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梅 《中国民族》2013,(4):76-76
阿凡提的毛驴丢失了,他每遇见一个人,都要说一句:“我要感谢真主!”妻子不高兴地说:“丢了驴不知懊悔,反而逢人都感谢真主!”阿凡提笑眯眯地说:“老婆呀,我怎么能不感谢真主呢?多亏真主保佑,如果我当时骑在驴背上的话,岂不是连我也丢了吗?”  相似文献   

2.
“真一”是中国伊斯兰教义学的核心概念,指真主的真实、独一与真主所具有的所有属性;天(帝)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是对宇宙主宰等的称谓。本文运用大量史料,对伊斯兰教“真一”说与中国古代天帝观进行了考证与比较,有助于对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在哲学层面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一碗洋芋面     
民以食为天。关于吃有永远也说不尽的故事和文化渊源。有些人是为了吃饱,有些却是挑着拣着吃,哪一种好吃就吃哪个,渐渐“吃”就被归纳为一种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4.
杉林在低吟     
0. 我是个两手抓泥巴的侗家汉子。40出头了,有什么可说的呢?16岁那年考进县中学读高中,带病读了一年就休学回家务农。人们说,在极左路线的年月里是吃“大锅饭”,可“大锅”里的饭总也填不饱人的小肚皮,那时候,我的肚子总是觉得空荡荡的。举目望不尽的良田沃土,难道就不能赋予我生存的条件吗?  相似文献   

5.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不出事就行。”许多人似乎都这么说。安定团结,不出事,确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顶重要的大事。可话又说回来了,何只边疆民族地区,全国哪一个地方不需要安定团结呢? 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工作要求“不出事就行”,那么,边疆民族地区的什么生产呀,什么建设呀,什么文化呀,什么教育呀,是不是就可以干好,也可以干不好呢?是不是你那里只要不出事,就算你有“成绩”呢? 安定团结要有物质基础。经济文化建设搞不上去,人民生活不改善,实际工作中问题一  相似文献   

6.
亲爱的回教教胞们:在这“长期抗战”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处在后方的教胞,应作一种精神之战——就是给国家和前线将士们作一种胜利的祈祷。这种祈祷就是总裁说的:“我们的抗战精神重于物质,要以我们的精神来战胜敌人的物质之战。”也就是“买克图巴”经上所说的“无形之战胜于有形之战,精神之战胜于物质之战。”昔日,穆圣为教战争时,曾以一般贫弱的迁士们(由麦加迁到麦地那的教胞)作这种祈祷胜利的活动,而得到了最后胜利。真主在《古兰经》启示我们“被压迫继而被侵害者,施以同样报复,走得真主之禁助”(二二:60)。这就是…  相似文献   

7.
草原的味道     
舒泥 《中国民族》2013,(1):8-12
有一年我工作的单位里两个包头的汉族同事在一起聊天, 一个人说:“哎呀,我爸爸当初跑大车的时候,看见蒙古族在杳无人烟的地方搭两个蒙古包,吃又酸又硬的奶做的东西。”另一个说:“我爸爸原来也下乡,他下完乡回来口味就不一样了。自己熬奶茶,冬天把冻得带着冰碴的肉直接泡在热茶里喝……”  相似文献   

8.
《古兰经》启示:“为奉真主之命,而召人于真主者,为灿烂的明灯。”穆罕默德亦说:“我逝世后,圣道将要混灭,谁复兴我的道路,谁便能得到实行圣道者的代价,毫无减  相似文献   

9.
新疆人说活喜欢带“啥”字,句式喜欢用反问句,但带个“啥”,基本上就是已经帮你想好了答案。比如说:“朋友来了吃啥呢?”你不用回答,问话的人就已经接上了,“吃烤肉去”。  相似文献   

10.
有一只狡猾的狐狸,它想吃乌鸦的肉。一天,它躺在草地上装死,心想,乌鸦看见我死了,一定会飞来吃我的肉,它来了我就抓住它。哪知乌鸦飞了一圈,见狐狸不象死了的样子就飞走了。狐狸见乌鸦不飞下来,又想了一个办法,装着很钦佩的样子对乌鸦说:“乌鸦太太,你走路最好看,就象尊贵的夫人一样,谁也比不上!”乌鸦最喜欢听人家夸它漂亮。就飞了下来,在狐狸面前一扭一扭地走,狐狸又说道:“乌鸦太太,你的衣服很薄,冬天是怎么过的?你的头不冷吗?”“冬天天冷时,可以把头钻在翅膀底下。”乌鸦边走边说。狐狸又问:“翅膀底下怎么个钻法呢?”“这样钻。”  相似文献   

11.
你的信仰是什么?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马新民(男,回族,兰州围巾厂工人) 答:我信仰伊斯兰教。最大的愿望是祈求安拉(真主)相助世界、人类和平。最大的烦恼是两伊战争(伊拉克和伊朗)烽火的延续。安拉在《古兰经》里告示信徒“穆斯林皆是兄弟”,反对战争。包铁柱(男,蒙古族,内蒙古科右中旗工商银行) 答:我信仰共产主义,我最大的愿望是能够自学成才。因为我小学未毕业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现在我正自学历史。我生活得很充实,几乎没有最大的烦恼。  相似文献   

12.
尝闻“有病请医生”。但是,在贵州的苗、布依、水等民族的语言中,就没有“医生”这个词汇,而是“有病找药吃”。“找药吃”,其含意有二:一是说,这里到处可以找到药;二是,这些少数民族中知道药和会用药、制药的人多。实际也正是如此。人们都知道贵州的山多、林多、药也多;这里的各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  相似文献   

13.
我们供销社的同志都说我是一个“厉害的姑娘”;还有人说我嘴快舌尖,口头上不让人,因而又管我叫“机关枪”。其实,我既不厉害,也并不是什么“机关枪”,只不过是见到一些不合理的事,爱提意见罢了。爱提意见有什么不好?象采购员  相似文献   

14.
佚名 《民族论坛》2005,(11):64-64
吃的第一大境界当然是“果腹”,俗话说就是填饱肚子,就是一个“吃”字。形式比较原始,只解决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这个境界的吃,不需要费心找地儿,商场里的小吃城、街头的成都美食和各种中式快餐店,如各式面馆、永和豆浆等都是,西式快餐的麦当劳、肯德基也可列入其中。一盘宫保鸡丁,一盘白菜豆腐,外加一小碗汤,一碗主食足矣。一个人,两个人,三五人均可。这个境界的吃千万别麻烦,一麻烦就脱离了本质,吃起来也就十分不爽。吃的第二大境界是“饕餮”。吃的是一个“爽”字。呼三五好友去一家稍大众的馆子,稀里哗啦点上满满一大桌菜,价钱却不贵…  相似文献   

15.
《韩非子·说林上》讲了这样一则故事:鲁国有一对巧手夫妻,男的善织麻鞋,女的会织生绢,凭着夫妻俩各自的高超技艺,他们打算搬到越国去,想在那里靠自己的手艺赚钱致富,大干一场。有个鲁国人对他们说:“你们千万不要到越国去,到了越国,你们非受穷不可。”夫妻俩问是什么原因?鲁人答:“鞋是穿在脚上的,越人不喜欢穿鞋而习惯于光脚走路;生绢是做帽的材料,越人喜欢披发而不习惯于戴帽。你们的手艺到了越国就根本派不上用场,想不受穷能办得到吗?”看来,向这对夫妻提出“箴言”的那位鲁国人,是很有经济头脑的。他很熟悉市场信息…  相似文献   

16.
开心一叶     
好多了罗斯科老大不小了,却还尿床,他为没法控制自己而成天羞愧难当,愁眉不展,最后妻子被他“画地图”画烦了,就将他逐出家门,什么时候治好了病才准回家。罗斯科去医院泌尿科挂号,医生劝他去精神科,说这种尿床多半是情绪失调所致。大约三个星期后,罗斯科带着一脸欢笑回家了,妻子高兴地问他:“你看起来那么愉快,是不是病治好了?”罗斯科说:“好多了!床还是照尿,但我已经不再为此感到有什么羞愧了!”  相似文献   

17.
盘古是中国“天字第一号”的人物,是开天辟地的创世大神。“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许多唱本一开头就唱这两句,逐渐成了人们的口头语,谈起中国的历史来,顺口就会把这两句话说了出来。中国的广大民众过去多不识字,但是对中国古史却耳熟能详,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口传的  相似文献   

18.
民族出版社出版,黄臧苏编写的“广西僮族历史和现状”一书,对我们僮族人民了解自己本民族的过去和现在,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我对书中有一句判断性的话是有不同意见的,这里特地提出来,希望作者考虑。这就是在本书的第五十一页第十五行中,叙述到关于僮族人民饮食方面时,指出僮族人民“喜吃稀饭”。僮族人民真的是“喜吃稀钣”而不喜吃干饭吗?(作者不一定有这意思)我以为这句话是不符合事实的。虽然这只是一句话,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弄清楚的问题,而不是什么吹毛求疵。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什么需要多费考证的问题,只要我们真正去了解一下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就可以懂得。从流传到现在的一些民歌中也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民歌是人民群众的真实思想感情的反映,它的可靠性有些比文献记载更真实。关于吃稀饭的问题,我们县有两首山歌(僮歌)可以用来说明。  相似文献   

19.
“民族气节”一词在我们评价各民族历史人物时是很常用的。然而什么是民族气节,则未见人做专门论述。本文旨就民族气节的含义进行尝试性的剖析。 要弄清民族气节的含义,关键在于弄清“气节”一词的来龙去脉。“气节”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汲郑列传》,说汲黯“然好学,游侠,任气节。”在这里“气节”是指秉性刚直,  相似文献   

20.
在藏族的历史典籍中,“霍尔”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民族称谓,但是,不同历史时期所指的民族就有所不同。“霍尔”在汉籍中译作“霍耳”、“互人”、‘猢”等。那么,“霍尔”究竟是指什么民族呢?对此,国内外专家都有考证。有不少学者认为藏籍中之是“胡”的直接音译。例如,任乃强先生说:“Hor恰是汉语胡字之音,今藏族称蒙古人为索波,称其他北方民族皆曰胡刚‘。「苏」罗列赫也有同样的看法,他说:“西藏的‘伙尔’(Hor)一称就是汉文胡的直接音译。这一名称是汉族对伊朗和突厥——蒙古种族中亚部落的通称”。“我国从事文化人类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