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喻体是比喻的基本要素之一.对喻体所作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共同本性、特征和知识决定了人们在使用喻体时具有共同理念和审美取向.因此,尽管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英汉喻体在语义类型和遣字用词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同或相似.然而,由于受到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英汉各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从而使喻体蕴涵了典型的民族特征.跨文化分析和研究还进一步表明:英汉喻体的共性和异性是不同民族的审美取向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服饰是民俗生活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风格习尚、风情的产物和载体。色彩是人类共通的感情语言,色彩是服饰的眼睛,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审美习惯.不同的环境,服饰色彩有着不同的传播效果。本文主要探讨汉俄两民族传统观念与文化心理中服饰色彩的象征寓意及文化,从这一侧面了解并观察到汉俄两民族过去与现在文化心态的外化面貌,为从事语言与服饰文化研究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3.
汉俄动物词语的文化意义不仅与动物的属性特征有关,而且与汉俄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文化因素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也受到了汉俄语言的语音特征、构词方法等特点的影响。对汉俄动物词语文化意义的研究可减少或避免中俄交往中的语言文化碰撞。  相似文献   

4.
动物因其秉性不同 ,而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有着相同或不同的象征意义。比较汉俄两种语言中涉及动物的某些成语、谚语、俗语等语言现象 ,可以揭示出民族特性 ,对日常对外交往中语言形式的取向 ,以及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有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5.
俄汉文化差异与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俄汉文化的主要差异及渊源,探讨了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同思维方式.论述了俄汉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这两种思维方式在各自的语言结构、价值观念和感知取向上的体现.本文旨在说明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了解俄汉两种思维方式有助于加深理解俄汉文化,更有效地学习、运用俄汉语言.  相似文献   

6.
比喻的民族性是与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经验,风土人情、习俗风尚、宗教、地理历史、美学趣味等诸因素密切相关的。蒙汉两个民族有着迥然不同的比喻思维,具体表现在:1、本体相同,喻体不同;2、喻义相同、喻体不同;3、喻体相同,喻义不同。  相似文献   

7.
俄汉饮食文化差异及中餐菜名的俄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汉两国由于自然环境和物产不同 ,形成了俄汉两国不同的文化 ,俄汉饮食也便沿着各自的道路发展起来。饮食习惯则是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集中体现。它取决于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存环境、资源内涵、工艺特色以及民族的好恶意识。从俄汉两国饮食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产生活空间和方式的差异 ,其中饮食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 ,从菜单命名使用的词汇即可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8.
论汉语颜色词的人文性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观察, 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决定了汉语颜色词的喻体取向和数量, 它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及其历史, 它决定于该民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思维定势和生产、生活条件。汉语颜色词的人文性特征, 首先在造词上表现为借物呈色手法的运用, 它是由汉民族思维的具象性和直觉性决定的; 其次, 它还表现为独特的柔性。这主要表现在汉民族对“对称同构”的偏爱上, 这种对称具有一定的耗散性并可以做到能量的转化; 再次, 它也反映了汉民族的审美意识。这种审美意识在造词( 字) 上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 在具体使用中则表现了色彩的动态美  相似文献   

9.
俄汉民族服饰上黑、白两个色彩不同的文化表征源于俄汉文化中不同的色彩观。对黑、白二色的崇尚或否定,反映了俄、汉民族对于同一色彩的不同心理感受和文化认知以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历史。通过对俄汉服饰上黑、白二色不同的文化表征的对比分析,可以揭示俄汉民族服饰色彩上的个性特点,展现汉俄民族各具特色的东西方服饰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0.
比喻是修辞学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形成规律俄汉语里大同小异 ,而且各自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通过喻体、喻理两方面来分析归纳两种语言中的比喻 ,可仔细体会各自的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由于文化模式和认知个体的不同,英汉隐喻的喻义具有差异性,并出现喻叉模糊与缺损现象,隐喻翻译也受制于特定的文化规约和认知倾向性。该文例证分析了隐喻喻义模糊与缺损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形式,详述了喻体替换、喻体弥补、喻体词的词类、功能转换、词汇喻化等隐喻翻译的相应策略。隐喻翻译需保持原\译文中的喻体在形式和内涵上的一致性,但喻体的意象一致性比形式一致性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是民族的绘画,是中国哲学美学思想滋养的结果。在形似上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处理人和自然关系时,强调人为本体的宇宙一体化思想。从审美的创作的主体出发,与对象进行心物交流,主体投入客体,客体融入主体,对客观自然进行典型化的提炼和浓缩,使画家的主观情感和审美趣味相统一,达到物我两忘,相互契合之境界,表现在形似上就是"意"和"象"浑然一体的意象造型。始于宋元、流行于明、清的"文人画"使中国画意象造型得到更大的变化和发展,集中代表了中国画形似上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对《边城》与《强盗》的比较,可以发现席勒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存在诸多相似,他们都试图通过审美的途径实现人性的完美,从而实现改造国民性的政治理想。他们在反思民族危机的过程中,把弥合人性的分裂作为解决国民性问题的基石,而且在大量的文学创作中对人性美理想做了形象化的表达和演绎,从而把自己的政治理想、文学理想和美学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4.
在中篇小说<红豺>中,生命呈现为多元互动关系,顺应这种关系的,显示为美,以至于为神,破坏这种关系的,则显示为丑.红豺作为一种联结人与自然的生命关系的精灵神兽,体现了特定民族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乐记》中提出的关于音乐起源于人性、人情,音乐具有娱乐功能、化育功能与认识功能;人类有着生理与心理的共性因而在音乐表现方面也具有共性,不同的乐器有着不同的音质规定因而有着不同的表现能力,音乐表现形式与内容相适应等一系列论断,有着美学的人类普遍价值。  相似文献   

16.
《额尔古纳河右岸》借一个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之口,讲述了这个民族近百年的沧桑历程。再现了鄂温克民族带有浓郁原始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日常生活。作品对鄂温克民族命运的书写背后隐含着一股悲凉之气。但作品中鄂温克世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本真的人性、单纯人情关系、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归属感等散发出了鄂温克文化独特的魅力,具有鲜明的生态特征,体现出作家鲜明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美”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美的境界。文章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美的特征要素及其实现途径,使人们认识到提高美学意识以保持良好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人与自然、个人与整体间存在的必然矛盾冲突的探讨,揭示出美作为一种合目的、合规律的自由形式所蕴含矛盾冲突的本质力量,美的哲学是人的本质最完美的展现,美的哲学为现实服务的途径就是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从而为美育及艺术教育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勾划出哲学的依据,并丰富提高和不断改造人们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边城》构建了一个有形的可视空间和心灵意义层面的无形的模态空间。在描写自然山水和人物时呈现出的和谐的"丫"或"三"型空间结构之有形空间中,浸透着作家有关人性、文明以及社会人生的悲剧意识,由此而展现出一个深层次的悲剧式的审美空间,并超越历史凝成永恒的审美理想和经典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