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社会转型时期,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理者和社会矛盾冲突的平衡器,宏观调控作用日益凸显,政府行政公正随着时代的发展有全新的特定内涵,应处理好三对关系,实现三个有机统一:即实现社会公正与个体公正、行政形式公正与行政实质公正、行政手段公正与行政目的公正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司法公正包含程序公正和实质公正。通过对一件典型案件的剖析,文章揭示了程序公正在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遭遇的困境:不能有效回应当事人对大众正义的诉求,扩大了社会资源的成本付出,并且对社会弱势者产生不利的诉讼影响。解决困境的出路应当在追求程序公正中兼顾实质公正。  相似文献   

3.
"严打"是我国重要的刑事政策,是特殊时期社会综合治理的特殊手段,在社会治安恶化的情况下,"严打"收到了一定的功效.公正作为刑事政策的价值和目的,规范了"严打"的具体实施.笔者试图从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二维角度对"严打"进行价值和实证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中国社会,实现社会公正是十分必要的。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社会不公正问题。造成这一现状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为解决此问题,一定要从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教育公正不仅影响着社会公正,也是社会公正的重要表现。教育公正的必要性在于:教育是一种有限的公共产品;教育是社会背景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关涉个体美好生活的实现。通过为教育提供制度和物质上的保障、营造以公正为伦理取向的教育文化、要求教育者具有公正无偏的正直品格等途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公正。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代解释性概念,在最宽泛的意义上,“社会转型”所要表达的是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实现的历史性跃迁。在“社会转型”的理论视阈中,作者认为,制度伦理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伦理的主要表现形式,既关系到当前中国制度变革的方向和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同时又成为社会伦理体系建设的基本途径。研究社会转型时期的制度伦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建立社会转型时期制度的合理秩序,促进社会转型时期制度的和谐发展和良好循环。基于如上认识,本文分析了制度和制度伦理的基本含义,阐释了制度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探讨了转型时期社会秩序的建立过程中制度伦理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公正的理念是不断发展的,高级的社会形态要比较低级的社会形态更具有现实的公正性。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公正是机会的公正。教育公平既是社会公正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础和有效的手段。在我国现阶段,实现教育公平,最重要的是全面贯彻实施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8.
公正是和谐社会与教育的共同诉求。考试是人们日益广泛使用的对有限社会教育机会和资源进行公平分配的一种较为合适的筛选方式,伴随着考试地位的日渐显要,考试公正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考试公正决定着考试的是否合理,考试是否合理又决定着教育机会和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继而潜在或现实地影响社会其它机会和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因此考试公正承载着对于社会、人自身发展而言所必备的重要社会责任。当前和谐社会建构中有诸多“不和谐”因素,考试不公正就是其表现之一。本文揭示了考试公正作为教育公正具体表现的内涵,试分析了考试不公正的原因,并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及资源配置层面对和谐社会中达到考试公正的思路与对策对了说明。  相似文献   

9.
教育公正是教育伦理的重要范畴,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底线伦理;它是社会公正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教育公正是当代教育伦理构建的内在支撑点,是当代教育发展人本要求的价值体现,是调整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稳定的价值力量。教育公正伦理价值的实现对当今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正合理的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公正维度的缺失往往是社会动荡与不和谐的关键诱因.从当前我国基尼系数看,当前我国的社会公正问题的凸现已经对和谐社会建构构成严峻挑战.公正失衡带来了社会排斥等各方面影响,并可能导致社会人为的制度性的社会断裂和政治合法性危机.如何认识当前我国的公正问题,并采取防范公正失衡的有效措施是和谐社会建设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前,大学作为科学知识理论的最高殿堂,其学术性与教育性双重结合的组织特性,决定了它在促进我国正义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它力图从特殊的正义——教育正义出发,通过营造公正合理的教育氛围、强化向善爱人的人本教育、完善现代公民权利教育三个方面来探讨在我国大学实施教育正义的可能性,为推动我国社会正义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教育有自己的目的与使命,教育正义问题是关于教育领域的正义问题。教育正义虽然与社会正义密不可分,但是具有不同于社会正义的特殊性。基于社会立场研究教育正义问题,必然遮蔽教育正义的本质问题。只有基于教育的立场考察教育领域的正义问题,才有可能揭示教育正义的本质。教育立场是指从教育的本意目的出发而不是从某种教育观念或理论出发研究教育问题。教育的本意目的意味着教育之为教育的本质。对教育本意目的的认识与理解必须从存在本身去看它的目的。教育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获得具有生存优势的品质与能力,或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品质和能力。基于教育立场研究教育正义问题,就必须深入教育的场域,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考察教育的正义性问题,具体来说就是从教育分配关系、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目的、教育正义与社会正义的关系等领域考察与研究教育正义问题,由此构成了教育正义研究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13.
作为社会稳定发展的“安全阀”和“减震器”,社会保障在实现社会公正、构建社会和谐的进程中,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近年来党和国家一直在强调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实现社会公正。针对当前的形势,文章主要分析社会保障需要扩大覆盖的几大阶层,并重点论述了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重要意义,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切实可行之途径。  相似文献   

14.
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第一块基石,对于解决现代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得正义"作为一种原初的分配正义具有必要性,但也具有天然的局限性。社会救助制度的分配正义价值,体现为与需求原则、平等原则和共享原则相联系的"底线正义"。坚持社会救助制度的底线正义价值,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新兴民主政体的转型正义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型正义是指刚经历民主转型的政体如何处理转型前威权或独裁政府的不正义行为.转型正义在理论上的正当性显而易见,在实践过程中的局限性亦相当明显.对新兴民主政体来说,能否在全社会培育出一种宽容精神,将转型正义限制在理性对待历史、以建设性的态度和民主的方式来求得制度正义的层面,将深刻地影响其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也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由于我国现有的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全社会所有人的需要.高等教育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高考制度不完善、城乡和贫富差异造成入学机会不均等等不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现象。为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事业.应为高等教育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完善高等教育政策、加强教育立法、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公平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社会经济和法学共同发展的产物,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其特殊性,这决定了它所追求的价值理念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正义观就不同于其他的部门法。经济法追求社会正义的实现。社会正义以社会利益的整体提高为根本出发点,这主要是通过平等原则与差别原则在经济法得以遵守来实现的。平等原则是在经济法领域内实现社会正义的主要原则,而起矫正作用的差别原则是辅助性原则。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是完善的法律制度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每一法律部门都同时追求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实现,实质正义不是经济法所独有的正义观。  相似文献   

18.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收集与获取与人的发展关系重大,作为应对信息社会的一项重要策略,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信息社会,教育公平应该重点考量能否公平地满足人们终身需要学习的机会。媒介素养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素养,培养人们具备基本的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中国迫切需要构建媒介素养教育体系,重视和发挥教育所具有的减少贫富差距、增进社会公平的功能,以应对信息社会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19.
过渡司法最初是指一个国家由非民主体制过渡到民主体制后,对旧政府侵犯人权行为的处理。冷战结束和东欧剧变之后,这一概念又被用来指战争或冲突结束后,如何追究过去的种种暴行。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对历史上受主流社会欺侮、压迫的群体采取的道歉与赔偿等补救措施,也被称之为过渡司法。联合国以及国际社会为此设计了多种机制,包括起诉、赔偿、真相调查、机构改革和人事清查等。总之,过渡司法就是对系统性或大规模人权侵犯的回应。过渡司法的精髓不在于提出某种本体论意义上特殊的正义/司法理念,而是要提供一种方法论,以调和正义理想与政治现实之间的张力,而且它强调的不是一种绝对的正义理念和一以贯之的司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