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大学》在1990年冬发表了王涵隆同志的文章,题为《“一分为三”与新闻工作》,我读后觉得很有启发。迄今为止,虽然“一分为三”的命题得到了热烈的讨论,但该命题还没有在哲学上得到确立。反对“一分为三”命题的同志大有人在,况且有不少是学术权威人士,这就需要我们继续进行答辩。在争论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另外一种意见,那就是羞羞答答地承认“一分为三”命题,但同时又要加以限制或者贬低。即使是某些“一分为三”  相似文献   

2.
《延边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发表了巴亚良同志的文章《“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多”之断想》(以下简称《断想》),我拜读之后,深受启发,非常高兴。从1982年以来,笔者为在哲学上确立“一分为三”的命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尽管发表了十五篇拙作,但由于种种原因,支持者还是廖廖无几。我的观点总的来说是这样的:在承认“一分为二”的前提下,必须承认“一分为三”。“一分为三”与“一分为二”一样具有普遍性,但都不能绝对化,还要承认“一分为多”。总而言之一句话,必  相似文献   

3.
思维学自然观这个科学命题提到哲学上则是思维本体结构中的自然层次。这两个角度所要回答的是一个问题,即思维本体结构中有无自然层次,思维与自然关系如何?作为本原系统的自然在思维系统中状态如何?这个问题从思维学的眼界来看,  相似文献   

4.
张艳镕在2008年6月30日《学习时报》撰文指出,马克思曾提出一系列有关哲学理解的命题,透过这些命题,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哲学的关怀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1.哲学是对“尘世”进行批判和确立“此岸世界”真理的“批判哲学”。2.哲学是“非常懂得生活”并为现世提供智慧的“生活哲学”。马克思哲学是对“尘世”进行批判和确立“此岸世界”真理的“批判哲学”,  相似文献   

5.
因果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逻辑哲学论》中的“因果律”命题廓清了原因与结果之关系的实质。与逻辑推理相比,因果律根基于两个经验事实在时间上的承接关系,即逻辑推理追问理由,因果原则探求原因,这就是因果关系的哲学本质。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确立哲学的主体性原卿并对主体作出较全面规定的是勒内·笛卡儿。笛卡儿的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通常被认为是其建立“新世界的哲学”即主体哲学的标志。黑格尔在评价笛卡儿哲学时曾指出,笛卡儿的这一命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一提出,就使“哲学在它自己的土地上与哲理神学分了家,按照它自己的原则,把神学撇到完全另外的一边”,从而实现了哲学发展从古代注重客体到近代注重主体的历史变革。  相似文献   

7.
基于哲学逻辑视角解读《道德经》:第一概念为“道”;第一命题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推理过程为运用确定性思维审视整体世界,运用不确定性思维解析具体事件.所带来的启示是:完成“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谐社会构建”这一命题,从宏观层面来说是找寻社会管理的逻辑起点,解决社会矛盾中的根源问题;从微观层面来说是把握社会生存的道德底线,推进社会交往中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在一个关注道德的社会中,《道德经》如何能够有效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晓春博士的《张载哲学与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研究》是一部研究张载哲学和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学术专著.李博士从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独特视角,对张载哲学的核心命题“太虚即气”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得出了张载哲学研究在当代受到西学研究视域影响而误读的结论.该书不仅仅是一部研究张载哲学的著作,还是一部系统的反思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黑格尔哲学过程中,曾提出不少问题。我现在仅对其中的三个问题略陈管见,以期拋砖引玉。一、黑格尔哲学体系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黑格尔把牠庞大的哲学体系划分为三部分:即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他的《哲学全书》就包括这三个部分。外加一个“导论”——《精神现象学》,是引导进入他的哲学体系大门的通路。研究黑格尔哲学,既要弄清构成其哲学体系的每一部分的内容、发展演变;又要从整体上把握三个组成部分的研究对象及在其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对三个组成部分的研究对象,黑格尔本人有明确交待,他说:“[哲学]这门科学可以分为三部分:1.逻辑学,  相似文献   

10.
《实践论》与《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在《实践论》与《矛盾论》中,蕴涵着有待于我们继续深入挖掘的理论富矿。在《实践论》一文里,毛泽东强调了人民群众这个实践群体的重要性,《实践论》是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具体体现。在《矛盾论》里,毛泽东强调斗争性的绝对性与同一性的相对性,从理论上看,斗争是手段,同一是斗争的目的与归宿;从历史上看,在人类发展的漫长的历史中,同一性是长期起主导作用的东西,否则,人类的文明就不复存在;从现实来看,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里,更要着力挖掘同一性中的各种积极的要素,以促进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矛盾论》中还蕴涵着“立体思维”的思想,立体思维是辩证思维的现代发展,唯有它才能更有效地克服人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才能成倍地提高生产或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理解经历过一个从哲学共产主义到科学共产主义的演变。在《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仍停留在哲学共产主义的阶段,但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思路来证明他的哲学共产主义。《神圣家族》展示了一种“去主体性”的证成思路,放弃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Ⅲ中的“人的主体性”,转向了社会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和环境决定论)。然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唯物主义环境决定论作了“自我清算”,重新回到了“人的主体性”,并且基于“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改变的统一”这一哲学命题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尽管《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共产主义仍然不是科学共产主义,但通过“环境与人的关系”这一理论中介,马克思在探索历史动力机制的尝试中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并且最终得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矛盾运动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思维模式丛书》评介李忠东立体思维是现代思维的基本模式。由苏越主编、青岛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思维模式丛书》,共3分册,即《新时代·新思维》、《新方法·新观念》和《新挑战·新对策》,以70余万字的篇幅,向我们展示了玄妙新奇的立体思维世界,是思维科学研...  相似文献   

13.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的著名命题。理解这一命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离知识最远的勇敢美德在何种意义上是知识。论题以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为起点,从亚里士多德的勇敢观出发,上溯柏拉图的《拉克斯》和《普罗塔戈拉》两篇对话,试图从具体文本的文脉中辨析智术师与哲人在美德问题上的异同,进而考察政治哲学与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国内学术界对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交往”概念的研究是延续了传统的哲学研究范式,即从抽象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来阐述其理论内涵,认为此时马克思的“交往”概念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过程中“交往关系”的异化。事实上,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主要是从哲学人类学的思维范式出发,从自我意识、审美和共同体这三个方面阐释了“交往”概念的内涵。首先,马克思提出了自我意识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前提这一理论观点,并指认了自我超越是人类社会交往方式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马克思认为审美性的交往是解决人与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第三,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交往的理想目标是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尽管没有公开直接地提出“一分为三”哲学命题,但却有着“一分为三”哲学思想:援用三足鼎立,承认中性存在,注意反“左”反右,坚持适度原则,倡导立体矛盾,用三概括事物。所有这些都说明他有着“一分为三”哲学思想。“一分为三”哲学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不只是马克思在一般意义上借用费尔巴哈主宾颠倒的方法,对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简单的逻辑否定。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提出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观点,需要从一个宏观的历史发展视角去把握。除了从历史发生学的维度理解马克思以时间在先的逻辑层面提出的这一观点外,还应该看到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笔记》中的研究成果,同时也需要梳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脉络,从研究成果和思想发展的维度去解读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观点。唯有如此,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观点的内涵,以及这一观点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维对指导处理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他各方面发展关系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对地理环境的定义,即:“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上述三种环境各以某种特定的实体为中心,由具有一定地域关系的各种事物的条件和状态所构成。这三种地理之间在地域上和结构上又是互相重叠、互相联系的,从而构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地理环境就是存在,是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于1956年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时曾指出:党的“第一个时期”,“我们许多同志从平面看农村,不是立体地看农村,就是说,不懂得用阶级观点看农村”(《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06页。以下凡引《毛选》,不另注)。所谓“立体地看”,就是对当时农村的一切现象,特别是农村中的纷繁复杂的阶级关系,要立体地去认识去思考。我认为,毛泽东在这里所阐述的,乃是从认识对象的上下左右、纵横交错、运动变化的立体状态中把握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毛泽东对于自已运用的若干唯物辩证法方法所作的新的表述。毛泽东哲学理论中的这一重要成果,我们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基于此,笔者试就这个课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在哲学界,人们常用“非此即彼”这一命题来标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特征。这是因为,“非此即彼”具有不相容选言命题的逻辑结构,它断定:在“此”与“彼”之间,有且只能有一个真,不可能两者都真,这就恰能揭示形而上学割裂事物联系的思维特征。然而张忠义同志在《关于人们一直误解的一个命题》一文(载《哲学动态》1991年第4期,  相似文献   

20.
“一分为三”论者已经形成一个学派。不过他们的观点又是大同小异的 :有的只承认事物可以“一分为三”,有的则认为矛盾也可以“一分为三”。有的认为“一分为三”的表现形式可以多样 ,有的只承认一种形式即对立中介。有的认为“一分为三”只处于补充地位 ,有的却认为“一分为三”是最基本的。大家都赞成在实践中应该广泛地运用“一分为三”、“三分法”、立体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