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治理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全球治理成为应对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全球治理是建立在共同文化价值观念基础之上的,其兴起与发展有深刻的文化根源,其局限主要在于文化差异和冲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真正的全球治理,突破其局限的根本途径在于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形成有利于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文化价值观念。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根本途径在于从文化方面影响世界。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与国际组织的新角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战后以来 ,尽管联合国体系的治理卓有成效 ,对推动国际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随着全球化的来临 ,它们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遇到诸多矛盾和问题。国际组织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又是什么 ?本文从全球公民社会和全球治理的角度 ,分析评价了联合国体系的作用和缺陷 ,并对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当前国际社会中的定位 ,特别是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管理和协调作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何增科在《文史哲》2005年第5期撰文认为,所谓全球公民社会,是指世界各国的公民们为了影响政府决策和公民行为而在国家和市场活动范围之外所形成的跨国公共社会领域,其主体是全球公民社会组织(CSOs),它包括国际非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联盟、全球公民网络、跨国社会运动和其他跨国民间力量。  相似文献   

4.
全球性问题的增多使得国家行为主体之间的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都遭遇着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全球公民社会,从合作主体、合作层次、合作形式、合作理念等方面展示了一种适应和体现着全球化时代权力多元化、价值多样化、权利民主化等发展需求的新国际合作观。纵使面临着相互关联的独立性、代表性、合法性困境,全球公民社会的国际影响已日渐增强。特别是公共外交理念的兴起和实践的发展,体现出一些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国家目标和利益的多元化策略调整。因此必须抛弃"国家中心"主义的藩篱,注重全球公民社会的发展在当今国际合作、全球治理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的发展为国际政治的演进注入了许多新变量,其中全球公民社会的兴起具有深远意义,它反映了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国际社会中日益上升的作用。全球公民社会是在新的条件下对国内公民社会的超越和发展,其行动者积极参与国际公共事务,已成为除主权国家及政府间国际组织外的一支新生力量。全球公民社会的发展将对国际政治的运行构成某种制约,影响国际社会中的价值分配。尽管全球公民社会还很不成熟,但它在完善现有的全球治理结构方面日益成为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需要积极处理与全球公民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跨国贩卖人口犯罪遍布全球各地,损害着国家经济与社会秩序,侵犯着受害者的基本人权,受到全球各国的广泛关注,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跨国贩卖人口问题中凸显着全球化因素。打击跨国贩卖人口犯罪已不再是个别国家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全球的问题,加强国际合作,成为打击跨国贩卖人口集团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把全球化与国家发展放在一起思考,表明了当代政治经济思考中的一种深刻矛盾.因为全球化与国家发展是相互干扰的.以自治和主权作为前提的国家发展观念会妨碍全球化的进展,在经济领域中尤其是这样;而全球化对于国家的侵蚀,也使得这种国家发展观变得毫无意义.第三世界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当代分析家关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政治经济典型特征的分析,展现了对当代政治经济发展的两种不同描述.在全球化时代,不仅要密切注意经济中的技术问题,而且要注意全球经济组织中阶级的利益和权力问题.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后工业化已经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运动,它促进了人类社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也对近代以来建立起来的这一社会治理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全球化造成了国家与民族的分离,使社会治理赖以展开的民族国家框架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在此过程中,近代民主政治所确立起来的公民身份也受到社会治理现实过程的冲击,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都不再严格地区分公民与公众。这是因为全球化使人们更为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使人的共生共在成为一个最具有根本性的主题。在人的共生共在面前,对人们做出身份区分已经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再可能。这样一来,社会治理唯一可以选择的建构方向,就是走向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9.
21世纪的人们所面对并生活于其中的当代社会,是一个业已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现代“全球公民社会”,它是对近代以来以“现代性”为理念支撑的“原子式社会”的反思、重构与超越,旨在实现人类实践经验与精神文化观念的全面共享。“全球公民社会”秉持“世界公民”的生存理念观,着眼于“世界公民人格”的养成与全球“公共价值”意识的化育,表现为一种普世但非同质的价值理想,同时更是一种必要的制度安排和实践规范——宪章、规则、目标、机制等。全球公民社会有其内在的合理性根据,它自身禀赋着多方面独特的功能性特质:一是谋求多极主体实践行为的统一性,建构全球性的协同与合作伦理;二是化解全球自由市场无限扩张与民族国家有限生存之冲突,探寻两者间必要张力生成的可能性空间;三是致力于全球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谋求全球公共秩序与集体行动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社会党国际的全球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的全球化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历史条件下推进的,它建立在以信息技术的运用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基础上,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发展态势。全球化对当代世界的发展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有机遇,也有挑战。为了使全球化真正造福于全人类,需要构建和平、民主、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实行全球治理,实现国际社会的民主化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善治"视野下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政府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理和善治理论的兴起既是全球化时代西方步入后工业社会行政管理变革的现实需要,也是西方传统文化奠基、民主政治制度发展、成熟的市场经济运行和公民社会充分发育的现代结果.尽管善治体现了人类未来政治发展的方向,但缺乏社会发育并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中国尚不具备多元治理的前提条件.当下中国应该在善治理论的观照下,以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能力为重点,加大政府治理,通过建设透明廉洁政府、服务效能政府、责任权威政府、民主法治政府,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协作型的公民社会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也是我国政府转型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公民社会在构建服务型政府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发生了转变,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慢慢成长起来。本文以公民社会为视角,分析了公民社会在服务型政府构建过程中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育公民社会,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民主化与开放化是当代政治的发展方向,参与式治理从学理上本质地揭示了平等、民主、协作、参与的时代呼唤。纵观过去几十年的政治理论发展和实践改革,一直制约在工业时代的思维范式中寻找改良方案的做法不但没有推动政治改革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反而陷入一个风险社会的牢笼之中,而主张多元主体直接参与国家治理的新范式--参与式治理,在厘定参与主体生态位、调整治理结构、完备国家治理体系、培育公民社会、促进政治社会化、维系动态平衡、巩固治理成效等方面是具有天然优势的,结合我国的治理实际,构建参与式治理机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公民教育·公民社会培育·善治的当代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善治"(Good Governance)是西方近年来随着全球化与民主化进程的推进而产生的一种倍受推崇的治理理念,其本质特征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进行合作管理,目的在于求得公共利益最大化.建立健全的"公民社会"是民主国家实践善治理念的基本诉求.实施"公民教育"以提升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锻造良好的公民品质和相应的政治参与能力,对于培育健全的公民社会,推进善治模式的普遍形成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气候变化关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合作治理是应然需求。然而,人类行为对气候的破坏、气候灾害的流动性增加了跨国治理难度,特别是受全球气候治理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全球气候治理体系领导力匮乏等因素影响,全球气候合作治理仍面临难题。面对新形势与新挑战,中国倡导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破解全球气候合作治理难题的路径选择。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新理念、新思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主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治理、坚持实践导向,将推动各国以合作共赢为共同体意识,加快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积极承担节能减排主体责任,助推国际社会完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维护国际气候公平正义,实现全球气候善治。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进步的步伐明显加快,一个建立在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公民权利基础上的公民社会正在悄然兴起。以政治参与的深化、基层民主与社会自治、合作与共治等为显著特点的参与型、合作型政府治理模式已经显露雏形,并将随着公民社会的发育和完善而走向成熟,这为实现良好的社会治理、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浪潮和新公共管理运动推动了地方治理模式的转型。从把握地方治理中公民参与现状着手,深入研究突出问题,分析其根源,寻找我国公民参与发展的特定规律,使其符合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注重从公民、政府、非政府组织、外部制度环境等各个层面入手,通过多种渠道逐步构建以符合中国国情的公民参与模式,从而形成以公民参与为中心,面向公民需求、积极回应外部环境变化、富有活力的新型社会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公民社会建设是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一系列改革而展开的。公民个人的自我发展和道德选择、民间组织、公民社会对国家的监督制约和抗争,构成了公民社会的主要内容和问题。适应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必须创新社会治理,建立健全包括政府、民间组织和公众参与的新的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建构合理的契合中国现实状况和政治文化环境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良性互动"关系模式的提出让中国公民社会论者看到了希望。但如何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成为了理论和实践当中的难题。借鉴西方以"公民权"的概念来打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把公民社会组织作为沟通中介,以公共治理为路径,将成为寻求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现实选择。依据这一思路,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建构问题即可化约为通过培养和完善各类公民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管理职能,在具体的治理实践中寻求两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