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丰富和深化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时代给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坚持在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中探索,从而丰富和深化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我们党探索三大规律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面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备坚实的哲学基础。它围绕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三大规律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理论观点,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全面、有效地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形成鲜明的实践特色。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在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人本逻辑,着眼于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体现了共产党的执政本质、执政的终极目标,从总体上强化了党的全面领导,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汇集现代社会的基本要素,从新物质文明、新政治文明、新精神文明、新社会文明、新生态文明方面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等方面,诠释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同时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观察世界、认识国情而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 ,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科学基础,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的未来形态,指出了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目标。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根基,表现在:提出了"实事求是"这一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方略、体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社会政治基础和经济与文化基础以及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6.
共产党执政规律从属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社会主义建设特殊规律之下的个别规律,认识这一规律,需要进行多维透视,也需要处理好多重关系。规律有预测功能,因而具有价值性,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价值体现在共产党执政活动的理性自觉之中。“三个代表”是对共产党执政最根本规律的总结,同时为我们党进一步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追寻执政规律的价值提供了根本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文选》全面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丰富内涵,集中展示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运用,紧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以其深刻反映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要求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时代性课题作出了科学的解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一脉相承 ,主要体现在它们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基本政治立场及理论品质上的一脉相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主要体现在它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上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总结吸收了我国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与实施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之历史经验和思想智慧,并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成果与教训为鉴,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从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要求等方面对发展理论作出了重要创新,为我国制定和实施更加成熟完善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相统一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蕴涵的"真",体现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创新认识;科学发展观蕴涵的"善",体现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蕴涵的"美",体现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世界和谐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时代特征和人民需求为逻辑起点和内生动力,立足新时代这一党和国家发展的最新历史方位,创造性地、历史性地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三大时代课题做出科学回答和深刻诠释,实现了重大理论创新、关键领域变革与重要实践突破的良性互动,彰显了科学世界观与实践方法论的辩证统一,标注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长期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新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成功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指引下,科学把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解决中国改革和建设实践中具体问题的产物,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凝练和升华的产物,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把握三大规律,提高执政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在 5 0多年的执政过程中 ,逐步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 ,科学判断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 ;做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决策 ;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不断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提高了自身的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15.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核心执政理念,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加深认识的同时又有所提升,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要求加强党的执政伦理建设。江泽民主要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维度阐释加强党的执政价值合理性建设,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维度阐发加强党的执政工具合理性建设。江泽民论加强党的执政伦理建设对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在科学执政实践中形成了一些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发展和自身长期执政的基本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是科学执政的前提;理性对待科学是科学执政的认识基础;把握三大规律是科学执政的基本要求;创新体制是科学执政的制度保证;转变执政方式是科学执政的有效方法;提高执政能力是科学执政的重要目标。这些经验来源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新的执政理念和践行目标,而和谐社会的构建植根于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重要动力和根本基石。实施公平正义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申永华 《南都学坛》2009,29(5):100-103
构建和谐社会,寻求社会结合的最佳方式,是人类永恒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追求,因而也是构成人类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最深刻的矛盾即和谐与发展的对立统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有着内在的关联性。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发展模式、政策上保证以人为本的方向;坚持不懈地提高执政党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能力;必须把和谐社会的基本特质法治化,运用法律制度手段构建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解放思想的过程,是尊重规律、揭示规律的过程。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是“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