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十世纪初,唐王朝在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下崩溃后,整个中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五代十国”争斗,最后宋朝起而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北方则先后为辽、金两朝所统治。贝加尔湖的大部分地区和黑龙江流域于是先后成为我国辽、金两朝的辖域。辽王朝是以我国契丹族为统治民族的王朝,因而又号“契丹王朝”。契丹族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对于我国北方进一步的开发,有较大的贡献。它把长城以北各族更紧密地同华北和中原联成一体。史载“契丹本东胡种”,“与库莫奚异种而同类”,“至元魏自号契丹”,原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和土河(今老哈河)流域。南北朝时,各部即以  相似文献   

2.
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公元10世纪初,由契丹族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的契丹辽国,曾统治我国北方长达200余年。辽代契丹人多以牧猎为生,所以,他们的服饰极富北方游牧民族特色。以往著辽史者,缺乏对辽代契丹人的服饰做全面、系统的研究。笔者不揣谫陋,试就辽代契丹人的服饰做一略考,并祈方家教正。  相似文献   

3.
辽代契丹习俗文化源流考张国庆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一支少数民族。从公元10世纪初至12世纪初,契丹人建立的辽王朝,曾统治我国北方长达200余年。有辽一代,契丹人形成了自己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习俗文化。树有根,水有源。同自然界各种现象一样,一个民族的...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有关古代丧葬习俗的论述颇多,但对于丧葬习俗中的“守制”这一礼仪却很少有人论及。“守制”在以契丹族为主体的辽代,却带有某些特殊性。它既是辽史、民族史、文化史的组成部分,又是民俗学、伦理学、社会学不可回避的内容。同时,又不难看出辽代契丹族的汉化...  相似文献   

5.
辽景宗即位历程表明,辽穆宗由于缺乏治国才能,导致宗室诸王对皇权的觊觎,故应历年间诸王“谋反”、“谋叛”、“谋逆”事件频繁发生。应历十九年(969年)的小哥、花哥和辛古行刺辽穆宗,不是奴隶起义,而是由萧思温、韩匡嗣、高勋、女里和耶律贤精心安排的夺权活动。景宗夺权成功,使辽政权加大了铲除契丹旧俗影响的力度,提高了汉官的地位,促进了辽政权的成熟、嫡长子继承制的诞生,使韩匡嗣家族地位跃升于诸汉官家族之首。  相似文献   

6.
辽朝是由契丹贵族建立的政权,自公元10世纪初至12世纪初,统治中国北方长达200余年。有辽一代,契丹统治者非常重视军队建设。他们就是依靠着自己强大的军队,南征北战,服室书,降阻卜;灭后唐,占燕云;澶州城下一战,又使北宋岁输贡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契丹铁骑之威名,在当时已传闻于中外。检索史籍,发现契丹辽朝的军队名号颇多,简直是五花八门。笔者不揣浅薄,撰此小文,拟就辽朝军队名号之分类及其由来、寓意等,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7.
论辽宋战争的性质徐红年辽宋战争是公元十世纪下半期到十一世纪初,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发生的一场内战,它是两个封建政权之间因历史上遗留的领土纠纷引起的战争,它的特点是交战双方势均力敌,战争形成拉锯,最后以双方签订和平协议──“澶渊之盟”告终。“澶渊之盟”开...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5,(11):80-82
契丹民族之所以崛起于中国北方并建立了幅员辽阔的边疆王朝,有其诸多历史原因和条件姑且不论之。但与其中契丹民族秉承的人口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建国前抢劫财富和掠夺人口来增加劳动力;"军国之务,爱民为本",辽政权对人口增长采取提倡、奖励的政策;"得地无民,将焉用之"。这一人口思想具有积极意义,在辽代统治的阜新地区人口的数量和构成与特点、分布、人口流向有重大影响,推动了契丹人口更大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深入探讨渤海遗民的抗辽复国斗争及其在金兴、辽亡中的历史作,用,对进一步揭示女真、渤海的同祖一宗关系,驳正国外史学界的所谓渤海是 “我们祖先的国家”(1),女真人破坏了渤海遗民的抗辽复国斗争,是渤海遗民“狡猾的同盟者”(2)等偏见,是很有必要的。 “女真渤海本同一家” 十世纪初,定居于辽水上游的契丹族兴起。公元916年,契丹贵族阿保机在统一旁近部族基础上,建立契丹政权,国势日渐强盛。辽天显元年(926),阿保机亲征渤海,一举灭亡了雄据东北边隆二百余年的“海东盛国”。渤海东帝大理 与其妻被迫更名为“乌鲁古”、“阿里只”(3),举族…  相似文献   

10.
China,C大写,这是中国的意思.china,c小写,则是瓷器的意思.正是基于中国古代陶瓷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陶瓷传播之路,使得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物品被世界人民所喜爱,将中国与瓷器永远地结合在了一起. 我本身对于瓷器是比较感兴趣的,总觉得它能够展现中华5000年文化的精髓.在中国境内瓷器产地与种类数不胜数,而在中国瓷器"南青北白"的交融与衍变过程中曾出现一朵艺术奇葩,那就是辽青瓷,即有辽一代.而今日,我们所说的辽青瓷,又可以顺理成章地理解为辽宁所产青瓷器,这是不言而喻的,是中华文化以及历史所直接托付于今人的一件贵重礼物.  相似文献   

11.
艰苦勾稽铸成力著———《辽代契丹习俗史》读后刘肃勇由张国庆、朴忠国二位学者所著的《辽代契丹习俗史》,已由辽宁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是近年来少见的辽史方面的一部精品著作,充分显示了著作者的学识功力与治史才华,详细读过之后,做为曾对辽史做过一点研究的笔...  相似文献   

12.
辽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南面官系统中的重要机构之一翰林院是仿照唐朝制度设立的,其性质也基本同于唐翰林院,即院官分为翰林学士与翰林画官、医官等两大系统。前者“掌天子文翰之事”,属于秘书人员,后者各以其一技之长侍奉君主,属于技能之士,二者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迥然不同。本文试就辽代翰林院的机构设置、职掌、人选等进行探讨。一、机构与人选由于史料的缺乏,辽翰林院设置的具体时间不详。就笔者迄今所见,辽朝最早的翰林学士当数磁州人张砺。张砺原为后唐翰林学士,团柏谷(今山西…  相似文献   

13.
《学问》2010,(2)
叶尔基山辽墓是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曾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关于墓主人是谁,一真存在着不同看法。本文赞同太祖妹余庐睹姑公主说,对余庐睹姑公主的死因、丈夫、子女等相关问题做了研究和探讨,并根据契丹字研究专家乌拉熙春教授新解读的契丹字墓志资料和研究成果,对《辽史》中的错误记载予以辨正。  相似文献   

14.
金朝,是我国历史上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公元一一一五年,女真族完颜部落的首领阿骨打(即金太祖完颜罗),在连续几次打败辽朝的军队,统一了今天的黑龙江、吉林大部之后,在今天的黑龙江省阿城县城郊白城称帝,国号金。金朝在开国之初,先后灭亡辽朝(契丹族)和北宋,进而据有淮水以北的中国广大地区,而与偏隅江左的南  相似文献   

15.
靖康通宝考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于陈桥兵变,夺取后周的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史称北宋。北宋历经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微宗、钦宗九帝,共一百六十七年。公元1115年,女真人首领阿骨打,在混同江(今松花江)边称帝,国号曰“金”。定都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白城)。公元1125年灭辽,随即南侵北宋,进行大规模的掠夺战争。公元1127年4月,金兵攻陷东京城,俘掳徽宗、钦宗父子二帝北行。“凡法驾、卤簿,皇后以下车辂、  相似文献   

16.
1973年在伊春市大丰区横山屯发现一块金牌,出土时完好无缺并包以丝绸和金箔,后被人切成三块,其中二块已收存于黑龙江省博物馆。从现存残牌及发现者提供的情况看,金牌长方形,四角抹圆,长13.9厘米,重百余克,刻有契丹文“  ”二字(见照片)。  关于此牌断代,1979年出版的《黑龙江古代文物》说:“它和河北承德发现的金、银契丹文符牌是完全一致的”,“初步判定它是辽代符牌”。《奋斗》杂志1979年第11期《辽金元对黑龙江的统治》一文,说它是“契丹使臣(银牌天使)往来于鹰路上所携带的凭证”。《中国通史》(1979年版)第六册第二十九页标注承德…  相似文献   

17.
崔明霞 《唐都学刊》2002,18(1):77-79
五代时期辽 (契丹族 )之所以未能称霸中原 ,在于辽的经济、军事力量不够强大 ,在于草原本位主义保守思想严重 ,在于内部政局不稳 ,争夺权利 ,武装叛乱 ,在于中原人民的强烈反抗。  相似文献   

18.
杨军 《学习与探索》2012,(2):154-157
宰相与使相是辽代重要的职官制度。在关于辽代官制的记载中,宰相与使相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两种职官。辽代的宰相制度,既有对五代的继承,也有受宋影响的一面,但并不是直接承自唐制。钩稽文献,辽代的宰相群体包括北府宰相(北宰相)、南府宰相(南宰相),北、南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侍中、中书令(政事令)、尚书令,大丞相、左丞相、右丞相,中书侍郎平章事、门下侍郎平章事和参知政事平章事。辽代的使相,指以宰相官衔为虚衔的节度使(包括节度州长官节度使和部族节度使)、五京留守;"使相"之"使"指节度使(包括五京留守),"相"则指宰相。唐末为笼络藩镇,始以宰相头衔作为地方节度使的加衔,带宰相衔的节度使被称为使相。辽朝的使相虽然承自唐制,却也与唐代的使相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将部族节度使、五京留守视同中原地区的节度使,也可以加宰相衔称使相,这是辽代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革命导师列宁曾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开始了一场历时十六年之久的变法运动。新法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大影响。究其原因,与他早年做地方官时的实践活动是分不开的。庆历七年(1047),二十七岁的王安石“调知鄞县”,在鄞县当了三年县令。治鄞期间,王安石身体力行,进行了变法革新的尝试。连变法的反对派邵伯温也认为王安石“熙宁初为执政所行之法,皆本于此。”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全面搜集和整理考古资料和相关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对16世纪以前中国牙刷的起源与传播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牙刷均为辽墓出土,出土地点为辽代头下军州所在地或北方游牧部族活动区域。根据墓主身份判断。这些牙刷可能为契丹人制作,主要供契丹贵族使用。文章推测,佛教的传入与熏习使契丹民族产生口腔保洁的文明观念,从而推动了牙刷的发明和使用。金元时期的实物牙刷仍以北方地区的出土为主。但12世纪中叶以后,牙刷开始频繁出现于南中国的医学文献中。据《梦粱录》等文献的记载,牙刷已成为南宋社会的日常用品。牙刷的发明与传播,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域外与中国、游牧与农耕不同文明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