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讨论中,哲学界达到这样一种共识;实践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范畴,而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然而,稍把观点具体化,共识就转化为歧见。对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理解,就集中地反映了分歧所在。笔者虽然不同意“实践本体论”的观点,但又认为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中确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就这一问题略抒己见。在本体论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物质本体论。但是,旧唯物主义却不能对这一正确的结论做出科学的论证和说明。古代唯物主义对物质本体论缺乏基本的论证和说明,仅仅是一种素朴的猜测,因而,他们的物质本体论远不是科学的形态。近代唯物主义继承了古代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的传统,在以往本体论研究的基础上,把认识论问题上升到哲学的主要中心地位,并试图从认识论角度、从感觉出发确证物质是世界的本体、本原。从培根、洛克开始的经验论唯物主义尤其是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质就在于它特有的历史的观念或历史的原则.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关键在于,不应该用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解释原则去诠释和重构马克思哲学,也不应该用西方现代哲学某些哲学派别的解释原则去诠释和改造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生活(实践)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与此相适应,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物质(自然)决定意识”的旧唯物主义,而是生活(实践)决定意识的新唯物主义,即历史的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的存在论”——“历史生存论”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3.
实际上,从认识论上说,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等,都是把认识论问题本体论化了。因为我们讲实践第一的观点是在认识论范围内讲的,而一旦把这个观点推广到本体论,即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那就会走向唯心主义。我们当然不能赞成这种观点。原因是: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它继承了唯物主义的传统,坚持从物质到精神、从客观到主观的认识路线。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在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同以往的唯物主义没有差别,也不可能有差别。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这一方面,唯物主义者都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有必要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对象、本质、功能及其在哲学史上产生的变革作出系统考察,以建立实践唯物主义的新体系。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它要揭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以哲学思维的形式从总体上、动态中把握和再现人类实践活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它从“物的原则”升华为“实践原则”,並高层次地回归到“主体原则”,它要求从人类自身发展来理解和把握整个对象世界。这是一种把人的存在本身作为哲学追寻的本体,立足于人类本身的活动並关注人类自身发展的动态的本体论。实践唯物主义是实践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它同时执行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职能,从不同的方面共同解决人们历史活动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从根本上说,是人类发展与唯物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评所谓“后实践美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与杨春时《走向后实践美学》等文展开争鸣,指出所谓“后实践美学”(超越美学)根本不能成立。首先,所谓超越美学的本体论基础是不可靠的,它是以生存本体论的唯心主义为其哲学基础;其次,超越美学的认识论(解释学)基础是十分脆弱的,它是在虚妄的生存本体论基础上产生的纯粹主观唯我主义的认识论、由于超越美学从唯心主义的本体论和纯粹主观唯我主义的解释学认识论出发,恶性膨胀了“精神性”和“个体性”,因而背离了实践美学的正确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心灵的解构: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本体论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科学、脑科学等前沿科学的突飞猛进,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心灵哲学的发展,其突出的表现就是该领域爆发了并正进行着所谓的“本体论变革”。这一变革有极端、温和与折中之分,但共同的倾向是批判、颠覆常识的心身观和潜藏在大多数哲学体系中的二元论幽灵,既否定传统的作为实体的心灵范畴,又拒绝大多数唯物主义理论的作为属性、功能或机能的心理范畴,倡导一种关于心灵、关于人的更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因此至少可以看作心灵哲学和人学中的一种名副其实的本体论变革主张。这一“变革”不仅提出了心灵哲学和人学研究的重大问题,而且对于唯物主义的命运具有不可小视的意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它为我们丰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论和相关的人学理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7.
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前提是正确把握它的理论实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问题哲学界展开了讨论。不少人主张用“实践唯物主义”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认为“实践唯物主义”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三个方面。兹就上述三个方面试析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在讨论认识能动性时,人们总要引用马克思的这段话:由于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和局限,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6页)。至于唯心主义究竟如何发展了主体的能动性,哲学界比较重视分析和考察黑格尔,却很少谈到康德。实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认识能动性的正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者康德。而且两人对此问题的论述有较明显的区别:康德主要是在认识论范围内谈主体能动性,黑格尔则进一步扩展到本体论,在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的前题下论述了绝对精神的能动作用;从内容上看,康德偏重吸取自然科学和心理学成果,黑格尔的论述则更富于思辨性和历  相似文献   

9.
一反映论与认识论的关系问题,国内哲学界早有定论。按李达主编《唯物辩证法大纲》,“反映论就是唯物论的认识论,所有唯物论(那种把意识也看作物质的庸俗唯物论除外)的认识论,实质上都是反映论”;按吴江著《认识论十讲》,“反映论是唯物论”,“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按新编《辞海》(哲学分册),“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反映论。”读者不难发现,如果撇开文字表述方面所存在的某些无关紧要的差异,上述各种说法所表述的共同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两个并列的判断: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反映论。这是两个主谓项可以相互置换的判断,它们所表达的无非是一个简单的等式,即“反映论等于唯物主义认识论”。这就是几十年来国内哲学界普遍公认的“定论”,尽管它缺乏较为可靠的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西方哲学史上,斯宾诺莎的地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斯宾诺莎哲学的性质究竟如何,却很难说在学术界取得了真正一致的看法。根据长期以来的一种说法,斯宾诺莎的哲学本体论或世界观是“唯物主义的一无论”,而他的哲学认识论则是“唯物主义的唯理论”。这种说法是成问题的。因为如果唯理论可以“唯物”的话那么反映论也就可以“唯心”了。但是哲学家的认识论又的确与其本体论或世界观是一致的。从历史上看,凡以不同的方式主张世界的本质和基础是不依赖神、人和人的思想的客观实在的哲学家,便会在解决人的认识的本质和规律的问题上遵循从物到感觉或思想的路线;反之,凡认为世界统一于某种精神原则、逻辑构造或经验要素的哲学家,便在认识论上遵循从思想或感觉到物的路线。斯宾诺莎当然不能例外。因此,对他的“唯物主义本体论”进行重新审查和评估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实践理性的自然基础——中国哲学对意识能动性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性即意识能动性 ,中西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对意识能动性反思规定的不同方向和结果。西方哲学把人的意识能动性理解为超越感觉经验的理论理性的能动性 ,形成了西方哲学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传统。中国哲学把人的能动性理解为超越禽兽的道德理性的能动性 ,形成了中国哲学的道德形而上学传统。中国道德形而上学的合理性及其世界意义在于 ,人的满足自身生存的自然需求就内在地包含着实现自身的界限和规则 ,即“良知”、“良能” ,从而实现了性与理、天与人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哲学是以他的实践论为核心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把这种见解名之为“实践核心论” ,并把它同拒斥唯物主义的“实践人本主义”混为一谈 ,这是不恰当的。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批判和克服了“一般唯物主义”的直观性 ,超越物质本体论而达到了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的实践论。不能无视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史进程。把他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说成是把精神本体论颠倒物质本体论 ,正是由这种“无视”而产生的。物质本体论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的建构者 ,利用了唯物史观的思想资料 ,借助于恩格斯在特殊语境中所写著作的结构 ,把马克思的实践论从他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中排除出去 ,造成了极大的逻辑矛盾。在马克思哲学中 ,新唯物主义与实践论是直接同一的。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是马克思的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新唯物主义 ,而不是物质本体论的一般唯物主义。想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说成是一般唯物主义 ,想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效性来论证“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的正确性 ,由此而否定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 ,这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 ,始于重建教科书体系探索中的“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之争 ,近来则有融入现代哲学范式的“存在论转向”和“生存本体论”之说。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 ,侧重剖析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之分歧 ,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意义主要不在于从近代认识论走向现代本体论 ,也不在于以一种新型的本体论体系取代了西方传统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在于 :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 ,而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科学考察和反思批判 ,它是面向现实的批判精神和彻底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解“实践”这一概念的含义,涉及到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作用,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历史观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居于特殊地位,这在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作的同志中历来是认识一致的。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重新认识实践范畴,重新解释实践概念的内涵,从而把实践范畴从过去的一个认识论范畴扩展到社会历史生活领域,把它看作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存在形式,对于拓宽和深化人们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准确而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把实践抬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用实践范畴取代唯物主义本体论的物质范畴、存在范畴,并因此导出所谓“物质是否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疑问,进而否认客观实在的客观性,是令人不能接受的。本文将立足于目前哲学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逐一驳斥“实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在哲学对象上,马克思由“一切存在”(整个世界)的形而上学本质,转向了“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人的社会存在这一具体境域,创立了以“人的社会存在”为对象的人类学哲学;在哲学立场上,马克思从自然物质本体论转向社会的实践本源论,创立了实践世界观;在社会历史动力观上,由精神意识动力观转向物质生产实践动力观,创立了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即实践史观,从而为人类学哲学奠定了基础;在哲学功能上,由传统的追求“解释世界”的认识论哲学,通过实践和人对世界的实践关系,而转向了追求“改变世界”,即改变人类的不合理生存状况的人类学哲学。  相似文献   

16.
哲学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寻根究底的学问,它探究宇宙万物的源、根,追求能解释一切事物的终极真理,形成了哲学上特有的所谓本体论问题.哲学家们又致力于探究人自身的认识能力,追求知识的基础、根据,追求确定性,形成所谓认识论问题.在本体论、认识论问题的探讨中,哲学家们又往往发展出一套伦理的、道德的、政治的、社会的观念来,尤其着力于探求人在宇宙、社会中的位置,寻求做人处事之道,即所谓“安身立命”之道,因而人生论亦成为哲学研究的论题和内容.哲学家们在对这类问题的  相似文献   

17.
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中,实践观与本体论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对这种关系的不同理解,体现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不同理解。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特点是缺乏辩证法,这种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在于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把这种既唯物又辩证的一般世界观应用于各个方面,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现、认识论和历史观(唯物史观);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费尔巴哈的感性学说是对一切以往认识论意义上感性学说的批判,不是感性认识论,而是感性本体论;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是以感性存在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体现在“我欲故我在”的本体论证明中,所以,他的感性本体论与人本主义是同一的。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从而开启了哲学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深层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哲学当代性具有多重意蕴 ,可以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探讨 ,但其深层意蕴则在于它是实践唯物主义 ,是“改变世界”的哲学 ,是一种实践的、批判的和人类解放的哲学 ;其主导语境既不是本体论 ,也不是认识论 ,更不是生存伦理或价值哲学 ,而是对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的批判 ,“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相似文献   

20.
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只有本体论和认识论这两个方面,似乎早已成定论。实际并非如此,它的基本含义应当包括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及三者的有机统一。 一、基本问题之所以“基本”,就是因为中外哲学史一切问题的争论和斗争都以此为轴心。各种哲学派别,不管自觉与否,都是对它的不同回答,想绕开走,是根本不行的。所以,都归结为: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可知论或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也贯串于整个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