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江凌  李辉 《中国民族》2013,(5):52-53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据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的调查,包括汉族在内,我国共有36个民族过端午节,但不同的地区风俗有所不同。围绕着端午节,产生了很多有趣的传说和民俗活动,比较典型的是吃粽子祭屈原、伍子胥和曹娥,以及赛龙舟活动。从易学的视角来看,端午的时令、传说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活动,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有机整  相似文献   

2.
端午节起源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普遍认为,端午节源于南方"龙图腾祭"仪式,但经对北方端午登山习俗的考证得出结论,它是起源于中原华夏族的祭天祈年仪式,后与南方楚越文化交融,演变为赛龙舟祭屈原的节俗.  相似文献   

3.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该日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  相似文献   

4.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端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近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传统文化经历了解构、重构的历程,端午文化也未幸免。在其解构、重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主题的“端午文化空间”。本文在绘出近代以前端午文化系统的基础上,剖析了近代端午文化解构的全过程,厘清端午文化空间“爱国主义”主题形成的历史过程,最后得出近代以来端午文化空间重构的“爱国主义”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5.
忆似故人曲     
正石榴花染红了五月,栀子醇厚的香气袅袅袭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粽叶和艾蒿的缕缕清香,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相比西方节日的五花八门,中国传统节日让我较为重视的是清明节与端午节。"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端午一到,粽子重新登场为餐桌主角。粽子古称"角黍",真正有文字记载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粽子形状很多,有正三角形、  相似文献   

6.
王玲 《民族学刊》2014,5(5):40-45,113-114
端午是自先秦以来延续至今的、古老的中国节日之一。本文以宋代为样本,从神灵信仰、符箓文化、医药卫生思想、长生追求等四个方面探讨道教与端午节俗之间的关系,认为宋代端午节俗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并进而指出这种关系对节日民俗文化和道教本身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徐赣丽  耿瑞芹 《民族学刊》2012,3(4):54-62,94-95
韩国南部法圣浦端午节与北部江陵的端午节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活动内容和特色。在江陵端午已经申报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后,法圣浦端午节的举行仍然保持不减的热情。论文通过这个案例,从传统节日活动举行的政府行为和民间参与角度,探讨韩国法圣浦端午祭的保护经验及其对中国节日保护的启示:政府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制度保障,民间团体和民众的自主参与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保障,民俗学者的参与,是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的智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正> 屈赋问世二千三百余载,对我国南北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狂放、奇艳的美学风格,影响了曹植、左思、鲍照、李白、李贺、辛弃疾等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和诗人。他的不朽诗章反映了他的不朽人格,在历史的熔炉内已升华为一种屈原精神。屈原精神蕴含的爱国主义和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忧国忧民之心,已成为支撑国人灵魂的脊梁。每年端阳人们要包粽子、划龙舟,纪念这位文化先驱。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一位诗人能够象屈原那样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湖南师范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生,我有幸参与了2015年浦市龙舟节的拍摄与2016年浦市龙舟节的田野观察。2016年农历五月初六来到浦市,自初七至十二,我每天九点左右就会到达浦市河边,直到下午四点左右,龙舟与观众基本散了,我才离开。我希望能捕捉到浦市龙舟节的每一个细节,但却是不现实的。因此,我对商业活动的扩展这一明显事实进行了一些思考。因为这种观赛的方法,超出了传统民俗运动本身,因此,我借用一个比喻的说法,叫第三只眼观看龙舟赛。  相似文献   

10.
正几场潇潇的夏雨,一河滚滚的龙船水……来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姗姗而来,踏着岁月的节奏,带着季节的芬芳。端午最先叩开的,是栋栋农家的门扉。乡村的日子总是匆匆忙忙的。可再忙,谁也没怠慢这个年年要来的"不速之客",须匀出一些细碎的日子,做好迎接的准备才是。一进五月,气氛就不同了。那些关于端午的细节徐徐铺开:家家户户,千篇一律,在门楣上挂起艾草和菖蒲。然后呢,然后就是女人们的事了,采粽叶,包粽子,她们,心中浮起淡淡的喜悦,忙得有滋有味,有条不紊。  相似文献   

11.
李若熙 《民族学刊》2022,13(7):101-108, 149
《跻春台》是清末四川地区刊刻出版的白话小说集,共四十个故事。作者为四川中江人,全书用四川方言俗语写成。其描写对象多为中下层市民或农民,实录的写作手法使小说中出现较多关于蜀地礼仪民俗的描写,其中涉及最多的当属婚礼与丧礼。清末蜀地婚礼与传统士昏礼中的“六礼”既有一脉相承的一面,又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如礼节简略、不亲迎、无聘金等。而丧礼除遵循《仪礼.士丧礼》的部分礼仪外,又有着蜀地丧礼独特的习俗,如普遍作道场、富户散普孝及奢靡风气、帮助穷户殡葬的“孝义会”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蜀地民俗礼仪有着与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一脉相承的一面。另一 方面,受地域、经济、气候、风俗等影响, 清末蜀地民俗礼仪又呈现出独有的特点,使蜀地民俗礼仪文化呈现出传统与保守、多元统一、内涵丰富且富有个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文化记忆与文化反思--抢救端午节原文化形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政治变革和经济现代化发展,我国全国性民俗节日文化遗产已经遭到较大的损害,有的被人为淡化,有的被扭曲变形,使几代人对全民族民俗佳节失去了“文化记忆”,使当代青少年转而热衷于欢度西方节日。这是一个抛弃优秀文化遗产的危险信号。长期以来,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佳节,没有被列入国家的法定节日加以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令海内外绝大多数的有识之士和热爱我中华文明的国际朋友扼腕叹息。其中,以端午节为例,就被片面割裂并淡化成支离破碎的节日,或多或少失去了原貌。其实,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  相似文献   

13.
老庄的著作中有着先秦民俗的丰富表达,包括生产民俗、生活民俗、民间信仰等等。与其他先秦诸子相比,老庄的民俗思想颇具特色,主要表现为自然淳朴之民俗观与人性之民俗观,而其哲学根源则是"道"。老庄民俗观对于我国后世民俗的影响不能低估,它对于我国乡村长期淳朴民风的形成与传承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老庄有些思想虽然不直接涉及民俗,却是后世民俗重要的思想根源,在中国民俗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杨知勇半个世纪民俗学学术追求与理论贡献为运用“立体性田野考察”、“综合整理法”,参与搜集整理20世纪中华文学百年经典《阿诗玛》;探寻原始文化渊源,研究图腾、巫术、原始宗教与神话;将价值论和符号学引入民俗研究,探索民俗的文化深层价值;从事多民族地区民族民俗的立体描写研究。  相似文献   

15.
张云鹤 《民族学刊》2019,10(5):38-45, 108-110
九龙江流域的龙舟制造,并非只是一个造船技术层面的议题,同时也与地方社会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船筏制造的技术与习俗,是理解九龙江流域社会结构的重要渠道。通过考察紫泥地方的龙舟及其制造过程,不仅可以探知龙舟在水域社会的角色,同时也为技术人类学视角分析其背后所呈现的社会技术系统与仪式传统提供了一个“龙舟”民族志学现代案例。  相似文献   

16.
<正> 屈原的作品《招魂》篇,以其瑰丽神秘的光彩,几千年来引起了无数学者的猜测与探讨。有的认为是屈原在招楚怀王之魂,有的认为是屈原自吊之作,还有认为是宋玉招屈原之魂者。众说纷纭,不知所从。前人对屈原作品之所以众说纷纭,恐怕与前人在研究屈原作品时,太着重于从“文以载道”这角度去研究了,考虑问题时,总  相似文献   

17.
2021年5月10日,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加查县中学35名学生乘坐"拉萨—宜昌"首航班机抵达湖北省宜昌市,正式开启"宜加一家亲"研学旅行.在8天的研学旅行中,孩子们游览了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感受大国重器的震撼;参观了屈原故里和昭君故里,叹服宜昌历史文化的悠久;体验了端午包粽子、草木染工艺,品味传统文化的魅力;参演了文艺晚会、...  相似文献   

18.
韩国端午祭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在中国引起很大反响。中国端午节和韩国端午祭之争的本质,是对传统文化保护与发扬。学术界以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化本身,但是对于两国遗产保护制度较为忽略。再加上第一手韩文文献难以取得,更增加了这一问题的研究难度。本文结合韩文文献,探寻其文化渊源,比较其文化差异,同时对非物质遗产保护制度进行深入分析,提醒我们:在经济发展下的社会转型期,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否则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  相似文献   

19.
采花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这一天,在西北高原陇南山区博峪山寨居住的藏族人民,要过自己的传统节日——在当地已流传五百多年的“采花节”。据老人讲:在很久很久以前,博峪地方很穷,人民生活非常艰难。有一天,来了一个叫扎海的青年,他的智慧象泉水一样明清,品德象雪山一样崇高。他热情地教当地人开荒种地,还常常将观测到的气象变化预报给人们。在他的帮助下,人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国王得知这个消息,就派人请他到王宫里为国王效劳,但遭到了青年的拒绝。国王很恼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传统体育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五千年的华夏历史上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密不可分,逐渐形成了地域性、传承性、民族性等文化特质,渐渐的被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传统民俗体育也在反哺这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形成独特的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经济腾飞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共同发展,中华传统民俗体育走向全面振兴道路,寻找如何振兴民俗体育的方法显得迫在眉睫。对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发展的历史定位,取其精华,去其槽粕,继承、融和、创新,与现代化体育结合,吸引更多年轻血液加入到复兴民俗体育的队伍中来,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肇始于农民生产活动和风俗祭祀的民俗体育植根于乡土社会,是一种典型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其内涵丰富、历史悠久,蕴含着一系列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此外,在建设文化强国和当代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传承优秀文化基因,厚植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自信与话语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新时代社会改革发展中的共识。因此,立足乡村振兴的基点,如何留住人民心中的“乡愁”,重塑优秀传统文化的“形”,铸造传统体育文化的“魂”,成为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亟待的新命题。本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