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茅建国 《金陵瞭望》2010,(24):84-84
高校后勤实体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一个基层单位.和谐后勤关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后勤建设.以人为本是核心。高校后勤实体要以员工为本.关心后勤员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努力建设一支和谐、团结、有力的后勤员工队伍,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2.
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是未来国家建设的后备军和主要力量,高校后勤承担着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重要职能。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的加快,高校师生对后勤服务和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后勤本身必须从树立科学管理观念、提高员工积极性、强化整体素质、规范服务行为等方面来提高后勤管理和服务水平,并在后勤工作环节上全面推行节约型高校后勤建设。  相似文献   

3.
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同志指出:“高校后勤管理要加强,后勤改革最大的问题,就是一定要考虑培训工作.搞教育的不抓教育不行.”我们认为,职工教育工作应该是后勤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塑造高校后勤企业员工形象提升企业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新型的高校后勤企业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由之路,在建设策略上应当包括重视提升企业文化,塑造后勤企业员工形象;形成高校后勤企业员工有文化素质,能“用心”做事、“用诚”做人的好形象;打造高校后勤文化品牌,推动高校后勤企业文化创新,巩固并最终提高高校后勤企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解放和发展高校后勤生产力,减轻高校负担,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一条根本出路.高校后勤社会化就是要将后勤服务脱离高等学校本身,纳入市场经济体系,实现后勤服务组织形式社会化,服务对象社会化,经营方式市场化,为此,高校后勤改革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后勤职工队伍建设,合理使用国有资产,加速资本积累.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劳动合同法>实施后,高校后勤在用工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分析了后勤实体的人员构成与特点,以及新法实施和高校后勤用工的矛盾,提出了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及时签订劳动合同、适当提高工资待遇、采用多种用工形式、善用退休下岗人员、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加强员工教育培训、发挥党群组织作用和弘扬后勤企业文化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当代企业的共同呼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依循,如何切实做好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深层潜能,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益,是当前新形式下给后勤改革提出的急需解决的新问题和新课题.湖南农业大学后勤集团通过精减员工队伍,制定公正竞聘程序,实行全员竞聘上岗;搭建员工发展平台,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实施集团目标管理,贯彻激励性分配机制等措施,大力推进了该校后勤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高校后勤的服务管理趋于多样化,劳动关系趋于复杂化,利益主体趋于多元化。如何处理好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后勤干部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关键。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后勤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2000年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在上海召开的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的精神,加快改革步伐,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目标”。不难看出,高校后勤改革的目标就是要社会化。全国…  相似文献   

9.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首先在思想上要明确后勤改革是市场经济的转轨;后勤是资源不是包袱;要立足市场找改革出路等理念.其次,任实践上要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后勤改革的机制与方法,对一些人员进行重组与分流,优化资产配置;对资产进行科学的管理.只有观念与实践的结合才能顺利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全面理解以人为本 搞好后勤管理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的命题,本文所讲的以人为本是指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要以广大学生、教师和后勤管理员工为本,即要以他们为目的、为动力、为标准。所谓准确理解以人为本,搞好后勤管理工作,就是说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广大学生、教师以及后勤管理员工都是后勤管理工作的目的、动力和标准,不能片面地理解后勤服务工作中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法律在双重意义上与道德发生关系。法律的外在道德是指法律的实体目标,法律的内在道德则是指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的方式问题,即一种特殊的、扩大意义上的程序问题。而法律的内在道德(或称法本身的价值)如强制性、明确性、普遍性、稳定性、官方行为与法律规则必须一致等主要原则对道德具有决定性影响。法律的这一特征启示我们在治国实践中,应明确法治相对于德治的前提地位。  相似文献   

12.
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品《喧哗与骚动》中的女主人公凯蒂 ,美丽善良 ,富有爱心 ,但却不为深受清教传统思想影响的社会和家庭所接受、所爱护 ,她渴望美好幸福的生活 ,却又没有树立起良好的价值观同传统妇道观相抗争 ,最终沦落为妓女。作者通过对女主人公悲剧形象的塑造 ,有力地抨击了南方传统道德标准及清教主义的妇道思想 ,揭露了它们对人性的压制和摧残。  相似文献   

13.
人治、法治、德治有社会治理形态和国家治理手段两种意义.作为社会治理形态,它们与人的发展形态相适应;作为国家治理手段,法治和德治可以兼通结合于人治和法治社会形态.我国封建社会建立了"德主刑辅”的治理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应建设成"法主德辅”的法治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与世纪之交的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的层面出发 ,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主要特征与西方文化特点的比较中 ,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定位作如下构想 :解构形而上学的道德传统 ,还道德以科学的基础 ;正确认识传统道德与现代精神的辩证关系 ,树立以超越传统道德为基础的新世纪的新道德教育观 ,以学校道德教育为基础 ,加强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5.
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加强法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行动指南.法治是有效规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法治理念、立法、司法和法律监督必须坚持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叙述了我党治国方略问题上三次大的演进历程,从理论上说明了人治的危害性、法治的合理性、德治的必要性,并论证了德法共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道德文化比较发达,其中也包括内容丰富的官德,并进而形成了德治思想。文章对中国古代的德的起源及其内涵进行了考察,对道德与政治的关系及对德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哈特认为,承认规则提供了人们确认法律制度中的其他一切规则的权威性标准。法律效力就是人们关于承认规则的使用的一种内在陈述,它体现了人们对于承认规则的接受。法律的效力问题是一个法律制度的内部问题。它最终取决于承认规则,而非道德。但在法律的效力标准中,哈特承认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实证主义的法律效力观,它根源于哈特采取的道德中立的描述性法律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9.
西方伦理学各期基本特征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方伦理学史一般被分为远古、中古、近代和现代四个时期。这四个时期各有其基本特征,它们可以从中心领域、主流精神、学术格局和争论焦点等方面予以考察。希腊罗马伦理学的基本特征:其中心领域是德性论和人生观:其主流精神有人本主义、节制主义、幸福主义等:其学术格局是紧密流派众多,各家争鸣热烈:其争论焦点主要在于人生方式论中的节制主义与享乐主义之间、道德标准论中的快乐主义与德性主义之间。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伦理学的基本特征:其中心领域是神学德性论和神学人生观;其主流精神有神本主义、禁欲主义、神秘主义等;其学术格局总体上是一派独占垄断地位;其争论焦点主要在于道德能力论中的上帝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论之间、道德活动论中的信仰主义与理性主义之间。近代西方伦理学的基本特征:其中心领域是道德哲学;其主流精神有人道主义、个体主义、快乐主义、理性主义、主体主义等;其学术格局是松散流派渐多,诸家有所争鸣;其争论焦点主要在于人性论中性恶论与性善论之间、道德标准论中的功利主义与道义主义之间。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基本特征:其中心领域是道德语言学、道德心理学、道德哲学和人生观;其主流精神有新人道主义、新个体主义、新功利主义、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等;其学术格局是各类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激烈;其争论焦点主要在于伦理学学科论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群己关系论中的个体主义与群体主义之间。  相似文献   

20.
在法治和德治关系问题上,必须认识到法律的道德性和法治的道德承诺、权力定位之难题以及法治在道德重塑上的任重道远,才能努力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治国方略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