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称谓一直以来主要是社会语言学研究关注的对象。认知称谓词属于称谓词的范畴,本身包含了大量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基于认知语言学隐喻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人们在认识自身时进行的抽象思维的隐喻性。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从事各种职业的平民阶层空前壮大。对《醒世姻缘传》中的职业称谓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三类不同的职业称谓与平民阶层中的三类不同成员密切相关。研究这些职业称谓,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了明清平民阶层的总体状况和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3.
翻译理论从语言学、哲学、修辞学和接受美学等多个视角对模糊语言引起的多元阐释现象进行了研究,但对非模糊性语言因翻译过程而造成的多元阐释却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事实上,非模糊性词语在翻译中也存在多元阐释问题.这种多元阐释从附加意义的可调性、文化原型差异、客体的不同认知侧面和主体的审美体验等四个方面得到体现.因此,应关注对文学文本中的非模糊性语词在翻译中的多元阐释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对同形词的认知1.1关于同形词,赵克勤有过一些研究。他的定义是:“指形体相同,读音不同而意义又相关的词。”①对此,我们认为,该定义过窄,较合适的定义应是:形体相同的一类词。在范围上,除包括形体相同,读音不同而意义又不相关的词之外,还应包括形体相同,读音相同且意义相关的词。之所以这样讲,主要是从语词划分的目的、角度、标准三方面考虑的。众所周知,词类是为了一定的研究目的,从一定的角度,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析、概括的结果。同形词也是这样。据考察,它划分的角度,是与口语词相对的书面语词范畴的形体;目的,是从…  相似文献   

5.
涂志成  谢莉 《理论界》2009,(9):147-149
汉语成语是一个原型范畴.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成语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典型的汉语成语应该同时具备以下四个原型特征:四字格、整合意义、所构成语素古朴典雅、具有历史渊源并长期习用的语词.而具备原型特征越少的成语就越不典型,离典型成语的距离就越远,也就是说逐渐趋向于其它类型的语词.  相似文献   

6.
宋代是汉语发展史上俗语词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历来的宋代词汇研究多偏重于对雅言的考释,俗语词的系统研究则相对欠缺.通过选取宋代新生称谓类俗语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成词特点及其词义演变原因进行集中分析和深入探讨,可知宋代新生称谓类俗语词的构词方式丰富,手段多样,新词新义的产生及变化是语言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名称作为一种称谓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命名者赋予被命名者的某种意义和思想导向。在马克思哲学形成及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 ,为了旗帜鲜明地表述自己的哲学主张 ,也为了划定其哲学思想与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或人本主义的学术分野 ,马克思和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基于不同的视野和侧重 ,曾对马克思哲学提出了不同的称谓。这些风格各异、独具特色的称谓 ,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 ,而且再现了马克思哲学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革命历程。因此 ,研究和回顾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自己哲学的不同称谓 ,有助于在理解马克思哲学产生的划时代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语词意义的本质和逻辑结构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词的意义 (“词义”)是语词符号所承载的语言共同体关于对象的观念信息 ,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物性词义和物性照应性词义。语词 ,既有客观意义又有主观意义 ,既有形式意义又有内容意义 ;本质上 ,词义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西方语言哲学关于词义本质的理解往往失之片面。词义由概念义、意象义、色彩义三部分构成。概念义不等于“科学概念”或所谓的“概念 (词项 )的内涵”。意象义是一种基本义、理性义。在语用世界 ,概念义、意象义、色彩义在整个词义结构中的地位 (比重 )会因语词使用者、解释者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9.
命名与误读——基于王安石学术称谓流变史的语义学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天保  徐规 《中州学刊》2006,(5):190-194
古人依据王安石的姓氏名字、地缘情结、政治封号、活动年份或学术主体内容等,从多个侧面构建了王安石学术的不同称谓。诸多命名,所指独到,各具专长,有特定的历史意义;而且,在流传中其语义相继又发生了转换,不复往昔。但是,今日学界多数忽视不同的历史语境,误读称谓,以偏概全,将诸多命名一概等值为整个“王学”的别称。所以,从语义学角度揭开王安石学术称谓流变史,对于重新明确研究对象———“王学”,至为关键。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结构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是认识社会结构的关键。中西社会结构思想围绕这个关键形成了不同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是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出发点。据此可以从个人主体、社会客体、社会过程系统、社会整体系统等四个不同的视角 ,来认识社会结构。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结构 ,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而且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5,(1):30-35
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研究与建设必须以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内涵的框定和阐明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视角,从"存在的规定"、"认识的纽结"、"实践的理性"、"历史逻辑的必然"四个方面,分析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内涵实现"价值还原"、获得"学科理性"和走向"实践旨归"无法绕开的环节和基础。  相似文献   

12.
认识客体的本质属性及其存在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的客体与主体是认识论研究中的一对基本范畴.哲学基本问题既具有本体论意义,又具有认识论意义,物质与精神、思维与存在作为抽象程度最高的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与认识的客体与主体范畴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本文试图对认识客体的本质及其存在形式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诗缘情”阐释之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诗缘情”是中国传统诗论中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的理论范畴。它最早见于西晋陆机《文赋》之中 ,后来它超越了文体论范畴 ,成为继“诗言志”之后又一重要诗学范畴。近百年来学术界对其阐释 ,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诗缘情”与“诗言志”的比较、“诗缘情”的美学意义、“诗缘情”的诗学意义。对这一古老诗学命题 ,今后应从新的视角去分析它的内涵 ,挖掘其新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曼琳 《学术探索》2002,2(3):81-83
研究资本主义有不同的视角 ,本文认为从世界体系理论的视角来研究资本主义体系 ,能够为我们密切结合全球化进程的现实 ,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趋向提供一个视点。文章从世界体系的结构出发分析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及问题。根据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新变化 ,提出作为一个世界体系的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5.
刘群  尚国文 《理论界》2010,(5):144-146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体系十分复杂,各种称谓语都有其特征和适用范围,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应根据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称谓语。本文探讨现代汉语中"的"字短语作为职业称谓语的使用情况,而对这种"的"字职业称谓形式的语用特征及其演变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职业称谓语的社会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16.
张宝明 《社会科学》2024,(4):5-12+54
人文语义学的学科建构就是确立语词的基础地位,对包裹着层层人文观念的重要语词进行深入剖析和探究,它借鉴并突破传统的关键词研究,提出“以关键词为依托,以观念词为寻绎对象”的学术路径,借助观念史和概念史的学理资源,将语词观念置于学统、政统与道统的知识统绪中,通过深入梳理剖析观念词中的思想史与观念史命题,从语词视角出发思考人文如何存在、人文意义如何生成以及人文价值如何接续等诸多问题。人文语义学植根语词,聚焦观念,关注“一与多”的关系,它以问题为切口,以问道为目的,既尊重多元观念的客观存在,又要有协同化一的理念追求,旨在联通过去与现在,沟通自我与他者,实现自由理性下的平等对话、交流,以期在人文共同体的指归下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7.
在80年代中国的哲学争论中,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再认识和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涌入,实践范畴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主体性范畴无可争议地处于哲学目光的聚焦点上,人们纷纷从认识论、价值论、人本学、本体论等不同视角对实践问题进行透视与阐释,并由此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定为实践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等等。关于实践问题讨论的积极成果在于,人们不再单纯在认识论意义上来理解实践范畴,而是开始在人的本质活动或存在方式的意义上来重建实践范畴,从而依据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和当代历史的演进而拓宽实践范畴的内涵。当把实践界定为人的本质活动或存在方式时,顺理  相似文献   

18.
范畴一词的源流显示,人们是在范围、类别、概念这三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术语的。在类别的意义上,国际经济法可以分为国际经济法制度范畴、关系范畴和价值范畴;在概念的意义上,我们有必要根据以往学者基于权利本位的法理学视角下已经做出的归纳的指引,根据国际经济法的调控与规制的概念与体系,结合当前国际经济组织大规模发展的事实,将国际经济法的基本范畴归纳为国家(经济)主权、交易权和统筹权。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全面展开,价值问题已成为我国理论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1997年10月6日至10日,在西安举办了“全国第四届价值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进一步探讨哲学价值范畴、价值观的基本理论,研讨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这里,我们主要对哲学价值范畴的本质和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的讨论情况加以评述。 一、关于哲学价值范畴的本质 哲学价值范畴的本质如何规定,对价值哲学研究、价值观建构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建设等重大问题具有基础性意义。与会者从不同的思维视角和方法论入手,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要观点有: 1.从主客体关系模式入手,认为价值的本质是客体与主体尺度(主体的需要和能力)之间的特定关系。这种观点在当前的价值问题研究中居主导地位。但是,由于人们对“特定关系”的理解不同,所以这种观点内部又有一些分岐。如有学者认为,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把主体需要的满足看作价值的本质;也有学者认为,主体需要多种多样,其中有健康的需要,也有不健康的需要,对需要本身还有个认识和评价问题,因此主体需要的满足不能作为价值的本质,价值的本质应是客体对主体作用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出发于现时改革中的“观念更新”,对在现行认识论的逻辑体系中能否引入“观念”范畴作些初步思索,以此说明“观念”的认识论意义。一对于观念更新及其与社会改革相互关系的研究和认识,不同的学科,限于自己不同的使命和职能,应当给出不同的结果。哲学生命的基点和哲学思维的特征,要求哲学既必须密切关注现实中的观念更新,又应该离开对某个或某些具体观念的更新及其同改革实践的关系的考察,而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姿态,立足观念更新与社会改革的纷彩现象,奠基于其他学科的既得认识,在问题范域的最高层次上,在认识的基本矛盾运动中,对“观念”进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