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丽丽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8(6):133-134
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表现为中西方民族、心理、价值观等不同。近年来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和深入,文化互动越来越频繁文化转型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而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很多西方人也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在两种文化的互动和转型中,人们开始理解中西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
李勇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6):25-29
文章分析了中西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科学根基和思想根源,研究了其文化语境问题.从文化史的角度看,西方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与其文化背景紧密相连.与西方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科学文化根源相对薄弱,有一种历史缺失,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国情. 相似文献
3.
哲学与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两大要素,二者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始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下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探讨文化与宗教以及哲学与宗教发展的多样化趋势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试析中西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艳梅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1):92-95
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在价值观与道德标准、思维方式、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西方文化是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的,是不断地跃进、不断地相互否定的,而中国文化则常以“不变应万变”。本文从道德观、价值观、法制观及分析方式等方面比较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优劣之处,从而使中国文化能取长补短,成为领导世界文化的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5.
谭慧明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6):115-118
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和特点是语言文化的交流。熟悉两种文化和掌握两种语言同样重要。因此,本文着重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将英汉两种语言受文化差异影响而产生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比较,进而指出如何在翻译中进行合理恰当的文化转换,完成翻译的文化交流之使命。 相似文献
6.
中西文化差异与汉英翻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冯世梅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1):22-24
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与汉英翻译的探讨,从文化的角度揭示了中西文化产生的根源,提出处理文化差异的两种方法,以此来提高汉英的可译度,使跨国文化交际成功. 相似文献
7.
8.
郑淑婷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1):75-77
钱穆先生在其众多的著作和论文里,论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他从中西不同的民族性格、经济特征、宗教、科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阐述了中西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特征是产生中西不同的文化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王国华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2):127-128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确立中西文化差异教育理念、遵循中西文化差异教学导入基本原则、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别、充分挖掘大学英语教材内容、善于利用多种学习渠道能更好引入中西方文化差异,以此为切入点,以找到更好的方式贯穿于大学英语课堂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近十多年来,国内学者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一浪高过一浪,对中西文化差异则各抒己见,莫宗一是,本文拟就分析中西哲学里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观点来探讨二种文化差异的实质性所在,提出自然观差异的根源与文化背景、科技发展与思维有关。 相似文献
11.
谢清果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4-7
文明的演进往往伴随着对经典的反复诠释,墨家学说亦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彰显了墨学在科学文化史上的地位。墨家的科技情结与人文关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是先民变革现实的动力源泉;在深刻的传统文化转型时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在讲求创新的时代,是优化民族思维方式的理论参照,其影响是深刻而隽永的。 相似文献
12.
以“建设”命名的发展中国家的道德,必定是一个待完成的未来状态。它不能是由单一的因素线性决定的,而是由多个因素非线性决定的。我们既不能附和伦理普遍主义,又不可退回到伦理特殊主义,而只能在总体上把发展中国家的道德建设视为一个伦理交往实践的过程,各发展中国家以及它们所属的文明模式是这个实践的主体,西方国家的伦理既是这个实践的外部语境的构成性因素,在全球化背景下又是伦理实践的主体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西运动服饰文化差异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运动服饰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人和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上,对人自身意义的不同思考上,对服饰作用的不同认识上以及对体育运动开展的精神实质的不同目的上。 相似文献
14.
柳杨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6(3):28-30
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是由经济制度 ,特别是生产方式的变革客观所决定的。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经济是依赖于物质交换 ,来确证需要、权力、能力以及价值的高级经济手段 ,必然要求人们在物质文化观念上尊重和满足自我正当利益 ;市场经济又是能力经济 ,也必然要求在行为文化观念上摆脱人身依附 ,走向自主自律 相似文献
15.
陶绍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5):7-14
中国崛起是中国模式的载体与叙事。作为表征中国崛起的事实的本体论意义论上的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而作为探求中国崛起之道的认识论意义论上的中国模式仍在建构之中。西方关于认识论意义论上的中国模式的解读差强人意。正如国际性的现象需要国际性的阐释一样,中国模式也需要一种中国的阐释。只有从文化角度切入,才能深入中国模式的内核。从文化视角考量中国模式,中国模式意指一种软实力的崛起。让世人理解中国模式并产生一种新的认同感,中国知识界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6.
赵少智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0(3):134-137
西部大开发是政府推动下的大规模经济开发行为。在西部大开发中,政府作用的发挥应借鉴老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适应市场经济对政府定位的要求,建立“无为”政府。按照这一定位,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中应当一改过去包办一切的做法,将着力点放在制定总体规划、提供政策法规保障、动员社会参与、维护生态环境、搞好服务、协调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好政府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3):83-86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对交流产生阻碍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文化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故语言可以反映文化。而习语又是语言中的精华,故在反映文化差异上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论述了影响汉英习语形成的六种中西文化差异以及习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习语教学应该从文化入手,使留学生全面了解文化差异,以提其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石琳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7,(2)
文化背景对汉语和英语词语的影响包括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价值取向、科技和经济文化、习俗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这种影响是为了处理好文化背景与英汉词语的关系,学习英汉文化,保持良好的文化交流心态,努力将汉语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宋岩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1)
中西文化背景不同,直接影响着各自管理模式的不同。对此我们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考察:权力差距(大/小),避免不确定局面的意识(强/弱),个人主义/集体主义,阳刚/阴柔意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