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存·实践·超越——人的生命活动之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人的存在方式显现为生存、实践、超越这几种基本的活动样式.它们共同组合成了一条生命活动之链.生存作为自然生命,是人的最基础的存在,从根底上制约着其他生命活动形态.在实践中求发展,体现着人的自觉生命的性能,成为人类存在活动的主导方式.而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又开启了人的终极关怀之维,昭示着自由生命的取向,并使整个生命活动达到自我圆成的境地.三者之间有着逐层递进且相互融通的关系,在历史演进的不同阶段上亦会产生种种不协调的现象,努力求得并举兼顾、互补互动,以实现整全的人生与合理的安排,或可视以为当今时代人的生命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活动价值取向指导下所进行的活动,因此,明确人的活动价值取向的哲学规定性,分析人的活动价值取向形成的必要性、过程性,考察人的活动价值取向的一系列辩证特性,有助于深刻认识人的活动的本质和促进人的活动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4.
异化劳动的超越与人的生存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目前的社会中,虽然劳动还没有彻底摆脱和根除其异化的性质,而且这种性质的劳动还将持续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但随着现代人类生存方式和劳动方式的不断变化,人们可以通过审视和批判现有异化劳动的不足,来逐渐地克服和超越劳动异化的性质,使人们在劳动中实现自身的生存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只有劳动成为对象化活动,劳动者才能在创造出美的事物的同时,发展和丰富确证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受能力,最终使得自己成为一个全面的人、审美的人。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大力发展生产力,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物质财富;劳动者不仅应将劳动当作理性的、功利的活动,而且应将其当作感性的、超功利的活动;劳动者让劳动成为对象化活动,从而使得自己成为全面的人、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6.
李红钦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1):4-5
人的存在具有“自相矛盾”、“二律背反”的悖论性质,这一点既体现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又体现在人的内在生命结构上。在人的生存所处的各种各样的矛盾中,心理和文化的矛盾作为内外矛盾是人的生存的基本矛盾。从这一矛盾出发可以说明人的存在是一种即先天即生成、即现实即超越、即逻辑即直觉、即知识即境界……的辩证存在。 相似文献
7.
李留义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6):24-27
卢卡奇在其晚年以劳动为本体展开了对社会存在模式的本质性探讨,以期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进行创造性构建。由此,对劳动的分析就在卢卡奇的思想理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他的劳动理论中又彰显着不客忽视的人学思想。他在对劳动的揭示中设定着人的那种社会性存在,诠释着人的社会生成,提炼着人生存中的自由指向,探讨着人发展的现实路径。可以说,卢卡奇对劳动理论的思考以及内含着的对人生存的关怀,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8.
人及人的本质问题是贯穿于哲学史的根本问题.传统哲学或人学在这一问题上的根本问题在于,把人的本质看成相对于人之存在而言的先验的、外在的悬设,致使人的本质与人的存在相疏离.因而,要深化并推进对人及其本质的理解和研究,必须把人的本质真正归还给人,立足于人之现实的实践生存论立场,把人的本质内在地理解为是在人之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的过程性存在,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之实践活动的敞亮与展开. 相似文献
9.
10.
对于风险不能仅仅局限于从人的自然生存方面去理解,亦即从对人的自然生命的威胁这一方面去理解,还要从人的社会性生存方面去理解,这样才能透视并把握当代风险社会的历史本质。单一的理解会在理论观念上造成一种意识形态神话。这种理解的缺陷在当代城市建构问题上较为充分地表现出来。就人的自然生存而言,当代城市建构与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人的生命质量;就人的社会性存在而言,当代城市建构给人的终极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劳动、异化劳动的内在张力与人的解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及异化劳动是马克思论述人的本质,进而分析、研究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概念。在劳动中蕴涵着自由活动和强迫劳动两种不同的含义,而且这两种含义之间存在内在张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表现为异化劳动,异化劳动中也包含着两种意义,一是劳动者内在生命本质的丧失,一是劳动者获得全面解放的可能。共产主义正是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的社会运动,同时也是扬弃异化劳动的理想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2.
客观而言,网络技术带来了人的虚拟生存,由此又引起了人们现实生活状况的全面改观;理论而言,虚拟生存的深层次影响则是哲学视域中当代人的生存方式及走向问题的凸现。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方式思想,对互联网时代人的虚拟生存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助于构建当下人虚实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3.
林贤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11):22-24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学术的批判发展中,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的本质问题。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是劳动的人,人类因劳动而存在,劳动赋予人做人的权利。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4.
劳动异化、人的异化、生态异化,三者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逻辑关联,劳动异化首先导致人的异化,进而导致生态异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重点阐述了劳动异化思想,劳动异化的结果和表现就是人与自我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由于人的异化进而导致生态异化,生态异化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其根源则是人与人关系的危机。已故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心态失衡”,“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心态”是指人与人的关系。所以,生态异化的根源是人的异化,是人与自我和人与他人关系异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人的生存既是一种有限生存,又是一种无限生存.在有限与无限之间寻求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探索超越生存有限性的可能与途径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历史上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超越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宗教救赎模式、自然认同模式、理性超越模式、本真生存模式和实践唯物主义超越模式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超越模式有效克服了宗教救赎模式的虚幻性、自然认同模式的直观性、理性超越模式的抽象性及本真生存模式的无助性,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实践的,是实现人的生存有限性超越的惟一科学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一这里所要讨论的是人的生命活动、生存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意义。既然是其意义 ,那就不是生存活动本身 ,因为意义是离开了本身的东西。这好像是一个矛盾 ,一方面是其本身的意义 ,另一方面该意义又不是其本身 ,但这恰恰是作为意义世界中心的人的存在的秘密。换句话说 ,人的生存的意义就是对生存本身的超越 ,既是一种时间性超越 ,又是一种空间性超越。说它是时间性超越 ,是因为人的生存总要指向未来、超越现实、超越生命的有限性 ,至少要超越当下的生存活动 ;说它是一种空间性超越 ,是因为生存活动总要面向世界、创造世界 ,总要超越个体而落脚于… 相似文献
17.
时间与空间的相互转化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充分条件 ,而对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却只是提供了必要条件。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及其内部的分工与专门化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全面而快速的发展 ,而这种发展却是以人的个性的片面性发展为代价的。人获得自由是个过程 ,必然经历人的个性独立片面发展的阶段。人的个性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新的时间与空间转换方式下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8.
旅游是人特有的一种超越物质生存,追求精神自由的生存活动方式。旅游活动表现出人的生存超越性,它是人的一种有目的的无目的,无功利的功利行为,是人的一种自我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9.
探析构建和谐社会中体育运动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一平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123-125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而体育运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认识体育的独特作用,发展体育运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原则。人既是感性的存在物,也是理性的存在物。因此,单纯以情感欲望或道德理性作为价值的标准都是片面的,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