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关雎》诗解辨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照礼乐制度及相关文献材料,<关雎>当作于周召分陕而治时期.<关雎>本义应从主题义与主旨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关雎>蕴涵着对殷周交替时期的淫乱风气与抢婚习俗的批判并确立了妇德观.<关雎>诗用发生过三次大的变化.<毛诗大序>释义准确而后来诸说多有误解.  相似文献   

2.
<毛诗序>之作者与大、小序的关系始终是<诗经>研究史上的热点,却由于<诗经>的传授系统在汉代以前缺乏可以论说的可靠材料,争论多停留于推测,聚讼纷纭而无进展.楚竹书<诗论>的问世,提供了先秦儒家的传诗及诗论的可靠材料,可以推动旧问题的新探讨.楚竹书<诗论>以"好色"说<关雎>,反映了孔、孟以人之情性本然为礼乐教化的基础这一重要命题.荀子坚持了这一论点.<毛诗大序>中也有这一思想的表现.但是,<毛诗小序>则完全否定情性而以史说诗,强调政治讽谏之用.因此,据说是传于荀子的<毛诗>,其中应有后人学说的掺入.而考察先秦儒家<诗>学与今传<毛诗>的关系,楚竹书<诗论>是一个重要的参照.  相似文献   

3.
从现代语法学角度出发,归纳概括了<毛诗诂训传>这部训诂学著作中的六种语法分析方法,指出将<诗经>原文同<毛传>传文相比较,可以看出部分语法现象从先秦到西汉的历时变化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历代治诗、论诗者当中,有不少人对<君子偕老>、<鹑之奔奔>、<墙有茨>、<南山>、<敝笱>、<载驱>六诗的诗义执直接或间接刺宣姜或文姜"淫乱"之说.其实,宣姜、文姜的所谓"淫乱"是事出有因,如果我们从春秋齐国的特殊文化背景去考察,最后得知,宣姜、文姜的行为不属个人淫乱,而是一种大众化的社会行为.之所以<诗经>六诗的诗义探究者们冠以"宣姜文姜淫乱"的恶名,是历代治诗方法的错位和儒家伦理思想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5.
通过核对<全唐诗>及<<全唐诗>补编>,发现黄震云先生<<全唐诗>补遗>中所补之唐五代诗存在问题较多,尤以"新见作者26人"为甚,是近年来学界较大规模的唐诗误辑工作.  相似文献   

6.
儒家名篇<礼运>由于种种原因,古今学者多认为是孔子或其门人真言.本文通过<礼运>与荀子学派观点多方排比考订,发现<礼运>的内容与荀学主要体系大致相同,两者有直接的关系.<礼运>在传承过程中,受到荀子学派之<易传>的明显影响,可见<礼运>出自于荀子及其后学.  相似文献   

7.
<北游>是冯至诗学发展历程中具有过渡意义的一首长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精神状况的不满.其与艾略特的<荒原>有内质上的相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及加缪有关荒诞与拯救的思想也在该诗中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8.
两汉时期,经学鼎盛,<诗>三百篇同样也被纳入经学的范畴,成为"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道德教化的载体和统治阶级"敷皇极以创业"的政治工具.但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诗>三百篇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态势.随着时代的前进,文学主体意识的加强,在仍以"诗言志"为主旨的前提下,一部分学者文人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重新的诠释.尽管这些言论并不如经学影响之广泛,同时也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但却是后世<诗经>非经学研究的先声,为<诗经>学研究最终摆脱经学的束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地域文化的视角研究<诗经>,古已有之,而探讨<诗经>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显著的地域文化现象则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诗经>的一个切入点.从<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州文化、三秦文化、齐文化和宗周文化等若干鲜明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话>的分析,论述后世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以此认识目前普遍共认的陶诗之价值和地位是经过怎样的过程而形成的.本文大体上分三层展开论述关于<陶渊明诗话>的版本和体例;<陶渊明诗话>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陶渊明诗话>中论及的后世对陶诗论争的焦点.其中,"<陶渊明诗话>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又分三层论述陶诗的风格;陶诗的风格与后代诗人风格之比较;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历代以来的演变."后世对陶诗论争的焦点"分四层论述关于陶诗思想属于道家还是儒家之争;关于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理由之争;关于题年号和题甲子之争;个别陶诗真伪之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对今文经学、古文经学以及谶纬的发展、演变和相互关系的考察,根据经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将汉代经学划分为初起、今文经学极盛、今古文对立表面化、今古文于对立中开始走向融通、集大成局面出现等五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经学问题略作评析。  相似文献   

12.
孟子是西汉今文经学的先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孟子对西汉今文经学的影响:孟子关于孔子作《春秋》说奠定了儒家经学独尊的理论基础;孟子某些观点有助于西汉今文经学走向体系化;孟子关于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说诗方法对汉初今文三家诸多有启示;盂子通经致用的精神为汉代个文经学家所继承;盂子的某些学术观点多为西汉今文经学所吸取;最后得出孟子是西汉今文经学的先驱人物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在古典文论的影响下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批评风范.他强调直觉感悟,善于营造意象,运用比喻、象征、类比等手法传达阅读感受,形成“托物取象”的论证方法;形式自由,短小精悍,文字飘逸、饱含诗情,形成了诗性言说下的散漫文体与诗意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否有逻辑学一直是逻辑学界争论的问题.近代学者从求同的角度出发论证了中国有逻辑,但他们的论证有很大的局限性;持同样观点的一些当代学者在求同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中国逻辑的民族特色.另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证了中国无逻辑的观点.笔者认为,中国有古典逻辑,但只是处于萌芽状态.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持这一观点是比较客观的.  相似文献   

15.
早期中国电影普遍接受了经典剪辑的手法,它带来了时空压缩、景物情态与人物心理交互作用的效果。张恨水是较早地受到电影影响的作家,虽然他不一定自觉地意识到了自己小说中使用了电影的剪辑手法,但是通过实例的分析仍然可以看到,其小说和电影之间确实具有以剪辑为基础的共享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舞中所蕴含的"形"、"象"、"意",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其中"象"的哲学意蕴是指想象中的外物形象。舞蹈作为人体艺术语言,动作姿容的外表形态是舞蹈的"象",动作姿容的内涵是舞蹈的"意"。将中国古典舞置于辩证关系上进行分析,古典舞之所以在中国源远流长和认同是因为以"道"作为其内在的精神核心,以"划圆"为运动规律核心,以"气韵"做为其内外情感的两重性,以流动性和变化性启示宇宙内部的和谐与节奏,同时体现了"古典精神"于中国舞蹈的影响和延伸意义。  相似文献   

17.
明清诗话将多变而冗杂的诗之"气"理解为大自然或人体之气,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创作心理与倾向,是一种成熟而务实的诗歌理论心态。在对诗气的探索之中,有如寻求隔水蒹葭之伊人,挫折中折射出了一缕淡淡的迷茫。然而正是在这百折不挠的探寻之中,才使人深切地感受到:其探索的过程和经验,实为后人诗歌创作竖起了一面泽被百代、可资多方借鉴的铜镜。  相似文献   

18.
旧《济贫法》直到英国工业革命前期都是贫困救济的重要法律依据,但它所体现的是传统的经济观念,这与工业革命的经济社会变化越来越不相容。古典经济学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以自由放任为核心的理解现实的新理念,在新思想体系影响下,社会对贫困救济的观念不断发生着改变,最终导致《济贫法》改革和《新济贫法》的确立。  相似文献   

19.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制不同,产融结合模式主要划分为市场主导型、银行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三种模式,目前对于我国采取何种模式,各方观点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三种模式的市场条件等因素进行比较,同时分析了我国产融结合的历程和特点,认为作为一种最终目标,我国宜于选择市场主导型模式,将英美模式作为我国产融结合的目标模式。  相似文献   

20.
系统地回顾了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之“经方”在历代应用的成就 ,其应用沿革与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深入地认识经方在各个历史阶段背景下的应用 ,才能有助于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学习和研究经方 ,使仲景经方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为现代人类的医疗保健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