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本文对带孔拉延的各种变形趋向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对应的工艺方案及定量计算公式。针对生产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润滑状态,设计了软件运行框图。运行及试验研究证明,该方案及公式可以估算生产和设计中出现的各种尺寸带孔拉延问题并适用于所有冲压材料。  相似文献   

2.
以某柴油机开发过程为例,探讨解决缸孔变形问题的优化设计方案。缸体在加载缸盖测量后,二、三缸缸孔的二阶变形量超出测量标准,经缸孔变形分析发现,二缸和三缸在缸孔深度16~22mm之间的变形过于剧烈,进排气侧变形大。后期整改过程中,设计人员增加了缸垫止推筋,着力增加缸体顶端刚度。新设计方案的优化分析表明,缸孔变形量控制在设计标准内,各缸面压分布的均匀性有所改善,优化后的缸体顺利通过缸孔变形测量。通过测量-分析-设计-分析-测量完成缸孔优化分析的循环,实现问题闭环。  相似文献   

3.
通过金属板料的拉伸试验 ,分析了厚向异性指数和各向异性指数对金属板料拉延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软土地区CFG桩施工,桩顶以上部分空桩孔不及时回填会造成群孔效应。通过单孔和群孔效应数值模拟,并加以工程实测分析,初步得到了群孔效应引发周边土体变形机理。土体变形由空桩孔孔壁内缩引起,并在竖向和水平向应力拱的作用下达到稳定状态。单孔孔壁变形最大值和最大值位置主要受孔深影响。多孔共存孔心距较小时,周边土体水平和竖向应力拱相互影响削弱导致每个空孔的内缩变形均大于单孔时的变形值,这是群孔效应引发周边土体变形严重的主要原因。随孔数增多,周边土体的竖向和水平向变形均增大,最大变形值位置与地表间距离减小。孔数超过400后,最大值位置位于地表。孔底标高以上且距群孔边界2倍孔深以内的区域为群孔效应的主要影响区。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锯齿形切屑绝热剪切带带内的变形,通过分析锯齿形切屑的形成机理,以绝热剪切带带内剪切应变和剪切应变率来表征绝热剪切带的变形程度,建立绝热剪切带变形的解析模型并进行切削Ti6A14V实验,收集切削实验获得的切屑.运用建立的绝热剪切带变形解析模型,分析不同切削速度下Ti6A14V锯齿形切屑绝热剪切带的变形情况,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切削速度范围内(30~200 m/min),随着切削速度的提高,切屑绝热剪切带的变形程度增加,绝热剪切带宽度及间距减小.  相似文献   

6.
通过大量野外地质调查,统计和分析了北川映秀断层、前山断层、前山原地系统等各种能够反映古构造应力场地质构造形变痕迹的构造要素,对构造形迹进行了构造期次和力学性质等方面的解析,恢复了龙门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史及应力史。结果表明,龙门山构造带经历了 10 期以上不同方向、不同应力性质的构造变形。结合区域构造大地构造理论给出了龙门山冲断带构造变形的动力学解释,提出了龙门山构造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软土地区进行桩基施工时会留下大量空孔,工程案例及已有研究表明,当群孔大量存在时,其对周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相当可观,但减小其影响的措施却尚未得到系统研究。利用Plaxis 3D有限元软件对群孔效应进行了探索分析,针对群孔效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几种较为经济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在桩基施工前提前施工围护结构、提前施工第一道支撑及空孔回填。提前施工围护结构对控制群孔效应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具有显著效果,提前施工第一道支撑,可以进一步增加围护结构的抗侧移刚度,大幅度减小围护结构的水平变形;采用空孔回填措施时,回填整个群孔区域外围一定排数空孔即可起到较好的效果。实际工程中,上述几种控制措施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使用。  相似文献   

8.
一种高碳低合金钢的热塑剪切带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速锤加载方式,研究了一种高碳低合金钢处于非剪切变形加载条件下的热塑剪切带的形成发展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目前的加载速率下,形成的剪切带是一种变形带,而不是相变带,带的形成与材料内部的二相粒子的尺度大小没有太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 SU(3)模型研究了 3 6Ar核的超变形带的结构和电磁跃迁。应用 SU(3)哈密顿量能够很好地描述它的结构特征和 E2跃迁。研究表明 ,这个超变形带的高自旋态具有集体振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离子极化理论认为在离子化合物中除了正、负离子的静电引力外,还存在着离子在带异号电荷离子的电场中的电子云变形,这个电子云的变形叫作离子极化。离子极化的程度决定于离子极化作用的强弱和变形性的大小。离子的极化作用称为极化力,是指使邻近带异号电荷的离子发生变形而产生诱导倡极的能力。离子的变形性是指离子本身在带异号电荷离子的电场作用下电子云变形的性能,用极化率来表示。极化力和极化率都  相似文献   

11.
素描不仅是绘画的造型基础,它也是一门艺术。在我们走向艺术道路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学习素描,并通过素描解决了造型上的问题。但是我们并没有足够了解素描的意义,通过学习大师的素描,才能真正解读其素描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塑性力学理论分析了拉深变形过程,根据拉深变形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位移和凸缘半径之间的关系,然后从轴对称变形几何方程出发,求出了拉深变形的应变与凸缘半径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该关系求得了等效应变,确定了真实应力应变关系模式,从而求解出了拉深力.  相似文献   

13.
阅读组合体三视图是阅读机械图样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习难点。本文较全面地阐述和系统地分析了关于组合体三视图的读图方法,并对教学中所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工程制图是一门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产品设计中各种工程图样技能及三维空间的创造和想象能力的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专业的制图教学长期来一直选用机械制图或工程制图教材,教学内容、训练方法和效果都已不能满足目前设计专业的教学要求和发展。因此,如何进行教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研究出一套符合设计专业发展需求的新型的制图教学模式是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工作。本文结合作者主编的《设计制图》一书对这一教改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画图说史作为图说历史的一种补充教法,由教师带领学生在绘作历史图表的过程中完成历史课堂的学习任务。以图为板书,亲自作图,配合教师的讲解,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史学思维与能力。实现文字板书到图文结合板书的突破,培养学生由看图到亲自动手作图的能力。画图配上适当的文字总结,有利于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6.
由于计算机绘图技术在成图方法上与传统的手工绘图不同 ,促使传统的图学教育出现诸多变化。文章简述了科技进步对工程图学学科的影响 ,分析了工程图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围绕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 ,并结合教学实践 ,就《土木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等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运动的观点和极限的方法来研究变化的形体和图形,提出一种比传统作图法更科学简便的作图方法,可快速而准确地画出建筑渲染图透视。  相似文献   

18.
以书入画、书写性用笔是中国画"用笔"方面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绘画画种的本质特征。古往今来,中国画对于用笔的尝试与表述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探索历程,文章从线的角度入手,对中国画中笔法的成长历程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9.
《木寿杌闲评》在时事题材中大量引入世情笔法,大胆虚构了魏忠贤、客印月的前半生,形成了世情与时事并重的叙事格局。同时,这两部分没有能够很好地融合贯通,在人物的身份及品德、表现的社会场景、作者所欲寄寓的人生感发等方面存在错位和断裂,这构成了《木寿杌闲评》内容和艺术的基本特征,影响到我们以往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影响拉伸筋结构及应用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易起内皱的迥转体零件,要使用环形拉伸筋.本文根据此类零件的变形特点,在试验研究基础上,对拉伸筋的阻力构成、筋的结构及位置等进行了机理分析,并结合应用提出了思考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