国内妇女学走过以妇女问题和性别议题为对象的研究为主的妇女学,到本世纪以学科背景下的学术研究、高校内的课程发展与组织体制的机制化探索的学科化推动的历程。同时对30年来,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妇女学推动者(集体或个人)在学理、概念和推进策略、方法上的异同及产生的影响进行梳理并力图理论化。在此基础上,展望妇女学的未来走向——通向学术女性主义与行动女性主义的联手推动中国社会的积极变革。  相似文献   

3.
我国妇女理论孕育了妇女学课程,而妇女学课程又拓展了妇女研究的领域。妇女学课程在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设妇女学课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学习借鉴西方女权主义的精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完善妇女学学科。  相似文献   

4.
我国妇女理论孕育了妇女学课程,而妇女学课程又拓展了妇女研究的领域。妇女学课程在提高女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设妇女学课程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学习借鉴西方女权主义的精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完善妇女学学科  相似文献   

5.
中国女性社会学学科化的本土知识建构经历一个累积过程.这个累积过程,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是否有明确的学科建构的意识决定了广义和狭义积累过程的区别;这个过程包括前学科化建构时期和学科化建构时期.以前学界并没有从学科化的角度进行阶段的划分,而这种划分是有必要和有意义的.中国女性社会学学科化的本土知识建构还不是一个成熟的独立学科,需要大力发展.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国外蓬勃兴起的妇女学在中国得到回应。这里,我们把妇女学界定在高校进行的以知识生产和传承为目的的研究、课程和机制建设行为,而不是单纯的研究。用这一标准来衡量,可以看到妇女学在起步后经历的几度“冷”“热”变化。妇女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已浮出水面,并将给中国的教育带来生机。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妇女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妇女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在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的教学与科研领域之中。20世纪80年代初,妇女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中国兴起。近几年来,随着妇女理论研究热潮的兴起,人们从各种角度,广泛探讨妇女学的基本内容,使得中国妇女学得到了不断完善。 一、妇女学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一门学科能否创建,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有无必要研究这门学科的理论价值;二是社会有没有创建这门学科的基础。妇女学能够兴起发展,正是顺应了这两个条件。 中国原来没有“妇女学”这一概念,1982年才有人开始使用“妇女学”一词。它见诸于《国外社会科学》杂志上刊登日本学者白井原的《争取女权运动的历史和妇女学》一文中,同年,华中工学院陈荣佩在《毛泽东社会学思想初探》一文中也提出妇女学的概念。1984年有关妇女学的文章大量登载。在全国妇联第一次妇女理论研讨会上,有人提出要建立中国的妇女学。许多专家学者,特别是全国各级妇联理论工作者,就中国妇女学的逻辑体系,以及中国妇女学应有的特色等问题发表了见解,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1986年关于中国妇女学的讨论进入了最热烈的阶段。学者们就妇女学的性质、对象、内容和方法等等内容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在全国妇联第二次研讨会上,把建立中国妇女学  相似文献   

8.
为推动妇女与社会性别学学科在我国深入发展,解决理论方法、研究范畴和现实关注等问题,将全球视野和区域比较运用到本土妇女与社会性别学研究中来,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面向全国开设"学术女性主义基础"与"妇女与社会性别史导论:理论和方法"两门课程;同时注意介绍妇女学发展的学术史,包括西方、亚洲和中国本土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关注点,回顾了中国妇女史研究的百年历程,探讨和反思了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的研究方法和视角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民初,主持《妇女工作》杂志的老一辈妇女理论工作者侯狄同志,提出并赞成用“妇女学”,指出要重视妇女问题的社会调查和理论研究,以逐步改变妇女活动落后于妇女工作实践的局面。20多年后妇女学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80年代诞生的“妇女学”标志妇女研究进入了新阶段。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妇女学课程和创办研究机构,其女性视角的妇女理论受到女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关注。可以断言,随着现代化进程,妇女学教学和研究必将以自身的价值而更昭著于世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的亚洲妇女研究是在妇女学界的学者和几所高校的妇女研究中心、高校教师及社科院和妇联系统研究者的共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妇女学界的学者通过举办数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加强了亚洲妇女学者之间的交流,为亚洲妇女研究提供了研究框架、理论方法。而历史、教育、经济、政治、文学等其他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去关注亚洲妇女,进行了相关研究。自1990年至2008年共有200余篇论文发表,研究主题主要侧重在妇女教育、就业、地位及妇女运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中国女性/性别研究已形成一个新的学术领域,考察其学科建设三方面——学术共同体、学术研究和学位教育——的状况和进程,不难发现,“顶层设计”方式为该领域的形成营造了合适的社会氛围和外部条件,而“摸着石头过河”才是女性/性别研究学科建设的基本之道.这不仅因为该领域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其研究对象、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均与其他多个领域产生交集;而且因为学术研究在于求实、求是、求真、求新,知识创新就要探索不止;还因为学术共同体的范式和运行机制是在其自主自治的学术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成长之中的女性/性别研究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3.
女性教育课程是以一定的妇女观和教育理论为指导,根据女生身心特点和特殊学习需求开设的一系列课程。分析美国5所女子学院妇女学或性别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发现,除开设美国妇女史、妇女学或性别导论、妇女/性别研究方法等专业基础课程外,这些学校开出了丰富的跨院系的妇女或性别研究选修课程,而且分种族、分地区研究妇女的课程占有一定比重。相比而言,我国女子高校女性教育课程资源不足,跨院系开设的女性教育课程十分稀缺。加强跨学科培养是提高我国女子高校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95世妇会以来的10年,中国大陆女性人口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具体表现在 女性人口学作为人口学的分支学科建设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研究力量不断增强;社会性别分析已经作为重要的研究视角引起了人口学者的重视;学科交叉的特点日益突出;研究方法也不断丰富.学术刊物刊载的研究论文增多;女性人口研究的著作不断涌现;同时也存在对女性人口学理论研究重视不够,学术交流的平台及氛围未完全建立,学术成果的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前,体制变革对中国妇女加强主体性和自我意识提出了历史性的要求,女性成为"问题"压力下觉醒的群体,"妇女问题"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点,"妇女研究"随之兴起。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妇女研究"中去,对这一领域开展学术的梳理和讨论,挑战传统的知识结构,重构女性主义理论,将推进妇女研究的学科化。诚然,女性主义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压力与困惑。  相似文献   

16.
1924年,国际妇女节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妇女运动的标志性节日。受政治环境和国共两党妇女政策的影响,妇女节庆祝在中国呈现两种迥然不同的面貌。节日的庆祝,将广大妇女团结起来,以群体面貌参与社会生活,增强了妇女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同时,作为节日,妇女节也成为政党进行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中国现代历史上“妇女回家”四次争论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导火线以及造成的社会影响。着重指出 ,在民族危难之际 ,妇女解放首先要求得民族解放 ,才有自身的解放 ,“妇女回家”则剥夺了妇女爱国救国的权利与义务 ,没有妇女的参与 ,就没有革命的成功 ;改革开放后 ,社会上出现的劳动力过剩以及就业压力问题 ,不是妇女就业造成的 ,也决不是“妇女回家”能够解决的 ,必须依赖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