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交往实践观研究:对话历程与未来走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任平 《求是学刊》2000,(3):13-17
世纪之交,回顾20年来我国哲学研究的重大进展,展望21世纪的哲学走向,学界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是:为什么“交往”和“交往实践观”研究浮出历史的地平线,成为哲学重要视界或主要趋向之一?作为这一研究的拓荒者之一,我曾经多次指出:其原因可以从全球与中国两者相关大变动所产生的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角度来考察。这一相关性似构成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以新科技革命、知识经济和后工业文明为基础,全球正进入一个高度交往的社会(新全球化时代),多元共生主体彼此之间的对话与冲突将构成跨世纪的主题。作为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理论核心———交往实践观…  相似文献   

2.
应当承认,20世纪哲学是以西方哲学的演进与扩散为主流的。理性是哲学的存在与表达方式,历史即将驶过千年之交,迈进一个新的世纪,此刻,通过理性的发展变化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作一次总体回眸并展开一种内在批判是十分必要的。在笔者看来,20世纪哲学所经历的实际上是由传统的形上理性向现代合理性转变的种种尝试,而面向21世纪的理性哲学又必然是超越现当代西方哲学,在更加宏阔复杂的文化系统及发展境遇中向马克思实践合理性哲学的回归。一、由形上理性所主导的哲学传统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对于自古希腊一直到德国古典哲学为止的传统西方哲…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大陆的哲学学科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专业学术领域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反观这一进程,其学科取向大致形成了三个主要的学术范式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与时俱进的开拓;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与创新;西方哲学的译介与研究。本文从西方哲学的视角出发,就三者在学术范式层面上的对话做了初步的反思。本文认为,西方哲学研究应当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理论视角和学术方法的借鉴。而中国哲学研究在学术研究和创造范式上的重建工作以及中西哲学的对话课题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学术语言、中国哲学问题意识与问题场域的重新构造上。无论是中国哲学研究还是西方哲学研究都应当首先回到自身的脉络中,梳理和考察自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交往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诚如许多论者所言,交往理论是当代中西方哲学视域中的焦点。实践哲学的交往研究、主体间性理论、关系本体论、对话理论、他者问题等构成了其直接的理论形态。当代语言哲学、哲学解释学的理解问题、公共哲学中的公共性理论、社会学中的冲突论和符号互动论也是其间接的表现形式。就西方而言,其缘起,在理论层面上生发于传统哲学的危机即思辨哲学、意识哲学的内在缺憾;在生存实践层面发轫于对西方文明与生存危机的超越与反思。而我国交往理论的哲学旨趣,一方面在于试图向马克思唯物史观本质内容的回归,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核心范畴———实践范…  相似文献   

5.
交往是人类大同之路——论雅斯贝尔斯的交往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当代西方哲学中,首先把“交往”概念置于哲学思维的核心,倡导交往哲学的当推卡尔雅斯贝尔斯和哈贝马斯。目前学界对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探讨论及得颇多,而对雅斯贝尔斯的有关交往的理论研究甚少。本文试图对雅斯贝尔斯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作一考察,指出这一哲学思维在...  相似文献   

6.
现代新儒家一方面强调以儒家哲学为主体儒化西方哲学,另一方面又主张以中国哲学去批评、改造西方哲学,并希望由此成立整合中西的“整体哲学”,表现了一种“民族水位的世界主义情怀”。本文认为新儒家对西方哲学的吸纳促成了儒家哲学主题的现代嬗变,对于中国哲学的现代重建具有重要意义。他们对西方哲学的批评则并未产生实际的影响。新儒家表现出了与西方后现代主义不同的哲学倾向,其中包含着某些非现代性,但新儒家哲学所关涉到的问题及其提问方式对于当代哲学仍有一定的警策意义。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论“生活世界”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生活世界”(Lebenswelt)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角度看,它的提出具有范式转换的重要意义。在哈贝马斯之前已有很多哲学家,包括胡塞尔、维特根斯坦对这一概念进行过探讨,但哈贝马斯无疑是将这一概念从认识论引入交往理论并进行全面系统解析的哲学家。本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生活世界的一般性结构;(二)生活世界作为交往行为的背景假设;(三)生活世界作为相互理解的“信念储存库”;(四)生活世界与世界;(五)生活世界概念的地位,由此对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中可以看出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概念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考察典型范例,揭示了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趋向──回归实践理性。作者认为,本世纪以来科学、社会飞速发展的现实和对近代以来笛卡尔主义的反叛和清算,是使本世纪西方哲学重新表现出对实践关注的原因。但20世纪的西方哲学绝非实践哲学,他们对实践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远远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深度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9.
21世纪的第一页已经揭开 ,面对蕴涵无限生机和希望的新世纪 ,批判、清理和总结过去的思想遗产、确定新的思想坐标和思维路向 ,对于促进思想对现实的深层透视、总体批判和理性重建 ,回应 2 1世纪总体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刊自 1 999年第 6期起 ,开设了“世界之交的哲学自我批判”专栏。为了推进研究的深入 ,我们将在本栏目下开设“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重大问题检讨”系列子栏目 ,选择 2 0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前沿问题进行深层检讨、反思 ,每期以笔谈形式陆续展开对实践哲学、交往哲学、发展哲学、文化哲学、人学、人道主义等问题的检讨。由于实践哲学研究在近 2 0年诸多哲学主题的讨论中 ,具有核心和辐射意义 ,本期首先推出一组实践哲学笔谈。这组笔谈的作者均为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的中青年学者 ,其中既有著名的中青年哲学家 ,也有崭露头角的哲学博士 ,某些观点虽未见得成熟 ,但却给我们提供了理解问题的新的角度和新的视界 ,颇具启发意义。欢迎专家学者踊跃参加我们的讨论 !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后现代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上)刘放桐最近几年来,关于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哲学)的问题成了我国哲学和文化研究中热点话题之一。但后现代主义是一个缺乏确定性的概念。西方学者对其所指很不相同,对其评价更大相殊异。有的哲学家认为它改变...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是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动变的世纪;直到新世纪来临之际,饱经磨难的民族最终才踏上了一条能实现富民强国之现代化目标的道路。与社会的大动变相对立,民族的文化,特别是作为文化之核心的哲学亦在此百年中动荡不已。在中西文化的剧烈撞击中,尽管有数代人的不懈探索,尽管有人试图通过恢复传统哲学生命的路子,有人试图通过引进西方哲学的方式,但我们终究未能建立起一种具有独创性的、能够满足民族的精神需要的、既展于自己的时代又居于自己民族的新形态的哲学来。因而,在严格的意义上说,20世纪真正的中国哲学尚未成形。毫…  相似文献   

12.
章忠民 《求是学刊》2001,28(5):38-44
在社会历史的巨变中 ,西方哲学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的发展经历了重大的转型。近代哲学因其固有的神学—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论性质 ,不仅与当代社会发生了严重冲突 ,更是陷入逻各斯中心主义、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困境而难以自拔 ,这在现代哲学的视界中便被冠以“传统形而上学”而遭到严厉的批判、解构。西方哲学的发展由意识哲学、认识型哲学转向语言哲学、实践型哲学 ,从而使得哲学由抽象的逻辑概念的阴影王国、思辨的精神世界朝向事物本身 ,返回到生活世界。对西方哲学的转型问题的正确理解和把握 ,不仅是我们深入研究西方哲学的重要前提 ,还可为西方哲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3.
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这两个名词既被用来表述两种不同的哲学路向,也被用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种建构模式和理论形态.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实践哲学有着悠久的传统,而从19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哲学的兴起也成为了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两种理论路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都有着深刻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中,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某种意义上,这两种理论形态都不是一个完整、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正在进行时"的理论视角.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在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人类社会生活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从文化的视角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哲学是实践哲学的一种当代形态.文化哲学的视角本来就内在于实践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14.
论    文百年学术当代西方法哲学回顾与前瞻(1.2)…………………文化传播与演化理论的发展和应用(1.9)…………西方哲学的近现代转型与西方宗教及其哲学的变更(2.2)…………………………20世纪动机心理研究概观(2.9)…………………20世纪西方国际政治学:论争与超越(3.2)………20世纪与苏俄哲学(4.2)…………………………实用主义复兴概观(4.10)…………………………家庭、国家与世界:全球伦理的现代儒学探索(5.2)……………………国外社会科学发展百年回顾(6.3)…………………人…  相似文献   

15.
所谓现代西方哲学中国化,就是将现代西方哲学移植于中国社会,与中国实际结合;汇合中国传统哲学之流,相互融会贯通,从而成为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在中国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几种哲学思潮。一是基本保持西方哲学内容和理论形态的西方化哲学。胡适的实用主义、丁文江和王星拱的马赫主义、张东荪的新康德主义和洪谦的逻辑实证主义等新实证主义哲学,属于这一类型。二是在西方哲学的理论形态中纳入中国传统哲学内容的西方化的中国哲学。梁漱溟的新陆王学、张君 的新宋学、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冯友兰的新理学和贺麟的新心学等现代新儒…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当代中国哲学的新开展意味着中国哲学的当代性展开,那么首要的问题就是理解何渭当代性。当代性不是一个历史学的概念,而是一个历史哲学的观念。当代性既不同于现代性,也不同于后现代性,而是在当下生活中的同时发生、同时在场。既然当代中国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当代性展开,这就意味着当代中国哲学乃是在当下生活情境中发生、而且是与当代西方哲学和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在场的。这就是三者之间的对话之所以可能的共同场域。  相似文献   

17.
实践哲学的复兴不仅是上个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最可注意的事件,而且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几十年来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向。自从上个世纪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以来,“实践”一词已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重要、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但在赞同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或哲学的实践转向这一口号的名义下,人们所使用的“实践”一词在实际上却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东西。而且就大多数情况而言,人们似乎并未摆脱理论哲学的思维方式,试图以理论哲学的方式构建实践哲学的体系。其结果是,尽管关于实践哲学的谈论越来越多,但研究本身却陷入了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这种情况表明,实践哲学的研究正面临着一种抉择,即对于我们以往实践哲学的研究,必须进行一种反思,以便能够深化这一研究。这里发表的这一组文章,正是试图对我们的实践哲学研究进行一种反思或深化。赵家祥教授的文章《准确把握实践界限,克服泛实践论倾向》,对实践哲学研究中的一种“泛实践论”倾向进行了批评,认为这种“泛实践论”无限扩大实践的范围,把本来不属于实践范围的活动也归入实践活动,从而把实践泛化。王振林教授的文章《当代实践哲学与生活世界理论》,在对当代西方实践哲学复兴的意义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对其理论上的缺陷给予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对诸如马克思道德概念、共产主义理论等一些核心思想中始终存有“应当”与“是”的涵义之争。解决这一争议需要我们追问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并进一步考察实践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观念论转向中的内涵转换、演进的过程。康德划分了现象必然世界(“是”的世界)与道德自由世界(“应当”世界)之间的界限,将人类的道德实践诠释为“应当”按照自我颁布的道德法则去行动。谢林“绝对同一”打破了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德国古典哲学由先验向绝对观念论的转向。黑格尔哲学中继续秉承了实践概念“是”的内涵规定,并将其进一步演绎为主观道德外化为客观伦理的人类精神历史运动。马克思以实践辩证地统一了主客体,赋予实践概念以“改造世界”的全新内涵,但其“本质对象化”的生产实践中仍然保留了“是”的内涵范式,并将其融贯于道德意识形态、共产主义联合体等其他核心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19.
论日常交往     
王晓东 《求是学刊》2005,32(6):12-16
为推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重要分支———日常交往理论的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我们主张以日常与非日常相关联的范式对日常交往和非日常交往进行比较性与关联性的研究。这种研究力图实现历史哲学范式、发展哲学范式和文化哲学范式、价值哲学范式的整合性运用,凸显宏观审视和微观透视、实证方式和哲学方式的有机结合。这种研究在背景上与现代西方哲学和我国当代哲学中凸显的两个重要的理论领域———日常生活理论和交往理论的发展直接相关。一、两个重要的理论研究领域哲学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哲学理论范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重要标志。这种回归…  相似文献   

20.
形而上学的遗产与实践哲学的发展路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哲学的复兴不仅是上个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最可注意的事件,而且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几十年来最为重要的发展趋向。自从上个世纪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以来,“实践”一词已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为重要、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但在赞同实践唯物主义、实践哲学或哲学的实践转向这一口号的名义下,人们所使用的“实践”一词在实际上却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东西。而且就大多数情况而言,人们似乎并未摆脱理论哲学的思维方式,试图以理论哲学的方式构建实践哲学的体系。其结果是,尽管关于实践哲学的谈论越来越多,但研究本身却陷入了徘徊不前的状态之中。这种情况表明,实践哲学的研究正面临着一种抉择,即对于我们以往实践哲学的研究,必须进行一种反思,以便能够深化这一研究。这里发表的这一组文章,正是试图对我们的实践哲学研究进行一种反思或深化。赵家祥教授的文章《准确把握实践界限,克服泛实践论倾向》,对实践哲学研究中的一种“泛实践论”倾向进行了批评,认为这种“泛实践论”无限扩大实践的范围,把本来不属于实践范围的活动也归入实践活动,从而把实践泛化。王振林教授的文章《当代实践哲学与生活世界理论》,在对当代西方实践哲学复兴的意义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对其理论上的缺陷给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