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基于循环经济制造企业绿色营销渠道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经济“资源要产品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型增长模式造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和自然资源几近枯竭。在总结经济与环境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引入并归纳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在对比传统营销渠道和绿色营销渠道概念之后,详细阐述了绿色营销渠道的内容及其构建与实施的环节;并建立了制造企业绿色营销渠道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经济与生态互动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决定了西部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而应该强化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发展。产业互动是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互动的思路是按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发展西部特色产业作为依托点,以建立生态工业园作为产业互动的新载体。在西部地区产业互动的实现中,要深化西部地区市场化改革,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企业制度创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探索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健全西部污染治理制度和绿色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绿色物流是一种循环型物流、共生型物流与资源  相似文献   

4.
传统工业化过分强调经济增长的高速度,依靠规模扩大来推进工业化进程,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造成了对资源大量消耗和对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有:以"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为主要特征,形成了层次合理、协调运行的现代生态工业体系,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由传统工业道路向现代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循环经济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城市循环经济模式是发展生态城市、解决我国GDP高速增长与可持续性发展矛盾的必由之路。国家唯一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贵阳市在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过程中取得一些有益经验,也面临不少的问题。这些都对西部大开发,对发展城市经济的新思路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目标、保持生态平衡的发展前提、建立适度与有限增长的稳态经济、注重环境治理、建立绿色生产的循环经济、注重信息产品和产品的信息意义的消费等等,乃是信息化与生态化经济的全新特征.结合这些全新特征,将信息化、生态化和以人为本发展战略具体结合,可以提出如下西部发展的战略措施:加大对工业废弃物的有效回收和治理力度;分层次、分阶段、有步骤地建立绿色生产的循环经济,扩大信息消费的水平和规模;以制度规范的形式,把劳动者从对单位的诸多依附中解放出来;建立公开、公平、公正、合理的用人制度;加速和完善中、小城镇建设,改善大部分西部人的生活水平;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化手段,提升西部人、西部地区的现代文明水平.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理论基础简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循环经济”既是一种与地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是涉及广泛领域的大文化现象,即广义的生态文化现象。文章初步探索了循环经济的四大理论基础:哲学基础、生态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生态政治经济学、生态计量经济学和生态经济伦理学)和制度基础。文章认为:康芒纳在《封闭循环》中提出了生态学的四个法则,即每一事物都与别的事物有关、一切事物都必然要有其去向、自然所懂得的是最好的、没有免费的午餐,实际上从哲学上揭示了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生态政治经济学主要探讨生态生产方式;生态计量经济学主要研究生态经济效率问题,研究内容是生态国内经济核算体系,即绿色GDP(EDP,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生态经济伦理学则要进一步研究经济价值、伦理价值与生态价值之间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有相应的符合生态规律和循环经济要求的政治、法律制度保障,有相应的文化道德环境支撑。循环经济是一种广义的文化活动,需要从根本上建立与其相适应的伦理文化观念体系和符合生态伦理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塔山工业园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将煤炭流动方式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线型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闭合循环模式。通过在生产过程中贯彻“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减物质化原则,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从而达到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生态乡村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连接点,如何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是当下及未来生态乡村建设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双向互构作为分析框架,对南京市竹镇生态崛起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两化”的双向互构是乡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生态产业化”是推动乡村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过程,主要包括生态资源培育、生态资源资产化、生态资产资本化、生态产品与服务市场化四个关键环节;“产业生态化”则是将环境减排和资源减量等生态思维应用到产业发展中的过程,主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间资源共享、绿色技术运用等多元途径实现。“两化”价值互享、功能互通,实现“两化”互构不仅需要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也离不开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种机制的支持。本文对“两化”互构的逻辑关系、行动策略和实现机制的提炼突破了既有的理论阐述,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生态乡村建设研究中理论分析的不足。未来研究中,不同类型乡村的生态发展路径和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需要完善的法治尤其是经济法的保障。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表明现行具有经济行政法色彩的经济法存在不足,需要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进行改革。经济法改革应在“去经济行政法化”的同时,围绕加强对“劳动力权”的保护展开。经济法应当遵循创新发展理念、协调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为实现市场经济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出经济法治贡献。经济法改革应当尽快出台基本经济法,并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劳动力权保护写入基本经济法。除此之外,经济法各种具体法律制度的改革,主要包括:应当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法律制度,并在知识产权、人力资本入股等法律制度中,加强对劳动力权益的保护,以利于为创新发展服务;应当参与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法律制度,以利于为协调发展服务;应当通过建立激励制度来完善循环经济法等,以利于为绿色发展服务;应当完善涉外竞争法律制度,以适应开放发展的需要;应当完善按劳分配法律制度、税负法律制度、国有资产经营权法律制度、竞争法律制度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等,以利于为共享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1.
隐性经济作为工业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会对环境规制产生重要影响,但其作为制度弱化的指标并未引起重视。鉴于此,以“两型社会”国家级示范区湖南省为例,从理论和实证研究隐性经济视角下环境规制对工业环境污染的影响。理论表明,隐性经济部门的产出和利润均为环境规制强度的减函数,工业环境污染为环境规制强度的减函数和隐性经济的增函数。实证显示环境规制强度对于工业环境污染的直接效应及间接效应均显著为负,除人均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外,隐性经济对于工业环境污染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据此,从环境规制和隐性经济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作为国民经济建设重要基础产业,水泥行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传统水泥生产模式对环境污染严重,水泥企业的循环经济管理过于强调循环改善带来的技术性的物质流动变化,忽略了与之匹配的经济性的价值流动变化。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揭示水泥企业循环经济内部物质代谢和价值流转的互动规律,构建基于“物质流-价值流”的循环经济价值流转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对于优化水泥工业生产流程,完善水泥企业绿色产业链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以青岛市1985—2010年的人均GDP水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样本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青岛市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考察发现,经济增长会加速环境污染,由于环境承载力的存在,环境污染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存在滞后期。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市必须加快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  相似文献   

14.
发达国家在经历了“末端治理”等环境污染防止的弊端之后,探索并发展了循环经济模式。本文对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及其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总结和概括了其中的先进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从长远来看是难以为继的。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压力,减少环境污染,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形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效益。根据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对1999—2008年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旨在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污染排放效率、倡导节能减排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地方政府竞争与FDI双重视角,将地方政府竞争、FDI与污染排放效率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2000—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结合面板空间杜宾模型与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地方政府竞争、FDI与污染排放效率之间的关系及空间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省际污染排放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地方政府竞争对污染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逐底竞争”与“逐顶竞争”双重效应。FDI对污染排放效率的影响满足“污染光环”假说。二者交互作用有利于本地区污染排放效率的提升,但通过“以邻为壑”等阻碍了邻近地区污染排放效率的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FDI存在门槛效应,适度引进高质量FDI才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竞争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基于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绩考核机制,提升引资质量,提高污染排放效率,以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建立生态税收体系发展湘西地区循环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经济依赖本地资源的采掘和初级加工,正面临着资源枯竭、资源循环利用率低和污染物排放量大的压力,粗放式资源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给湘西州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灾害。本文借鉴国外发展循环经济而实行的税收制度,结合湘西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湘西循环经济发展的绿色生态税收对策,促进湘西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政府是污染减排的重要主体,了解其行为对污染减排的作用对提升污染减排效果及实现中国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创造性地将政府减排目标纳入研究框架,构建面板门槛模型,从工业污染排放总量的角度分析政府减排目标、产业结构、经济规模等因素对地方污染减排的影响,并用工业污染物强度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政府减排目标对污染减排的作用存在阶段性不同:经济发展初级阶段,政府减排目标对污染排放总量的作用方向为正;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作用方向为负; 两者之间存在适应性调整阶段,作用方向具有不确定性,但总体由正向作用向负向作用转变。产业结构对工业污染排放总量的作用方向因污染物种类而异,经济规模对工业污染排放总量作用方向为正。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是一种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我国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轻环境污染,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及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认识上的误区及存在的困境阻碍着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应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政府调节机制,创新技术支持及加强宣传教育等多方面措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真正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针对辽宁省环境污染的严峻现状,采用扩展后的STIRPAT模型,检验了辽宁省人口和经济等宏观因素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省环境污染显著地受到宏观因素影响,技术水平对环境污染产生负向影响,人口规模、工业企业数量、产业结构和外商直接投资存在正向影响,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