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代以降,伴随哲学的根本转型,如何对待传统形而上学,特别是如何对待整体世界及其统一性,成为一切哲学流派始终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在此问题上,马克思与恩格斯采取了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从而分别开启和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扬弃与复兴形而上学的两大传统。由此给我们遗留和提出的一项重大课题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是否合理和可能?或至少在多大程度上是合理和可能的?这完全类似康德当年所提出和致力于解决、尔后又被海德格尔以某种方式重新提出和致力于解决的课题,但是却被赋予了更广阔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更深刻的哲学蕴意。事实表明,对此问题的解决,不能囿于既有的西方理性主义的哲学框架,而必须借鉴和汲取中国传统哲学的资源。  相似文献   

2.
德里达和利科围绕隐喻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进行过一场争论.德里达从解构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形而上学语言是由抹去了来源的隐喻构成的,形而上学必定随着隐喻的自我毁灭而毁灭.利科则从解释学的立场出发,维护哲学话语相对于诗歌话语的独立性,并根据他关于隐喻中的语义更新的理论批评德里达的观点.这场关于隐喻的争论不仅反映了德里达和利科对哲学和语言关系问题的共同兴趣,也显示出两人哲学思想的根本分歧.  相似文献   

3.
确定性是笛卡儿认识论哲学所追求的目标,笛卡儿通过“我思”主体的确立,建构起一套通达确定性的方法。直观、演绎与通观既是笛卡儿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形而上学设定,同时也是追求确定性的基本方法。笛卡儿“我思”哲学的方向、起点与方法都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独断论的痕迹,认清笛卡儿哲学的困境,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现代哲学反二元论的倾向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语言学转向和历史意识的兴起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因其形而上学性的谬误,已经偏离了政治实践的要旨并丧失了对人的生存处境的关切,这种形而上学积弊深重根源于它囿限于理性主体性的方法论立场。依赖于对亚里斯多德实践范畴的深刻的海德格尔式的重新思考,阿伦特建构一种新的政治语用学方法论,企图借此摆脱传统政治“理智论”的谬误,实现政治哲学在现当代的存在论转向,并形成对马克思政治哲学批判的态势。但是,政治语用学方法论所凸现的现代形而上学性,在对抗马克思政治哲学中自身已陷入困境;并且,其形而上学的弊病最终逃脱不了来自马克思倡导的现实的历史的方法论立场的批判与祛除。  相似文献   

5.
虚无主义本质上源于欧洲文化的内在危机,即形而上学的超感性世界坍塌这样一个思想事件。晚期海德格尔在对这一事件的沉思中判定马克思达到了虚无主义的极致,这个判定源于两个错误的前提:一是认为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停留在黑格尔哲学中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二是认为马克思理解的人是生产—消费的人。这两个判定是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性质的根本误解。实际上,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不仅克服了黑格尔意义上的主体性形而上学,而且还包含着克服虚无主义的巨大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实体”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它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亚里士多德最初认为“实体”是个别事物,后来认为“实体”是一般的形式,最后认为“实体”是纯粹形式。亚里士多德“实体”观的这个演化过程表明了他的哲学立场的重大转变。他从最初的经验论立场转变到后来的逻辑化知性立场,“实体”的意义由此得以确立,这为后来的知性形而上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形而上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它要在概念中思考“绝对”,但是,这个“绝对”可能是被重新洗礼了的绝对。马克思从形而上学的转向之中拯救了形而上学,而在历史哲学(实践哲学)中重新思考形而上学。他以概念和现实的关系为突破口,从辩证法的角度解答了中世纪形而上学中的实在论和唯名论的关系问题。这种理论突破使他的唯物主义超越了观念论和直观的唯物主义。他所提出的“自然的历史”从一个侧面代表了他的形而上学所要研究的“绝对”。  相似文献   

8.
对于形而上学是否可能这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对人类认识能力的阐明。柏拉图和笛卡儿认为人类拥有理性的直观,所以肯定形而上学的客观实在可以被人类所认识。康德不承认人类拥有理性的直观,所以否定形而上学的客观实在可以被人类所认识,人类的知识限定于现象界的范围。这样,在康德与柏拉图及笛卡儿之间就展开了一场关于理性的直观能否为人类所拥有,以及形而上学的客观实在是否可为人类所认识的对话。这场对话引出了如何界定哲学的性质的大问题:哲学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哲学是趋近于宗教呢?还是趋近于科学。如果哲学趋近于宗教,那么哲学必然要回答形而上学的问题;如果哲学趋近于科学,那么哲学必然要拒斥形而上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伦理学中的“哥白尼革命”——兼论康德的道德世界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德不仅在认识论领域进行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在伦理学领域也同样如此。康德在伦理学中革命的目的在于限制知识,为道德自由留下地盘,从而重建形而上学,使伦理学从他律转变为自律。这一革命一方面以自由即自律解决了伦理学的根本难题,真正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和尊严,另一方面则使伦理学摆脱了对形而上学的附属地位,并且使之取代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位置。因此,以伦理学为核心的康德哲学乃是一种“道德世界观”。  相似文献   

10.
杜威曾经激烈地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但并不反对形而上学作为认识和描述各种存在的最普遍特性的哲学意义,更不像相对主义者或虚无主义者那样否定世界的存在。他认为,寻求确定性和静观知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行动的分离,导致了传统哲学的困惑,因此,在改造的基础上重建形而上学是必要的。其经验自然主义就是一种结合哲学形而上学与科学的经验方法的积极立场,从而成为实现人类美好生活方式的理论工具和参与实践经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哲学的身份——哲学的非哲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哲学史上,从柏拉图起,“哲学”一词就意味着召唤人们追求超感性的实在而疏离现实的感性世界,“哲学”成了“形而上学”的同义语。柏拉图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中世纪的基督教形而上学和近代哲学创始人笛卡尔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主体性哲学)都不过是柏拉图主义的变种。但是,同此种意义的哲学之发展相伴随的,是对形而上学的不断批评的历史:从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起到近代哲学家休谟以至康德、黑格尔,都对这种旧形而上学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批评。黑格尔所提出的现象学观念“关心事情本身”和“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的著名命题,使他成了以反传统形而上学为主要特征的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代现象学的先驱。海德格尔以时间为存在的本质,宣告了崇尚超感性世界的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下的“哲学”的终结,强调今后的“思之事”(与旧的“哲学之事”相对立)应是崇奉时间之内的现实有限性,而又注重“有限的超越”。哲学从此由疏离人生的超感性的天国下到了具有诗意的人世,西方现当代哲学正以不同形式实现着传统意义的哲学之非哲学化,亦即哲学的现实化,哲学在其他非哲学的人生活动如科学、道德、审美等活动中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哲学的仙女,作为对人生各种凡俗活动的理性反思和追问之学,既来自人生,又高于人生。哲学永远在仙凡之间翱翔。  相似文献   

12.
“易”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类比性思维模型,它以结构性的阴阳八卦图式作为反映宇宙事物相互关系的诠释体系和思维范式,体现出玄学—科学相通的特性。由科学层面看,“易”思维构造了“物质、信息、意识”合一的生态系统观,并在方法论上构成三大思维原则:生态思维原则,信息思维原则,人文思维原则。“易”思维构造的中国式科学传统在深层次上与现代科学享有共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汉书·律历志》以音乐为本体,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天人思想体系。它把宇宙、自然世界以及人类整个世界,从社会制度(礼)到精神情感(乐)、从外在世界到内在身体,都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像人的个体生命一样鲜活灵动的整体,而这个整体中跃动的心脏,则是音乐。这既是一个完全艺术化的形而上学,也是一个可以落实到实用法则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终其一生对形而上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传统形而上学忽视了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而误把存在者当做存在的做法提出了要从“此在”出发去把握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他也认为“此在的形而上学”并非完美,从而他又提出了“世界之四重整体的形而上学”理论来进一步阐明他的哲学观点。他的思想对拯救人类精神的危机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而由于他未能跨越哲学与政治之间的断层,因此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但是,他的思想引发了对人本身的关注,引起了人们对现代技术的追问,对当代人文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西方文化里有一种对光的崇拜。光在哲学里是真理的隐喻,是形而上学中主体的象征,光是贯穿现代哲学与艺术始终的核心概念。对光进行观念史的梳理,可以让我们发现在现代哲学与艺术之间存在着的本质联系,现代艺术具有的形而上学本性。现代艺术与形而上学一样崇拜人的主体性,忽视艺术的感性形式,将客观世界对象化,人与世界处于割裂与对立之中,造成现代艺术形式感的破碎。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感性活动"的形上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感性活动"是马克思理解人生存与发展的现实根基。通过对人现实的"感性活动"的方式、内容、形式、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探讨,马克思形成了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实现了"形而上学的颠倒",形成了他"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否定和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揭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使哲学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体现了马克思哲学观念变革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客人》是法国存在主义小说家加缪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主人公达鲁在与一名阿尔及利亚杀人犯一昼夜的相处过程中,始终用自己人道主义的行为方式及态度对待这名罪犯,使之感受到了做人的尊严。达鲁和罪犯都在自己的两难处境中,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下,进行了自由选择,并承担了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这样,他们都成了存在主义的英雄,使人性的尊严在荒谬的宇宙中发出夺目的光辉。  相似文献   

18.
从严格意义上说,西方的形而上学主要是关注"存在"问题的研究.这样的形而上学就是西方哲学的基础.而由于在中国哲学里缺失了"存在"这样的词语,因此,中国的形而上学同西方的形而上学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哲学里的形而上学主要是宇宙论和人生哲学,走的是自然哲学路线.  相似文献   

19.
曾长期任武汉大学校长的王星拱,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名著《科学概论》,是武汉大学历史上第一部哲学著作。该书对科学与玄学论战中所提出的主要哲学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与探讨,建构起一个相当完备系统的科学宇宙论体系,从而对20世纪20年代经验论科学主义的开展进行了系统总结,成为20世纪中国科学主义思潮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20.
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形而上学遭到了现当代哲学的深度解构和尖锐批判。形而上学命运问题在极端的激进型后现代主义浪潮下开始朝着既坚持形而上学又变革形而上学的路向展开探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就是这种探讨的鲜明表现,解释学也是一种形而上学,它就是要从根本上关注人类精神的普遍性和总体性问题,要阐述和创造出人类理性的最普遍的世界意义。但是,解释学的形而上学又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建立在理论理性基础上以知识本质为思路的所谓客观的形而上学,它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对话,强调理解意义的普遍性和共同性,突出理解之形而上学的必然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