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关于汉语词义的演变方式,一般只提引申和假借。但有很多词义演变现象,无论是用引申还是假借都解释不了,本文将要研究的“相因生义”现象就是一例。一所谓“相因生义”,是指这样一种词义演变现象:一个词由于受另一个与之相关词意义的影响而产生新的义项。这种现象叫“相因生义”,这个新产生的义项就叫“相因义”。汉语词汇中各个词是通过一定的关系集合在一起的。它们可以通过意义上的关系而被集合在一起(如同义词、反义词等),构成一种聚合关系,也可以通过造句时各个词的联系程度  相似文献   

2.
汉语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从历时的角度加以区分,一股分为本义和派生义两大类。而派生义呢,一般又按照产生的方法,区分为比喻义和引申义两类。如“担子”,本来是“扁担和挂在两头的东西”,但又经常“比喻担负的责任”(本文所引的词和释义均据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以下不再说明),这后者便是比喻义,即词的比喻用法凝固下来所形成的意义。派生义中除去比喻义,剩下的就全都是引申义。不  相似文献   

3.
作为语言系统的基石,词汇和语法有其衍生过程,并且这个衍生过程和具体的语用操作关系非常密切.运用对比分析、历史考察的方法,以许嘉璐先生发现的“词义具有同步引申的规律”为具体研究对象,认为这种同步引申现象并不是联想等心理因素导致的,而是将某个义项的引申方式作为模因,再泛化导致的.这说明模因不仅仅会引起一个短期的语言现象,也可以促进词汇系统的衍变,甚至是语式的形成.同步引申律就是对模因影响语式的有力诠释,引申形式模因的每一次发生都是认知概念的一次迁移,这种迁移固定下来就形成新的语义或语式.这一发现解释了语用是如何影响本体固化的.  相似文献   

4.
一、词义引申的基本原理 词义在引申过程中,其基本原理,一般是以某一个意义为基点,从中提取某一方面意义,或由此基点义勾联到有关某个方面的事物事理,进而引申出一个新的义项。这个义项,在某一方面与被引申义相同或相关,但它更多的方面是与被引申义不相同的意义即所谓“新”义。由这个新的引申义又作为一个基点意义,(如上面所述形式)进而又引申出一个新的意义。如此引申下去,环环相扣,一个词可以引申出许许多多个义项。  相似文献   

5.
“既A,又B”句式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格式.根据A、B间的关系,可以将这个句式分为三类:A、B具有顺向制约关系;A、B具有非制约关系;A、B具有逆向制约关系.分别讨论了这三种关系在大脑思维中的两种不同认识层面,即主观推测层面和客观反映层面.  相似文献   

6.
固定格式“从A到B”的意义、功能和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本文拟对现代汉语的固定格式“从A到B”加以描写。我们认为:(一)作为一种固定格式,“从A到B”的意义是表示起讫点“A”、“B”范围内的整体,它在语言运用中的具体语义要由“A”、“B”来明确并受语言环境的制约,可以表示过程,也可以指称事物。(二)表示过程时,具有谓词性功能,指称事物时却表现为体词性功能,两者明显对立。(三)它的内部结构是状心关系,即介词短语“从A”修饰述宾短语“到B”,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任意观”认为,介词的不同义项之间毫无联系,介词的多个义项是一堆分散的语义项集合。通过对介词in的原型意义确定,到各义项的派生形成过程,再到各义项之间的关系的逐一解释,发现:介词in的多个义项是有联系的,其多个义项由原型意义派生形成,相互之间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呈辐射分布。认知语言学原型理论分析介词多义现象更具理据性。  相似文献   

8.
说复义——中西诗学比较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歧解的三种存在方式 诗的语言虽然歧解纷纭,但作者写诗时只有一义入诗,读者解诗时必须尽量追出这一义,这是中西传统诗学的原则。历史上多少注疏家穷毕生精力,就是在帮助读者完成这个任务。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这个任务根本无法完成。例如:“烽火连三月”,是三月份还是三个月?“悲凉楚大夫”,是屈原还是宋玉?但这些歧解的共处是互相排斥的:×=A,或B,或C……”。  相似文献   

9.
一个词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从本义或基本义引申派生出许多意义,形成一词多义。许多语言学著作在谈及词义演变时,往往以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三个方面来说明。如何进一步考察一词多义的内部及外部联系,探究词义引申的线索和方式,无疑是词汇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语言的模糊性角度来分析词义引申的人类心理原因,并以汉语为例,按参与意义变化过程的心理活动类型对词义引申方式进行分类。  相似文献   

10.
在Goldberg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以FROWN和LCMC为可比语料库,考察英汉语“给予类”双及物构式在“施事、受事引申”和“给予物引申”这两个方面的引申是否对称,并在搜集数据的基础上探讨导致对称或不对称现象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英汉语“给予类”双及物构式都可以通过隐、转喻机制引申出多种含义,但词汇化程度的差异导致其在两种语言中引申的不对称.分析、比较二者在语料库中引申的异同,能更清楚地认识这两种语言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古汉语中存在着词义引申的现象。人们对某个词的某个义项引申出另外一个义项,能够凭借直觉,感到二者存在意义上的联系。但是,从哪个方面联系,相联系的二者又是什么关系,是相同、相似、还是相关,引申的出发点是什么,引申的终结点又是什么,这些,却又往往难于解说清楚,只是一种艨胧的认识。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还在于对词义引申的基本途径没有把握住。一但  相似文献   

12.
“缘”原为名词,本义是衣裳鞋帽等的镶边。由此引申出“沿、循……(运行)”义(动词性)。在汉语史上,介词“缘”有三个义项.即“依据”、“因为”,“沿着”,均从动词义项中发展而来。“缘”衍“依据”、“因为”义始于战国末期;“沿着”义的介词“缘”最早见于晋代。  相似文献   

13.
反义同词现象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词兼有相反或相对义项的现象称为反义同词.从历时角度来看,反义同词为一词多义发展的特例,然而相反义项得以在同一时间和同一语言空间共存于同一个词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语义基础和哲学理据的.从矛盾的统一性、反义词的同一性、事物的两面性、词义的反向引申等多维度地论证了反义同词现象产生和存在的语义基础和哲学理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依据“门”字文献语料和现代汉语用例中所使用的意义,从中析出“像门一样的入口”“门第(门类)”两组基础义位,论证其所使用的数十个义项都是基于这两组基础义位的反复复制引申,由此说明语义引申过程中,已有认知经验的反复运用,构成其引申的模式,它不仅制约其引申方向,而且构建其义域的大体格局。“人类已有认知经验的反复运用”是一种具有一定演绎和推阐能力的语义演变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由词义引申而形成的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揭示出人类认知的构成方式、工作方式以及语言形成、发展的一些重要规律。词义引申主要缘由是人们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隐喻式思维活动和语言运用过程中的经济性原则,即人们使用语言时总是倾向于高效、省力的方式。词义隐喻式的引申是认知活动和语言交际中实现经济性原则的重要途径,而人们用旧词隐喻性地表达一个新概念的内在驱动力就是经济性原则。  相似文献   

16.
“吃”+N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吃”这个高频动词的后面可以带名词、动词、形容词。本文通过对“吃”所带名词的特征及“吃”的词义引申方式的分析,归纳出了“吃”与不同特征的名词的搭配情况。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词义古今演变中词的义项增加和减少的问题,语言学界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看法,即认为词汇中这种词义的古今变化有一个总的趋势,就是词的义项不断增多。例如有的说:“在语汇的发展过程中,词语的义项有增有减,……从总的趋势来看,是义项的不断增多”。①再如有的说:“词义演变的三种结果(引者按,指词义的扩大、缩小  相似文献   

18.
一个民族的时空观念文化与其语言结构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深层的对应关系。时间和空间、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复杂关系在语言结构的诸多方面都有所表现。以突厥语族语言为例来说 ,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不少表示时间意义的词是由表示空间意义的词构成或引申来的 ;有些表示时间意义的语法成分是由表示空间意义的语法成分引申来的 ;有些表示时间或关系意义的语法结构来自表示空间意义的语法结构。这说明语法单位、语法结构的形式和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语言使用者认识客观世界 ,从而在大脑中形成概念结构的一种模式化的反映。语言研究可以为人类时空观念等问题的探讨提供重要的论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说A就B”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一种格式,其常规格式是“说A就A”。一般认为,这个格式有“一想到……马上就”的意思,事实上,它还有“极易发生某事或事态难以预料”和“对事态的肯定,态度坚决”的意思。这些不同的语义特征主要是由副词“就”的不同义项和动词“说”的意义虚化导致的。在句法结构上,变项A、B也不仅限于动词性结构和形容词,也可以是体词性成分。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语义特征的描述将对比项的各类义项进行了语义对比,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这些义项与两动词表示“领属”的基本义项之间的联系。籍此得出结论:对比项表示非领属的各类义项之间不存在完整的语义对应关系,这说明操用英语和汉语的民族对领属关系的思维方式具有不同的变化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