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随着实践的发展,理论务必顺应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而欲深入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有必要对其基本特征加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特色体现在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和时代精神的把握,并不断推动社会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时代特色,解放思想是根本前提;改革创新是发展动力;科学发展是基本要求;社会和谐是本质属性,这几个方面相互关联、有机统一。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特色,实现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传承和理论创新的需要,是不断开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的根本要求,有助于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深刻领会这一论断的精髓,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是对其"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存在状态及其运动特点的进一步拓展;社会和谐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问题,是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之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次巨大飞跃;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成功实践,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充分的理论、经验和物质基础;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沃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的结果.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解决好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结构问题、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民生问题,以及影响国家前途与命运的腐败问题等,确保社会民生权利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5.
社会的和谐必须有赖于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富裕.在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走上和谐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根本要求和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6.
《中华魂》2007,(11)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和谐也是应对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仅体现着一个政治的时代,也体现着一个文化的时代.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状态.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开放的社会,一个在集体的共同奋斗中,充分容纳个人的创造力的社会,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结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社会主义文化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力量、形成共识.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的内涵在于"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从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公平与正义,完善社会政策和措施,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统筹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辩证把握社会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辩证把握和谐与不和谐的关系;辩证把握社会发展长期性与阶段性的关系;辩证把握均衡与非均衡的关系;辩证把握活力与和谐的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具体体现.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坚持辩证法,正确认识和处理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各种关系,从而防止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和倾向性.  相似文献   

9.
实现国民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三个结合诠释新的幸福理念: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相结合,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结合;创造幸福与感受幸福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为实现国民幸福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提供根本的政治前提,铸造必要的精神支撑,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邱东  黄善群 《今日南国》2008,(12):57-5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任务。社会和谐首先是思想的和谐,而思想和谐的前提又是思想解放,只有不断解放思想,以与时代合拍的新思想新观念来打开和谐社会建设屏障,保持创造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才能把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1.
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文章着重论述了“四位一体”的建设、“四位一体”的改革、“四位一体”的目标,并简述了三个“四位一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价值现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能否顺利进行,价值观建设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观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作为主导价值观更是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蕴含着深刻的利益根源,利益范畴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现实性与具体性的统一,它将在利益和谐中动态地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它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从“国情的特色性”、“理论的特色性”、“实践的特色性”、“目标的特色性”和“历史地位的特色性”等五个层面系统地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拓宽了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两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与理解,凸显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本质构想的真正意蕴。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不仅确立了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的目标模式,而且明确了当代中国解决社会矛盾、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新致思理路,在根本上创新和丰富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作好这篇大文章需要解决两大基本问题:一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二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而且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促进社会发展.它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这多个方面,正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方面.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三个不同层面的具体体现,各有其独特的内涵,三者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完善的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拓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载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拓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的根本保障。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基本内涵及其辩证关系有利于坚定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