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意境诗的形成、演变和解体——兼论新诗不是意境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家乡 《文史哲》2004,3(3):51-58
意境美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演变的。意境的原初义是生于象外的"真意之境",其中包含着宇宙和人生的先验的真谛;它滥觞于魏晋时代的言、象、意之辨,并接受了佛禅之境的影响。意境的引申义是"情景交融之境",其极致是"妙合无垠"。意境的引申义逐渐压倒了原初义而广为流行,这种演变反映了古代诗歌创作面貌的变化。"真意之境"多见于唐诗,尤以孟浩然、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的作品最为突出。"情景交融之境"多见于宋词,豪放派的苏轼和婉约派的李清照等皆有典范之作。元明散曲开始放松对意境的追求,转而注重俚俗化的明快和风趣。清末梁启超、王国维的意境说标志着古典意境说的终结。梁启超提倡的"新意境"主要是指西方传入的近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远离了意境的原初义和引申义。王国维在承先启后的意境说的系统建构中也显出难以避免的尴尬。新诗诞生初期以直抒胸臆方式表达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宣告意境诗的解体。新诗的基本发展趋势是现代意象诗的建构。现代意象诗以突出诗人的自我意识为核心,在总体上与古典意境诗大异其趣。但意境美仍应加以继承,作为现代诗美的构成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小说是幅描绘人性的风俗画,是讴歌人性的赞美诗,正是这种诗画品格,构成他的小说独有的审美意境,给人以强烈的美感享受。本文试从意境的角度分析沈从文小说,对沈从文因营造意境而突破小说常规作法的艺术方法以及对当代小说创作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翻译的基础是意义的把握,但长期以来,人们在译论对意象与意境翻译的讨论中,对其意义生成过程的关注不够,因而对翻译审美转换难以作出较为深刻的理论描述。以罗伯特.勃朗宁的诗MeetingatNight为例,具体分析诗中意象、意境的审美意义的生成过程,结合试译探讨,以此为基础,总结了意象与意境在翻译审美转换中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  相似文献   

4.
洪孟良 《学术界》2001,(4):143-147
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问题是意境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叶朗先生关于意境理论以及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问题进行探讨辨析,提出自己对于意境与意象的理解.本文认为,意境与意象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意境是对意象的超越和扬弃,意象是意境的构成要素和逻辑环节.  相似文献   

5.
乐象是意象生成的艺术本体根源,也是意境体验及生成的艺术本体根源.乐象所营造的超越具体实象的想象性心理时空,是意境体验及生成的心理原型.以<乐记>为代表的上古乐论,蕴含着意境说的理论基原.  相似文献   

6.
意境是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情感 ,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的达到“内情”与“外物”相统一而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境界。意象是意境构成的“细胞” ,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要创造诗歌的意境就必须处理好意、象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7.
赵一平 《理论界》2012,(11):127-129
经典意境理论关于意境的审美体验描述,是把当前的研究同传统理论连接起来的关键点。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一种诗歌学或目的论的说明方式,阐释了意境的结构,认为意境就是由多个意象按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场结构",其审美效果的生成依赖于整个结构的完整性,不能将其分割还原到意境作品里的具体成分上,所以意境的审美效果既有模糊性又有稳定性。这形成了意境作品的独特魅力,也导致了意境理解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意境:艺术语言中的意象关系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霞 《学术探索》2004,(2):115-117
作者认为,从符号学的观点来看,意境是艺术语言的文本形式。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意象组合,形成一定的意象关系场,即为意境。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组合通常呈现为平面组合关系和立体组合关系。在平面组合关系中,包括同一关系、对立关系、主从关系、递加关系;在立体组合关系中,包括串联关系、跳跃关系、相溶关系。  相似文献   

9.
诗无达沽。一首好诗的诗美的表现形态是多元开放的,然而关键在于其意境的有无和深浅。以往对《再别康桥》的欣贷和解续似乎局限在偏重形式的音乐美方面或过于落实的偏颇,而与其意境多少有着隔膜。通过对“轻轻的”,“悄悄的”等充满灵性的诗意语言及独特的意象营构的再读,神与物游,追寻“走”与“来”梦境缠绕的销魂踪迹,续会走进如醉似梦、虚实互化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王艺涵 《南方论刊》2020,(10):94-96
"意境"无论是在我国古典文论中还是在现代文论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古典文论中,意境是独创的一个概念,是中国文学和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具有情景契合、虚实相生、韵味无穷这三大特征;在现代文论中,现代意境理论的主体思想虽然来源于中国传统美学,但是吸收了西方现代美学的思想与方法后,现代意境理论更有条理,更具体系化。澄清现代意境理论的思想来源固然重要,更加重要的是让意境理论来解决当代美学中的问题,激发古老的意境概念在当代美学理论和艺术批评中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李春丽 《阴山学刊》2004,17(2):35-38
意境的创造,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追求.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为中心的"现代派"诗歌,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诗艺,以中国艺术传统固有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味为基础,在现代新诗中重构东方式现代诗的意境.首先表现为对意象的注重.运用感性形象烘托暗示人类心灵情思,摈弃架空的理想抒情.在意象选择上表现出浓郁的古典特色,创造了不言情而情自无已的诗歌境界;同时在意境构建中承继传统意境创造中的悟觉思维以象为基础、情为中介、理趣为归宿.达到"诗情智化",是对古典诗歌精髓继承中的现代性超越.  相似文献   

12.
在继承古代意境研究的基础上,宗白华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意境理论进行了拓展:(1)深入文化核心处,从宇宙观和生命哲学的层面揭示了意境的内涵;(2)把意境的特点归结为道、舞、空白;(3)对意境创构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宗白华对意境理论的拓展,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中国现代诗学的发展,尤其是对当代诗学,更是具有典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动画电影题材类型为研究切入点,认为近十年中国动画电影经历了数量扩张发展期和量变到质变的艺术提升期两个阶段,数量规模、市场票房和艺术质量均得到了很大发展和提升,题材也出现多元化发展和类型混合趋势,并结合神话、爱情、童话、武侠和现实主义五种题材,归纳和总结了近十年中国动画电影呈现出的艺术特色:动画叙事手段不断创新,形成口碑效应;打造有魅力的角色,凸显主流价值观念;契合现代年轻人审美意趣和需求,彰显“中国风”风格;探索长片艺术动画,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推动着中国动画电影走向新的高峰,也对其他类型的中国电影创作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艺术家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内心"的和谐为宗旨的中国哲学,渗透到艺术创作的精神领域。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书法和诗歌,体现出传统哲学生命理念中强调个体生命和精神自由的精髓,两者在含蓄蕴藉的审美旨趣上相互融通,书法作品给诗歌意境的阐发和拓展开辟了无尽空间,诗歌意境对于书法创作进行了诠释和解读;同时,作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两者又大有异趣。研究二者的关系,对于书法和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东坡赤壁”楹联一百多副 ,根据吟咏对象的不同分为三大类 :合咏、单咏苏轼、纯写景。赤壁楹联的创作心态有四种 :以文人目光凭历史 ,以政治目光评人物 ,以旷达目光味人生 ,以文化目光看胜地。其主要艺术特征体现在 :借古抒慨、句式多变和摘句化用  相似文献   

16.
窦薇 《学术探索》2015,(1):118-125
"形神"与"气韵"是中国古代绘画美学的核心范畴,二者能够高度概括中国古代绘画之美学精神及特征。由于二者均缘起于人物画,早期阶段均为人物画创作的美学要求,故二者有诸多相似之处;但若加以认真比较,可发现"气韵"论的美学内涵较之"形神"观要更加丰富,下文将对二者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古典音乐“天人同构”艺术精神的文化情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关学思想精髓可谓是从现实生活立足的、具有实用体征的、内容与形式融合贯通的哲学思辨体系,更注重艺术理应遵循于特定的伦理学和美学的价值规范。可以说,“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潜质”,也是华夏审美文化的“中坚思想”,它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成为艺术精神流变的一种支配力量与文化底蕴,始终渗透于中国古典音乐审美的诸多时空。因此,中国古典音乐崇尚“天人同构”的自由、和谐、恒定、隽永的生命状态,并成为东方艺术苑囿中一朵靓丽的文化奇葩。  相似文献   

18.
中国汉字是世界文字之林中独一无二的见形见音见意的文字,20世纪考古资料的大发现,学者们掀起了探索中国文字起源的热潮。在20世纪有关中国文字起源的论说中,至少有8000多年说,6000——7000年说、4000多年说和3000多年说等多种不同论断。殷代文字肯定不是中国文字的源头,中国文字的源头可上溯到夏王朝时期即考古学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大汶口陶文、丁公陶文和景阳岗陶文等,只是一种带有民族特点的原始文字。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相占 《文史哲》2003,1(3):70-74
王国维的意境论与境界说不能混为一谈 :论述意境的文献是《人间词乙稿序》,而境界说则出自《人间词话》;意境可以分解为意、境、观三要素 ,而境界则主要指真情或心灵境界 ,无法分解 ;意境论受西方理论影响的痕迹较明显 ,而境界说则体现了回归中国传统诗学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郭家骥 《学术探索》2008,3(2):91-97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具体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既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又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作出创造性发展,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的民族理论、邓小平理论中的民族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民族理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又将这一理论体系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文章系统阐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阶段及其承前启后、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并对开创民族工作的新局面和达到民族理论研究的新境界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