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首先从宏观上介绍了日俄战争时期日美关系的研究现状.其次从美日远东政策、西奥多@罗斯福与日俄战争、日本宣传外交与美国、<桂太郎-塔夫脱协定>的评定四个方面阐析了当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及分歧点.最后依据前两部分的分析得出结论日美均是赢家,真正的输家是沙俄.  相似文献   

2.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受邀访问中国,双方会谈最后共同发布了中日联合声明,一举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然而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离不开美国因素的影响,田中也是在9月初结束与尼克松夏威夷首脑会谈后才前往中国。根据美国原始档案,田中上台初美日双方就中日邦交正常化问题开展了多次交流,双方在承认中国、日台关系、美日安保条约适用性等问题上产生了分歧。经过双方的沟通以及美国内部情报分析与评估,以夏威夷会议为标志双方正式协调一致,该会议也反映出当时日美关系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日美关系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未来的日美关系总的发展趋势是矛盾还将继续存在和发展,摩擦时有加剧,但双方将会尽力控制在不至于引起根本关系发生破裂的限度之内,协调与合作将是日美关系的主导方面.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日美关系的冷热松紧对整个世界格局都有重大影响,甚为世人关注。为此,本文着重从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综合分析冷战后日美关系的诸多特点,主要为:在经济领域摩擦为主,协调为次;在政治和军事上则协调为主,冲突为次。  相似文献   

5.
日美同盟关系的维持与发展是战后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尤其是美国亚太地区安全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战后日本安全防卫的根本保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日美同盟关系也在不断更新内涵和调整功能。2001年“9·11”事件后日美同盟关系的重新调整,既是对1951年日美安保条约签署以来历次调整的继续,更是对过去的超越;既是后冷战时期美国全球军事战略重新部署在亚太地区的客观体现,又是日本借机实现国家利益的主观诉求。日美同盟关系的调整不仅为日本的安全防卫和政治外交政策带来了变化,而且还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安全战略态势产生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相对和平的国际大环境使美日海权角逐以新的形式展开。1919年凡尔赛会议至1930年第一次伦敦海军会议期间,美日在国际体系的制度规范下,通过外交谈判等体制内和平方式争夺太平洋制海权。其间,控制岛屿殖民地与扩充海军是双方角逐太平洋海权的基本内容。在矛盾发展进程中,两国围绕着亚太地区的利益冲突逐渐升级并最终不可调和,从而走向太平洋战争。  相似文献   

7.
国家间联盟是国际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联盟是主权国家谋安全、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政治手段 ,在国际政治中占有特殊地位。本文试图以经典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理论以及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 ,对当今世界上颇具影响力的英美特殊关系和日美联盟关系从权势、国际体系结构、国际制度、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剖析 ,以全面考察两大联盟的由来、演变、现状和实质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台湾因素对中、美、日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的结束,意味着以美苏对峙为基轴的两极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世界进入多极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因素成为中美、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处理好这方面的关系,将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9.11”事件以来,日美同盟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从“冷战后”向“9.11后”转变。本文在概述日美同盟阶段性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9.11后”日美同盟的基本特征,并从中日美三边关系的角度探讨了日美同盟转变的原因及其影响,提出了我国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作为冷战产物的美日军事同盟没有随着冷战的终结而结束,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其原因在于各自的战略考量。美日同盟的强化对亚太大国关系和地区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中国崛起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现实的人与自然关系入手,在解读、分析现代"强式人类中心主义"及其何以构成现代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的基础上,指出只有构建相对和谐、协调进化的人与自然关系,才能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孙伟 《九江学院学报》2008,27(4):64-66,88
通过对抗战前十年南昌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因子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当时南昌人口素质的现代化水平虽有一定的提高,但整体上仍处于较低的水平.这是近代中国城市人口转型多样性的表现,南昌城市人口的近代转型在传统行政中心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中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13.
河南大学教育学系创办于1923年,其前身是河南中州大学文科教育学系,1924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在抗战前的13年里,河南大学教育学系的教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出了自己的才智。在当时,教育学系的课程设置、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实力,教育学系的这些特点和做法对现在的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建设和发展仍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美关系近10年呈现跌宕起伏、艰难前进的特征。国际格局的变化、台湾问题、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分歧、贸易和军售以及美国国内党派政治和国会之争都深刻影响着中美关系的进程。中美关系的定位和双方的政策选择取决于现有的国际关系背景,而国家利益是左右双方外交政策的根本因素。因而两国应积极寻找中美利益的契合点,努力造就国家利益的"双赢",这是中美关系较为实际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师生关系是高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随着“80后”青年教师成为教学第一线的生力军,以及“90后”学生时代的到来,深入研究两代人之间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显得越来越重要.阐述了“80后”青年教师的优势与不足,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课堂、日常和网络三个方面对高校青年师生间和谐关系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民族史学思想开始出现新的变化。其明显表现在:一是对传统夷夏观念的突破,这一时期,史地学者普遍认为夷夏问题不再仅是中原农耕地区与周边游牧民族的关系问题,而主要演变成中华民族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问题;二是在如何面对和处理国内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上,史地学者普遍从安定少数民族的民心,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高度出发,阐发了他们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思想。  相似文献   

17.
城乡关系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各种关系,其内容包括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关系,表现为社会中阶级、阶层及各类群体之间的关系,社会分工的关系或国民经济几大部门的关系,其表现形式可采取合作、协同、冲突、对抗或对立以及统治、领导与服从、被领导等多种形式。不同时期的城乡关系往往有不同的社会内容。从社会的视角明晰城乡关系的基本内涵和不同时期的内容。可以为理解和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对长春市市镇居民近10年收入结构进行经济学分析,得出长春市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数量关系以及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居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史迪威事件”导源于太平洋战争时期中、美、英对日作战方案与承担责任之分歧,实质上是太平洋战争时期中、美、英三国宏观军事政治战略分歧之微观反应。“史迪威事件”清晰地折射出战时中、美、英三国的国家利益之争,也充分显现了中、美、英三国在太平洋战争中既合作又矛盾之关系。  相似文献   

20.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海外华商在人际关系上讲究的是“以和为贵”。主要表现在:他们注意保持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海外华商网络,他们拥有良好的企业外部人脉圈;作为外来迁入人员,他们能和本地人保持良好的族际关系;同时,通过各项活动,他们还与当地政府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