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利用试验设计的方法,研究经济增长与失业问题,证明奥肯定律没有失灵.先设置单因素完全随机不等重复试验,并进一步以劳动年龄人口作为协变量采用协方差分析,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失业率的影响设置单因素随机完全区组试验.结果表明:在控制住劳动年龄人口后GDP增长率不同水平对失业率的影响是显著不同的,并且GDP增长率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失业率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对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的失业率的影响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青海统计》2007,(11):45-45
据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全省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接受小学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性别比为124.4,其中小学受教育人口性别比112.57,初中受教育人口性别比145.19,高中受教育人口性别比119.71,大专以上受教育人口性别比134.84,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反映出我省女性人口在不同层次文化程度人群中所占比例偏低,受教育程度不如男性。  相似文献   

3.
刘巧玲  王奇 《统计研究》2016,(10):12-20
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关联密切、贸易增长快速,国内贸易中隐含污染核算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热点.本文比较分析了两种省际贸易隐含污染核算方法,包括基于双边贸易总量方法(EEBT)和地区间投入产出分析方法(MRIO);运用两种方法对2002年和2007年我国30个省市间贸易隐含SO2流动情况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EEBT方法对省际贸易隐含污染的核算结果比MRIO方法核算结果高约18.87% ~ 32.88%,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省际之间双边贸易产品不完全为调入地的最终消费,其中的部分产品通过进入中间生产环节供国内其他地区消费或国际出口;并进一步对差异的地区分布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结果对协调我国区域之间污染或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省际间财力差距的地区分解和结构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庆 《统计研究》2009,26(6):45-50
 本文以1997年~2005年全国31省级财政数据为样本,运用基尼系数和GE指数分解法对省级财力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997年至2005年间我国省际间财力差距70%以上来源于地区内部,并且地区内部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对省级收入来源基尼系数分解表明对财力差异贡献最大的是本级财政收入,总转移支付解释了财力差异的约40%,税收返还和专项转移支付是造成省际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唯一起到均等化作用的是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旨在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曾昭法  王颖 《统计与决策》2017,(11):152-156
文章利用2008-2014年31省区面板数据,采用Bootstrap-DEA方法和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金融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区域差异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总体效率不高,各省及地区间差距较大,效率的区域分布呈现出较为规律的东、中、西、东北部地区梯度递减的趋势,各年间各个地区的效率值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社会福利情况、政府干预程度、教育支持力度、金融就业人员规模、金融发展水平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各个地区金融生态系统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要素市场扭曲对中国环境污染产生的影响效应,首先梳理了要素扭曲对环境影响的理论机制并提出相应假说,然后估算了省际资本、劳动要素的扭曲程度以及两者间相对配置状况,最后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要素市场扭曲的环境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国要素市场扭曲对环境污染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且要素间的扭曲相对程度增加也不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进一步分析发现,要素扭曲对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类型区域间存在差异,同时人均收入等地区特征变量能够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全国各省1992-2012年的省外户籍人口迁入数据和各产业劳均增加值数据,建立了PS-VAR模型以分析省际人口迁移与各产业劳动效率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为了解在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下,上述变量间关系是否存在不同,还将各省份分为较发达省份和较不发达省份,并分别建立PSVAR模型,从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结果三个方面出发,比较了全国模型、较发达省份模型和较不发达省份模型的异同.  相似文献   

8.
商勇 《统计与决策》2017,(21):134-137
区域贸易在经济一体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从引力模型、边界效应模型和空间互动模型探讨中国省际贸易的特点.结果表明中国地区间贸易表现出不对称性、空间相关性等特征;地区间的贸易受经济规模影响,无论是贸易输出地还是输入地,都会对贸易产生积极作用;地理距离依然是阻碍区域贸易的主要因素,邻近地区间贸易更为活跃,但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周众帏 《浙江统计》2014,(12):27-29
近年来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滞后,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翻番目标存在不确定性,本文通过对浙江城乡居民收入与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人口文化素质的因素分析,提出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和发展及完善高等教育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我国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如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进而提高就业水平也有着不同的途径。本文从我国各省区中小企业发展的路径出发,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我国省际间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的差异,得出了“以就业促就业”和“以投资促就业”两种不同促进中小企业就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8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层面服务业的汇总数据和2007年的城市数据,本文对影响服务业产业集聚的因素作了初步的考察,特别关注代表地区市场容量及与市场接近程度的城市市场潜能带来的影响。我们的分析表明,市场潜能较高的城市其服务业集聚程度也更高,平均来看,城市市场潜能提高1%,其服务业集聚程度提高0.2%左右。并且市场潜能对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则不显著。市场潜能对服务业影响在地区间的差异可能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在城市体系以及地理位置的不同有关。本文还分析了其他城市特征及行业差异对服务业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陈浪南  王鹤 《统计研究》2012,29(7):37-43
本文采用广义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GSDPD)和2002第一季度至2010年第三季度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区域互动。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房地产价格互动存在空间滞后效应和时间滞后效应,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信贷扩张、土地价格和房屋竣工面积是影响我国房价的重要因素。实证结果还表明,相邻地区之间房价的影响程度比其它不相邻地区之间房价的影响程度大,经济特征相似地区间房价的相互影响程度比经济特征不相似地区间房价的相互影响程度小。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省际消费差距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消费水平的增长率。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我国城镇居民省际消费差距不断增长?各影响因素对省际消费差异的贡献如何?本文采用"反事实假说"构造社会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政府行为、消费习惯、对外贸易等的"反事实"省际消费增长率,并以此测算和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城镇居民内部消费差距的贡献度。研究结论是,省际间的地区经济差异、收入差异是省际消费差距增大的主要原因,基础设施、对外依存度和地方财政预算支出在一定程度上能缩小消费差距。  相似文献   

14.
王益 《江苏统计》2001,(5):32-33
面向新世纪 ,面对新挑战 ,我们要抓住机遇 ,开拓进取 ,力争上游 ,艰苦创业 ,博采众长 ,进一步解放思想 ,励精图治 ,以创业、创新、创优为动力 ,努力完成三大任务 ,即改造精神状态 ,努力改善经济状况 ,改变射阳城乡面貌的三大任务。———改造精神状态。广泛开展“新世纪射阳人新形象”教育活动 ,以形成高素质的人群、高目标的追求、高效率的作风。所谓高素质人群 ,就是全县人民具有进取的思想观念 ,良好的文化素养 ,较高的道德水准和较强的致富本领。到2005年 ,全县城镇职工和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0年以上 ,适龄青年受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5.
文章是在"高学历热"背景下,以明瑟(Jacob Mincer)方程为基础,通过控制个人能力这一内生因素的影响,估计不同个体的教育回报程度.结果表明"高学历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具体表现在:学历越高,教育回报越大.同时不同特征的个体追逐高学历的效果不同,突出表现为:"所在地区"为东、中、西部的个体的高等教育回报率分别为25.66%、20.99%和12.21%;"14岁时家庭等级"较高和较低的个体高等教育回报率分别为23.51%和19.64,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若干评价指标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际上通行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或称粗入学率)”、平均每万人口中在校大学生数”、“平均每万个劳动人口中大学毕业生拥有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等指标评价一国高等教育发达程度,并在国家间进行比较。这些指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国高等教育发达程度,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在使用时,若不结合本国国情加以思考,做出的判断可能会失之偏颇。本文拟结合中国国情,对以上指标作粗浅分析。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已入学人数(无论年龄多大)与适龄 人口之比,主要用于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比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的统计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中国2001~2007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进行协整检验,并在协整分析基础上,对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互为长期因果关系并呈现出由东部、中部和西部逐渐减弱的梯次分布.文章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针对实现中国高等教育与地区经济增长良性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种改进的地区间产业集中度的测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产业组织理论中市场集中度指标CRn已经是衡量一个产业(市场)垄断化和规模化的重要指标。由于其指标的单一性,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合理性提出了质疑。基于此,文章在对相关学者提出的模型进行总结和改进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且较为简单实用的测度办法-θi指数法,运用此模型对2004~2008安徽保险业的地区间产业集中度进行了测定,从时间序列分析角度分析了安徽保险业集中度在地区间的变动情况;并提出θi指数的判别标准,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12):110-116
通过分析各省市教育发展水平和机会公平性,评估了各地区教育发展状况。研究发现:其一,教育发展水平与机会公平性存在负向关系,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伴随着严重的教育机会不公平;其二,家庭背景导致教育机会不公平最为严重,户籍因素次之,而性别差异作用微弱,其中家庭背景因素主要通过父母文化资本影响子女受教育年限,从而对教育机会不公平构成影响;其三,教育机会不公平因地区而异,一些省市教育机会不公平是由于家庭背景、户籍类型和性别因素的分布差异所致,另一些省市由于这些因素对个体受教育年限影响程度不同,从而导致教育机会不公平。  相似文献   

20.
教育与工资不平等:中国城镇地区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泽云 《统计研究》2009,26(4):53-59
 本文在国家统计局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生成省级层面的数据,以此分析教育与我国城镇职工工资不平等的关系。研究发现职工教育水平的分布和教育收益率的分布都对工资不平等产生显著影响:一方面,职工平均受教育水平越高和职工受教育水平分布越平等的省市工资差距越小;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上的教育收益率越高、不同群体之间教育收益率的差异越大,则工资不平等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