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谊赋论     
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政论家,也是杰出的骚赋作家。班固在《汉书·贾谊传》赞语里说:“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这个看法不符合实际,是为以汉文帝为首的最高统治者排挤贾谊辩解。《史记》贾谊传明明写着:“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  相似文献   

2.
道是庄子哲学中最核心的范畴,其包含两个维度的涵义:一是从宇宙发生学的角度看,道乃产生万物之根源;二是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看,道乃万物得以存在之根据。这两个涵义存在相通性,都指向万物的本根。只是前者侧重从时间性角度证明道是本根,即时间本根;而后者则侧重从逻辑角度证明道是本根,即逻辑本根。道具有创生性、同一性、自然性、非物性、实存性、本初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贾谊提出众建诸侯的建议为文帝所采纳,并对后来晁错和主父偃很有启发。消除边患是贾谊治国方略之一。对于匈奴侵扰,文帝和景帝采取和、战结合,武帝则是先和后战,不同做法与贾谊方案是一致的。重视经济是贾谊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于这样思想主张得到实行,文景之治带来经济的发展。武帝时币制改革,事实上也是贾谊思想在政策方面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刘华军 《船山学刊》2008,(4):111-113
自然的整体有机论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他认为“万物得一以生”。老子之“道”乃天地之“遗”,是自然之本性,是连接人与世界万物之纽带。“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于是老子主张无为,无为乃“圣人之德”,无为而又为。以此可以看清老子的整个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5.
潘世东 《学术论坛》2001,(5):123-126
时间和生命合一、时间与空间合一这种造化的目光,使中国人不仅从人类的角度去审视宇宙万物,也从自然的角度去审视宇宙万物和人自身,将自然自然化,将人自然化.这便带给中国文化一种包揽宇宙的宏大视野,一种吞天吐地的情怀,一种生机勃勃的生命力以及一种超越一切的飘逸洒脱的气质.  相似文献   

6.
贾谊是汉初一位最具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思想家 ,他的民本思想中所蕴含的古儒宗思想、古道宗思想和阴阳刑名学说的思想 ,在历史上有重大的地位和影响。汉初 ,统治者大都循此思想而行。  相似文献   

7.
刘智的著作中存在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心性。它贯穿于《天方性理》《天方典礼》两部著作中,成为一以贯之的核心观念。刘智指出:真主造化了宇宙万物暨人类,人类依于心性而高出万物,心性的保护与功能的发挥极为重要。故而,清真饮食中种种规定,其重点都是为了保养心性,伊斯兰教的“三乘”功修等都是为了发挥心性之功能,人道五典(伦理)都是心性之社会实践,复归于真主是心性之终极目标。人们一旦把握这一核心观念,不仅能将两部著作的内在精神贯通起来,并能准确地把握刘智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8.
历经二千一百余年的长沙贾谊故居,为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最古的古迹”。在历代文献中,贾谊故居有不同的名称:贾太傅故宅,贾谊旧居、贾谊宅、贾太傅祠、贾谊祠等。虽经漫长岁月的风雨剥蚀、频繁的战乱,然贾谊故居仍毁建相继、基址不变,“长沙第一井”贾谊井与故居一直相沿至今,这种中国文物保护史上的奇迹得以出现,既是贾谊本身的光辉、历代湖湘人民艰苦努力的结果,更应该看到,西汉一代所作保护工作的关键性意义。西汉一代,保护贾谊故居并使之留存于世,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和广泛的社会基础。一关于贾谊故居被保护及建祠的初始时间…  相似文献   

9.
一种观点认为 ,中国哲学自然观的特点是从“生命存在”角度理解自然 ,同时把天地自然看作是包括人在内的万物生命之源和存在基础 ,天地自然因之具有“生生”之德。万物均出于自然 ,各有其道 ,人之所以被超拔出来居于“三材”地位 ,乃因惟独人道具有“成万物”之理性作用。由此构筑的天人关系理论即形成中国独特的生态哲学之主轴 ,其内在理路是 :1.天地自然生成万物 ,故乃人生命之源 ;天地自然同时形成以人间男女、夫妇为基础的礼义原则 ,故它又是人生意义和价值之依据。 2 .人生价值即实现自然所赋予的目的 ,此亦即完成人之自我本性。 3.天…  相似文献   

10.
蔡靖泉 《江汉论坛》2012,(10):94-99
汉世即已流传天下的骚体诗作《惜誓》,可以认定为贾谊之作。东汉以来怀疑和否定《惜誓》为贾谊之作的三条主要理由,实际上难以成立。《惜誓》当作于贾谊被疏之后、任长沙王太傅之前,亦即文帝二年(前178)年末。《惜誓》的题意,乃悲哀远去。贾谊作《惜誓》,旨在代屈原立辞,抒写屈原被放逐而离别国都的悲愤和欲高蹈远游却牵念故乡的情怀,同时寄寓了自己被疏离而将远去的愤慨。《惜誓》在思想内容上,主要体现为爱国情感、愤世心绪和见疏哀怨;在艺术表现上,主要体现为骚体诗风、瑰玮境界和奔放气势。《惜誓》反映了贾谊早先模仿屈骚创作骚体辞赋的风貌,虽然难与屈骚的成就伦比,却也深得屈骚遗风;还反映了汉人早先模仿屈骚创作骚体辞赋的风貌,开创了汉人拟骚诗的传统。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说“气象万千!”那么,在气与象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呢? 中国古代哲学的宇宙发生学认为,在太虚的虚无中自行产生了一阴一阳两种性质的“气”。阳气清虚而上升为天,阴气沉浊而下凝为地。天地二气相交感应,化生万物,并且生生不已,造化出一个充满生机的大千世界。“气象万千”一语不仅表现了古人对“气”生化万物的造化神功的浩叹,而且表明了他们对世界流变不息的面貌及其运动本质的体认。自然的气与象是如何凝结为易象的呢?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古代思想变迁看汉代新儒学的渊源张荣明关于汉代新儒家思想的来源,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为:“汉武以后学术思想统于一尊,儒家成为了百家的总汇,而荀子实开其先河”(郭沫若《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另一为:汉初思想家贾谊的学说乃承袭《吕氏春秋》而来(...  相似文献   

13.
"申"乃"神"之初文,为电之象形.电随雷雨,有滋生万物之功,故滋生万物成为神的核心内涵.在<老子>中,神与谷结合,为谷神,成为天地之根、万物之源.在<庄子>中,神融入生命,为藐姑射神人,成为万物的滋养者、精神境界的开辟者.  相似文献   

14.
礼法思想是贾谊社会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为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贾谊对礼法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礼治思想在其礼法观中占有主导地位 ,但他并未因此而废法治。以礼为主、礼法结合是贾谊礼法观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大一统皇权专制的政治下 ,儒者及其所任之道与人君及其政治权势的结合更为艰难。儒者叔孙通在与政治权势的结合中 ,表现出道与势的统一性 ,这种统一是以枉道从势为基础的 ,这部分地消解了专制政治权势给予他的压力感。贾谊沉溺于政治权势太深 ,他与政治权势的结合表现出强烈的冲突 ;因此 ,贾谊的痛苦和悲愤非常深重 ,他所感受专制政治的压力感更为强烈。武帝实行的政治是内法外儒 ,公孙弘所行之道亦是内法外儒 ,道与势的结合表现为整合、统一 ;他的从谀人君、曲学阿世的人格主要来自于政治权势的压制和打击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试图用他富于特色的良知学来说明万物一体,认为所谓“同体”当从“感应之几”上看,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天地万物“一气流通”。另一方面,王阳明也将人对万物所怀有的那种普遍的顾惜之情作为万物一体之仁的具体表现。由于将“仁”设定为“造化生生不息之理”,王阳明就能够从发生学角度观察和描述仁(行仁),论证“孝弟为仁之本”,从而维护了儒家仁爱主张中的差别原则。王阳明对儒家万物一体之仁说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一方面,他将万物一体观念应用于社会分工,从而在客观上构成对现实等级秩序的一种辩护;另一方面,他又通过万物一体观念捍卫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救世热忱。在王阳明那里,万物一体的观念,对于不同对象意味着不同规则。作为一种伦理主张,万物一体之仁说实质是一种精英主义伦理,其基础是一种虚构的天赋决定论,在理论上存在着不可普遍化的困难。  相似文献   

17.
物性与人性     
庄子认为,性乃人类及万物普遍所具有,人生而具有人性,而物则生而具有物性。人性自然,物性亦自然。人性只有适物性,而不可违反物性,否则,就会在人性达于物性的过程中造成悲剧。  相似文献   

18.
曾文荟 《船山学刊》2014,(2):131-135
人生经历是创作的重要源泉。贾谊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及思想著作,这些著作包括政治、经济、国防、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本文通过对贾谊早期身世的考证,主要是家庭背景、出生地位置及受教育的渊源等,论证了贾谊作品中重农、儒家、道家、法家及早期教育思想所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曹启富 《天府新论》2006,4(2):141-144
西汉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贾谊,从政时间只有11年,而他却以一个悲剧形象留在后人心目中,曾经引起历代文人的关注。从历史原因、政治背景、性格因素三个层面探讨,不难看出贾谊悲剧的必然性。历史原因:贾谊提出的礼治方案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汉初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由于“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这是造成贾谊悲剧的根本原因。政治背景:在朝老臣的嫉妒诋毁;汉文帝爱其才而不用其人。性格因素:志洁行廉,竭忠尽智;自恃其才,藐视大臣;感情脆弱,“不善处穷”。因此,其命运注定是悲剧性的。  相似文献   

20.
试论贾谊的礼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贾谊的礼学观华友根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思想家。他在世32年,时间虽短,但对西汉一代礼乐、正朔、服色、官名等制度的建设与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礼学观对于西汉一代的礼乐建设关系重大,在中国礼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一贾谊为礼下了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