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古代诗人常用杜鹃意象来寄托他们的思乡、思故国之情.文天祥诗歌中杜鹃意象使用的阶段性差异,可折射出诗人所处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其心路历程的波折.  相似文献   

2.
意象性是汉字的最大特点。意象性指的是文字符号唤起人的意象的性质和功能。意象则是人的表象和情感反复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既有高度概括性,又有鲜明个性的内心形象。意象一般在叙事文学中叫作典型,在抒情文学中则叫作意境。汉字的意象性使情感表达始终离不开物象或者表象,从而使汉字的情感表达极具形象性。  相似文献   

3.
汉字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意象性。所谓意象,是人的表象和情感反复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既有高度概括性,又有鲜明个性的意中之象或者内心形象。意象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叙事文学的典型,一种是抒情文学的意境。汉字的意象性即文字符号唤起人的意象的性质和功能,汉字的意象性使得汉字的色彩表达最具情感性、象征性、人文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杜鹃,杜甫一生曾集中笔墨写过。从这些"杜鹃诗"中可以发现,杜甫对"杜鹃"意象承载的人文意义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尤以入蜀后所作更使此形象人化与社会化,具有故国之思与诗史价值的象征意义,形成杜鹃情结。而"不如归去"的音译更成为杜甫后期漂泊羁旅中渴望归家的心声。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辛亥革命活动家雷铁崖诗歌创作中的杜鹃情结和杜鹃意象予以探讨,指出其与巴蜀传统文化之深刻渊源,尤其是受杜甫诗歌有关杜鹃文化的记载解读及其意蕴之影响,同时说明清末留日环境下雷铁崖诗之传承与发展,揭示杜诗精神内涵对20世纪初中国新文学发生的影响和新时代文化环境下的演变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华兹华斯和雪莱的两篇咏鸟佳作《致杜鹃》和《致云雀》的浪漫主义特色入手,阐述了两位浪漫主义大师是如何利用鸟的意象来展现大自然情结以及抒发内心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入对比分析了两首诗的主题、自然观以及艺术风格,从而得出以下结论:虽然两首诗都借鸟释怀,表达诗人的精神境界、观念和理想,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着迥然差异,可谓各领风骚。  相似文献   

7.
爱摩福斯特的作品所关注的不是国家或者政治,而是在纷繁复杂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的人际关系,是对人类生活和人性的探索,对人价值人性的完美的追求,本文在以福氏小说中众多的死亡意象为切入点,通过对由感官及精神等层面上所表达出的死亡意象的分析,阐述了福斯特的创作主旨与死亡意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自然意象图形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时代,自然意象图形的表达方法和表达目的各不相同,这种不同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及审美意识的演变有关。本文介绍了自然意象图形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了传统自然意象与现代自然意象表达的异同以及现代自然意象图形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9.
文章探讨了汉字构造与意象图式思维之间的关系。构造反映意象图式的表意汉字有两类:一类是汉字的形体直接模拟了造字主体心智中的意象图式,并藉字形表达事物的关系或动态模式概念。另一类是汉字的构造所反映的是认知主体心智中的意象,意象图式即蕴涵于字形所表达的意象中,且在意义的表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字形结构蕴涵有相同意象图式的表意汉字所表达的意义往往相同或相近。汉字是华夏先民的认知成果,对汉字构造中意象图式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华夏先民的认知心理,并进一步认识汉字构造的理据和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人自古喜爱登高作赋,然宋代词人却普遍具有"惧怕登楼"的心理倾向:词人在词中或者用"怕"、"莫"、"休"、"怯"等字眼进行直接表达,或者以"危楼"意象委婉流露.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登楼易生愁"的客观情状以及宋人自身忧郁的个性特征所致.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在他的湘西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如少女形象、水手形象、穷汉形象。穷汉形象是沈从文二三十年代着力塑造的一批人物形象,"穷"不仅包括物质上的匮乏,更是精神、情感方面的缺失。穷汉们的人生理想平淡、真实,却迫于各个方面的压力而命运坎坷不平。他们的人生理想与命运变化的背道而驰触动了沈从文敏感的内心,与沈从文的人生体验一拍即合,并引发了他对生命的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12.
声乐学习与演唱的困难之处在于声乐技术的抽象性,因此,想象心理在歌曲演唱中的运用与建构对于从事声乐职业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演唱中,歌唱者从歌词入手,积极发挥个人的联想和想象把所获得的信息在头脑中转化为具体的表象,做到对乐曲情绪情感的理解和把握。对歌曲创作背景的了解,根据旋律、歌词所表现的情感信息加以构思和想象,通过创作性想象的体验和自己内心的主观情绪体验结合歌词旋律来表现艺术。声乐教学中,师生双方应积极建构想象心理,把无意识想象引到有意识想象上来,使声乐技巧和歌曲演喝能形成“动力定型”。  相似文献   

13.
鲁迅对生命的感悟是深刻的,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受到了西方哲学家和美学家的影响,在其著作中渗透了作者的多维的生命感怀。既有难以诉说的心灵的苦痛,亦有个人情感世界的爱与哀愁;既有源于现实生活的悲凉、孤独、寂寞感,也有反抗荒谬、悲观境遇的奋进力量。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虽然位居经典之列,但纵观现有的评价并不充分,也不尽合理、到位。运用文学场、多元价值系统等现代文学观念对《西游记》作新的价值评定,可以认识到艺术本体价值、文化载体价值、学术价值、创新孵化价值构成了《西游记》价值系统的丰富性,而开辟再生态神话实现中国神话的复兴、与儒释道主流文化的深度契合、以科学未来意识提升理性思维,是《西游记》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价值体现。要准确认识《西游记》的价值系统,除了在理论上的探索,还需要进行现实的、物质的显性转换。  相似文献   

15.
对比元稹《莺莺传》和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最大突破就是成功塑造了丫鬟红娘。其成功不仅在于红娘聪明伶俐、泼辣机智、正义勇敢等性格的突出,更重要的是红娘内心情感较前些作品的逐渐丰富。其中,红娘对张生的情感变化作为维系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直接影响故事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建筑是人类的创造,它的规律以及表达,不仅取决于建筑的现实性质,而且还取决于完成这些的人类本性。尤其是现代人的无根可依、无家可归的漂泊感,实质上也就是与时俱进而不断变化的"安居"理想。情感化室内设计以存在主义为哲学依据,追求让人感悟在这特定物化生活空间中的质量和品质。空间在情感介入下具体地表现出其独特的性状:形式多样性、体验的恒常性、文化的差异性、语言的开放性、评价的整体性,构成情感化室内空间的五个特质。其中,形式多样性是其本质属性。情感化设计概念的提出和空间特质分析,讨论了物质与心灵之间的交互关系,追求诗意的栖居设计理想,探索未来室内设计方向。  相似文献   

17.
运用生态文艺的批评方法分析了徐鲁的“小拇指童话诗”,扩大了童话诗的阐释空间,揭示了其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徐鲁的“小拇指童话诗”是一种间性文本,即具有儿童诗与成人诗、童话诗与生态诗的间性特征的文本,仅仅从儿童文学的角度去解读是不够的。从生态文艺学的角度看,徐鲁以感恩自然的心态和更为贴近自然的感性视角描绘了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唯美画面;其将地球看作一个活物、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的思想,与盖娅假说异质同构;其“小拇指童话诗”对大地的倾听,对自然的言说,是天、地、神、人4重整体的和谐共振,是生态文艺理论的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法对辽宁省五所非重点大学549名教师进行情绪工作和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非重点大学教师情绪工作在年龄和年度完成科研工作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表面行为与工作满意度负相关,主动深度行为和被动深度行为与工作满意度正相关。对此,高校应健全绩效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和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教师个体应尽量采用主动深度行为和被动深度行为进行情绪调节,以提升情绪工作能力和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宠儿》是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经典之作。它探讨了蓄奴制对奴隶肉体、精神以及感情的劫掠。黑人女性在奴隶制下饱受的重重磨难及其在黑人解放之后浓郁的心理阴影,都伴随着作品中宠儿的出现而得以彰显。她的游移不定的多重身份对小说的情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可谓是一种压抑的回归。文章借用解构主义的文本阅读策略,多元化地解读宠儿身份的多重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