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社会救助制度是保障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实现社会公平与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制度.在当前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社会救助制度正经历着社会化、中国化与法治化的重大变革.社会救助制度的社会化立足于中国实际的制度转型,是对具体救助问题解决的路径指引;转型期中国的特殊社会背景决定了社会救助理念及其制度创设必须高度关注中国化,而法治化则为社会救助变革提供了最为坚实的制度框架.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变革必须藉社会化、中国化与法治化为逻辑起点,以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推行拉开了中国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重构的序幕,灾害救助和扶贫开发领域的发展不断完善着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内容。而针对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孤儿和困难老人等特殊群体的特殊救助以及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领域的专项救助,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型社会救助网络格局的实践进程是与近年来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的,该制度结构有其内在逻辑性,不仅需要理论上的诠释和归纳,也需要从立法层面予以规范和巩固。  相似文献   

3.
目前,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教育等其他专项救助制度为补充的综合性社会救助制度已初见雏形,但也应该注意到,中国社会救助制度还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发展型模式的社会救助理论和实践中汲取营养。同时,无论从中国的现实国情还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发展型模式的社会救助都应该是改革的战略选择方向。为此,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需要新的改革思路以实施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新制度主义制度嵌入性的视角分析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变迁的机理和过程.本文认为,制度环境是影响、促进五保供养制度运作与变迁的主导性变量.具体而言,中国农村基本的经济制度、政治与社会管理制度以及国家在农村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上的价值取向是五保供养制度所嵌入的最重要的制度环境,这一制度环境也是影响五保制度变迁的最关键变量.随着五保供养所嵌入的制度环境的不断变迁,五保供养制度也实现了从社区救助向国家救助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低保制度自1997年创建以来,在改善居民生活、缓解城市贫困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制度设计与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种维生型的低保制度遭遇了诸多发展困境:政策设计存在缺陷、管理体制不合理、制度的功能异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传统社会福利理论的反思、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提出和低保制度面临的外部环境压力为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转型提供了理论与现实可能.中国城市低保制度的转型要构建普惠型、中间型与发展型救助相融合的救助制度体系,创新社会救助与就业发展的联动机制,优化低保制度的管理体制和执行机制.概言之,我国城市低保制度的价值理念是发展型,制度取向是普惠型,救助水平是中间型,这三者要有机融合,不能偏废任何一方,以构建适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民众基本需求、符合福利发展规律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6.
构建我国新型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的原则与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目前的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由于受到救助制度自身因素,以及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应该在遵循救助主体多元化、救助内容综合化、救助标准动态化和救助管理协调化的原则基础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城市社会救助制度。在构建新型的城市社会救助制度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转变对贫困问题的认识以确立积极的社会救助理念,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以减轻社会救助制度的压力,采取积极促进就业以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等措施,从而为新型社会救助制度的构建提供必要的理念基础、制度基础与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7.
杨雅华 《东南学术》2012,(2):121-131
流浪乞讨救助制度早在近代国家形成前即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从传统的济贫政策发展为保障人权的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立宪主义的思想与制度对流浪乞讨者权利主体的变迁、西方流浪乞讨社会救助的沿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检视我国流浪乞讨救助制度的发展变化,与宪政国家建设密切相连。  相似文献   

8.
对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及其贫困者,以什么样的法律理念来支撑社会救助制度设计的大厦,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从系统论的视角看,中国现有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不平衡性,无论是法律制度层面,还是政策制度层面,甚至是法律理念层面,都有一个进一步进行整体性建构的重要任务.社会救助制度的法律理念首先是生存权和发展权的权利保障,社会贫困群体及其个体需要从国家和社会两个层面获得救助,因此,国家义务和社会义务在社会救助中的功能将被凸现出来.现代社会的贫困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现象,而且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现象,致贫的原因多种多样,但社会救助制度的终极目标是运用消极性和积极性的救助制度和机制,达到减少社会贫困、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冲突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程序在社会救助法中具有重要价值,社会救助法的程序制度应该遵循正当程序原则、与实体法相配合以及第三方参与原则。我国社会救助法(草案)关于社会救助程序的规定比较粗疏,而且多为一些办事流程性规定。为保障社会救助对象的合法权利,提高社会救助法的实施效果,社会救助法应该规定启动程序、审查程序、说明理由程序、听证程序与监督程序制度。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在实现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制度建设上面临救助对象差异显著、立法层次偏低、救助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救助资金来源不稳定等障碍;同时,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还受政治、经济、法律、认知等诸多因素影响。对此,应从顶层目标设计、法律制度建设、资金制度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来加以完善,促进我国城乡社会救助一体化的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城市社会救助经历了从传统救济到现代救助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体现了城市社会救助工作从政府恩惠到政府责任、从单一济贫到综合救助、从无法可依到有章可循、从"输血"到"造血"的巨大转变。重新审视60年来的发展历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有利于更好地构建现阶段的社会救助体系,这对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弱势群体问题尤为突出的转型期意义重大。提出了从明确社会救助中政府的主导责任、健全综合救助体系、加强社会救助的法制保障和重视受助者的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建议,以期不断完善当前的救助体系,使弱势群体也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2.
从未来发展来看,背负更多政治使命和道义责任的中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产生只是权宜之计,建立包含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在内的《国家补偿法》,并使之与《国家赔偿法》并行呼应,才是我们期冀的国家救济体系的理想模式。但是,就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而论,我国眼下并不存在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可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无疑是时下中国最好的选择。在筹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时,应当首先厘清国家刑事赔偿与国家刑事补偿,以及国家刑事补偿中的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与刑事被害人救助之间的关系,这是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乃至相关立法体系的构建基点,也蕴涵着中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伴随和谐社会的进程,贫困生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我国已形成了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主要资助形式包括奖、贷、助、补、减等,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孙中民  孙少柳 《兰州学刊》2008,(9):96-98,24
我国的教育救助是一种基于道德诉求的济贫式救助,其责任主体界定不合理,项目杂乱,资金不足,救助方式不规范。不论从社会正义发展的要求看,还是从贫困文化论与人力资本角度看,都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确立正确的教育救助政策取向,实现从临时性救助到制度补偿的转变,从基本受教育权救助向综合救助转型,建立协调有序的救助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的贫困群体社会救助制度,对保障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某些问题业已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实现社会和谐的障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改革措施偏离制度目标、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的阻碍、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分税制财政体制的障碍、立法理念落后以及公共决策机制不健全等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蒯小明 《云梦学刊》2010,31(5):78-81
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犯罪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对我国农村的反贫困提出了紧迫性要求,而我国以扶贫开发为主的反贫困政策导致反贫困的不完备性,扶贫政策只能解决一部分个体的一部分贫困问题。由于政府责任缺失,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与运行状况不理想。我国农村的反贫困体系应该包括扶贫开发、社会救助和产业救助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失依儿童是需要特别扶持的弱势群体,对其进行社会救助不仅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要求,体现了国家的责任和社会的义务。但是目前的失依儿童社会救助仍然存在困境,家庭的抚育作用有限、制度的保障程度不足、社会救助和支持缺乏,他们处于孤立无援、无依无靠的生活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儿童权利保护法律缺失、制度性保障政策救助范围狭窄、儿童救助保护机制缺位和社会力量薄弱,因此我们需要在分析其救助困境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失依儿童的救助和扶持。  相似文献   

18.
残疾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体现一个国家社会的文明程度。脑瘫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生存及发展权利应该得到重视及维护,关键是构建和完善脑瘫儿童的诊断、治疗、康复训练、教育服务与家庭支持的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9.
顾昕  高梦滔 《河北学刊》2007,27(2):74-79
在市场转型的过程,中国政府在社会安全网的重新编织上作出了极大的努力。社会救助体系开始制度化,近四千万贫困人群从中受益。但是,社会安全网的发展并不平衡。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多,但社会救助受益者反而少,甚至众多生活在赤贫状态下的农民没有这项权利。由于救助标准的差异,很多地区依照当地生活标准处于赤贫状态的民众也无权享受社会救助。社会安全网的健全,必须重视横向公平的实现,即让不同地区的贫困人群能够享受大体相同的社会救助。  相似文献   

20.
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无法发挥作用时,为交通事故中的受害人提供社会救助。自救助基金制度实施以来,其所具有的社会保障功能引起各地政府的重视,但严格的补偿条件和因地而异的运行机制阻碍了社会救助功能的发挥。基于此,需要进一步扩大救助基金的来源,修改救助基金的补偿条件,完善救助基金的追偿,使救助基金作为社会救助之一种,能够起到安定人民生活、救助社会弱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